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參半周恩來

作者:張成覺

三月五日微信有個關於周恩來的視頻,呼籲大家轉發,以紀念這位“人民的好總理”124歲冥壽。對此我深有感觸,用一句話概括便是“黑白參半”周恩來此乃源自赫魯曉夫在俄國新聖女公墓的墓碑設計,據說是黑白參半,隱喻其功過平生云。筆者並不完全認同如此評價赫魯曉夫,而是持“功過七三”觀點-正面七分,負面三分。光是蘇共二十大閉幕後的深夜會議上揭開斯大林的暴君面孔,這一項就功德無量了。
但對於周,筆者覺得從國家民族角度,他至少八分有害,最多兩分有利。兩分有利者,包括黃埔軍校時期,北伐以及抗戰中,他都做過好事,不容抹煞;但其支持毛消極抗日,積極發展共軍勢力;三年內戰,全力輔助毛取勝;中共建政後臣服“主席”,特別是文革期間助紂為虐,為其保駕補鍋。所有這些,稱得上惡莫大焉!
關於後者,不妨舉一個例子:
1969年十月間,中共為防蘇聯核襲擊,決定疏散中央領導人到外地,讓周留在北京西山地下工事應變,林彪往蘇州,毛在武昌。當時已靠邊的聶榮臻先被安排到邯鄲,他致電周請求改往石家莊(較近且條件較好)。周當即拒絕。聶無奈直接致電毛,毛一口應承。聶再告周,周立刻改口應允。按說聶與周二十年代初在歐洲早有淵源。八一南昌起義殘兵逃往汕頭,周身患重病氣息奄奄,全靠聶和葉挺(他們是蘇聯軍事學院的同學)抬著擔架,使之轉移香港養病。就憑此救命之恩,周也應在聶為難時援手拉上一把,但周畏首畏尾,不敢冒險觸犯毛的逆鱗。如此怯懦,實在不足為訓!就中共打江山的過程而言,漫長的二十八載裏面,如果沒有毛(該魔頭雄才大略)是不可能有勝算的。而周甘為其下,具體操作精準得宜。毛周配合默契,終於苦盡甘來,毛登上中南海寶座南面稱孤,而四萬萬五千萬國人(包括周朱 劉 鄧)則不得不跪下了!自此開始七十餘年,億萬炎黃子孫災難連綿,究其原因,周難辭其咎。
但一味將周抹黑也有違歷史真實。不僅周一生畢竟做過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尤其十年浩劫,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周保護過若干民族精英。特別是與周淵
源極深的以葉劍英為首的軍隊高級將領,始終和周靈犀相通,彼此互為犄角。從而確保了槍桿子不致落在極左派手中,此乃“四人幫”一朝覆滅的關鍵因素之一
就周的私德來說,修身齊家可謂楷模。其清廉無私,家庭完整均有目共睹。儘管不乏紅顏知己 如龔澎或孫維世 ,但其相互關係只令人同情而未引起疵議。語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也實在不必苛求於並無子嗣,“赤條條一去無牽掛”的周了。
周逝世後當局製作的《悼詞》開頭首句是:“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周恩来與世長辭。”裡面沒有列上“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諡號(該諡號標誌著中共給予已故領導人最高的評價)。這是因為在毛心目裏,周對馬克思主義不是百分之百的擁戴。
早在四十年代延安整風,周作為所謂“國際派”及“經驗主義派”的代表,備受批判。故1945年6月中共七大選舉中央委員時,周的得票較劉少奇任弼時朱德等幾位少得多。1949年10月中共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周的地位甚至低於高崗。首屆政協(相當於後來的全國人大)常委班子中也未列名。這是毛有意識地貶低他,故黨內外均有不少人為之抱不平。但“宰相肚裡可撐船”,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毫不介意,泰然處之。
事實上,毛自己清楚他離不開周的輔弼。故文革後期“四人幫”出盡渾身解數向周身上猛潑污水,毛發話稱“反周必亂,反周必敗”,制止江青一伙的瘋狂舉措到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周溘然長逝,在《訃告》和《悼詞》起草過程中,鬥爭更極為激烈(見《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起草前后》,載《世纪》2003年第6期,作者:周启才
毛出於平衡“文革派”和“溫和派”兩派勢力的需要,批准由當時正因“反擊右傾翻案風”靠邊的鄧小平致《悼詞》,對周的評價也較為公允。可見,在大陸中國,“蓋棺論定”未必 因人而異也
《悼詞》中列舉周生前在中共的職位
“周恩來同志從黨的五大以後,被選為歷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在一九二七年‘八七’中央會議上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從黨的六大以後,被選為歷屆中央政治局委員。黨的六屆五中全會、七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黨的八屆、九屆和十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黨的八屆、十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據說劉少奇在文革中被殘酷批鬥後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這句話並不確切。歷史往往是當權者寫的,不過事實勝於雄辯。不管怎樣顛倒,最後真相畢竟會大白於天下。彷如歌德所云:一切的定理灰色,生命的綠葉常青。歷史到底呈現於芸芸眾生面前。每個人的真面目也必然暴露無遺!
