通识科变身:增国教、删「普世价值」「法治」民调指逾半市民反对删减

作者:麦燕庭
资料图片:2012年香港反国教运动。2012年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以手势表示拒绝政府推行国民教育
资料图片:2012年香港反国教运动。2012年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以手势表示拒绝政府推行国民教育 路透社

被建制派指是青年参与社运元凶的高中「通识教育科」,教育局决定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但新科内容较原来方案更集中谈中国发展,重点学习「一国两制」优势,并删减环保和各国合作等国际议题,「普世价值」和「法治」亦失踪。不少通识科教师批评新科实际上是灌输式的「国民教育科」,缩窄学生视野,推行亦太急。但港府已决定,自9 月新学年的「中四」(相等于法国高中2年级)起推行。 

通识科改革的争议未有因为教育局的决定而停息,不少家长和老师今(2日)早致碗电台叩应节目表达不满和忧虑,而香港民意研究计划上周进行、昨天公布的电邮调查结果亦显示,在近五千名受访者中,62%市民反对删去部分民生及社会政治参与议题;54%反对重整及删减课程内容至原有的一半;48%反对增加大量有关国民身份认同的内容,而支持者则占总受受访人数35%,已是三条问题中最多人支持的,其余两条问题的支持率只有两成二和三成。 

通识科不单被改名,内容亦与教育局2月发出的课程咨询文件大相径庭。根据局方昨天发给全港中学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简介可见,三大主题之首的「『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加入「(香港加入中国事务的裨益:)让香港具备『 一国两制』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主题中,则换掉「综合国力的提升」分题中的内容,删掉「法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以及「基础建设」等议题;在最后的「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主题中,删走「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行动」、「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行动」及「各国的研究和合作」等国际议题。 

中国于2013年颁布《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有公共知识分子指,当中要义是「七不讲」,当中包括不要讲普世价值、司法独立和公民权利等,与新科被删除的议题雷同。 

科目委员会主席刘智鹏今早在电台中解释,删减主要是基于课时减少而作出的取舍,若讨论「法治」等题目,或会涉及国策和政治体制,需要较高层次的观察和思考,授课需时,否则容易流于断章取义。 

不过,本身是通识科教师的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副会长田方泽批评,改名后的科目是灌输式的「国民教育科」,而试题只有选择题和短题目,亦令学生变得只求背诵当局的既定立场,缺乏讨论,难以达到通识科培养独立和批判思考的宗旨。 

另外,他和通识教育教师联会前干事罗洁玲都认为,今年9月便推行新科目是太过仓率,罗洁玲解释,课程内容变化很大,举例过往以议题探究为主,较多涉及生活议题,但课程改革后将涉及中国与香港的政制及宪制发展等议题,教师需时接受培训和准备教材,压力甚大,根本难有足够时间制作教材,质疑当局是否期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她亦忧虑课程内容的修改会令学生的视野会变得狭窄,她举例,新科在公共卫生课题上,有关国际的学习重点只涵盖世界卫生组织,未提及其他国家的合作;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重提香港和国家的关系,亦可能与另外两个主题重复。对于试题改为着重选择题和短答,她形容是「开倒车」,因为过往的「延伸回应题」,学生需推论、表述立场及引用例子等,属高阶思维,现在则是课程和考核都变得简单。

—— RFI
本站刊登日期: 2021-04-02 08: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