下面試從他一位摯友吳國禎的目光及彼此關係中觀察周之身影。吳國禎,字峙之,1903年10月21日生於湖北建始。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這两位少年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主辦的天津南開中學的同窗。吳1914年夏入學,年僅十一歲,是當時全校年紀最小的學生,人稱“小吳”,被編入己一班。周則屬丁二班,比吳早到校一年。儘管吳周不同班,又有着五歲的年齡差距,但他們之間却逐漸 “鑄就了至密的友誼”。事實上,二人之外還有另一个叫李福景的同學,他性格温厚,成績優異,年齡介於吳周之間。吳回憶:“至少大約在两年中,我們三人不僅共度了大部分的業餘時光,還彼此交流内心深處的思想和青春抱負”,“三人對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能達成一致意見”,以致旁人常將其稱之為“三劍客”,而他們也差一點模仿《三國演義》裏劉、關、張那樣“桃園結義”。共同的見解源于共同的思想基礎和意識形態,三個孩子都深受儒學教義的熏陶,在吳氏看来,當時的周恩来“是完完全全的孔子信徒”,绝對想不到他將来會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這裏補充一筆:周恩来曾是南開中學新劇團的骨幹成員,参加編劇、導演佈景,并演出了許多新劇,尤擅反串女主角。故被著名劇作家曹禺(也是南開校友)稱為 “革命話劇的先驅” 1917年夏,吳國禎提前考入北京的清華學校。周恩来則在拿到畢業證書後和吳同時離開南開 1917年8月至1919年4月周赴日留學,1919年5月,周、吳分别在北京和天津参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當年9月周入南開大學,次年11月赴法勤工儉學。周出國前,两人還經常通信和見面。而李福景離南開後,亦隨同周赴歐勤工儉學;歸國後成了一名技術人員,一直在京奉鐵路任職,從不参加任何政黨和政治活動
對於三劍客“分道揚鑣”,吳如此分析:“無疑我們都来自中產階級,我們的家庭既不富也不窮。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但周恩来則不同。他是由他的伯父養大的,儘管他表面上給人感覺一切都好,但我總覺得事實并非如此。顯然他雄心勃勃,但从南開中學畢業後却没能進入高等學校學習,而不得不自己謀生。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法國和英國在中國招募劳工,并聘用能說外語的大量翻譯隨同前往,周就决不會有出國的機會。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内心一定非常痛苦。正是靠這次機會他去了法國,并且深入到那場大屠殺帶給歐洲的混亂與与不满之中,以致狂熱地信奉了共產主義學說。”李福景的情况又是一回事:他兼祧两家,两個叔叔都無子女,其生活受到嚴密的庇護。1921年吳自清華學校獲選留美 192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短期出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旋即加入了國民黨1927至1928年間任職於國民政府外交部 1932年初臨時担任蔣私人秘書,獲其賞識,年僅二十九歲即出任漢口市長,至1938年下半年才與周恩來久別重逢此前吳獲得了許多有關周恩来行踪和活動的秘密報告,尤其在顧順章叛變,其家人遭中共“處理”後,吳得知“一個長相酷似周恩来的人也曾到過活埋案現場”
他從多方面查找可以否定周血腥介入的證據而不果。
抗戰軍興,國共合作。吳、周在武漢曾互相宴請,連同多位南開校友敘舊。吴在1955年這樣寫道:“對任何一個不太了解他的人来說,他似乎没有多大變化,但對我則不同,我太了解他了。在南開時,我就能憑直覺辨别出一個長於扮演女角的周恩来,和另一個向我傾吐真心的周恩来之間的差别。在漢口我俩重逢時,我發現真實的周恩来不見了,主要是那個作為演員的周恩来在談話……”
1955年12月他還寫就了長篇英文手稿《夜来临》(The Night Cometh),這既是他的回憶錄,也重點回顧和研究了共產主義在華的崛起、發展和成功的技巧。其中,吳對周作了强烈的批评,嘲諷他是“天才的演員” 吳國禎為甚麼要以如此犀利甚至是謾罵的筆调来對付自己的老友呢?他的解釋是:他要揭示周恩来的“真實本性”,不讓他繼續成為整个自由世界的阻礙
經過了多年的接觸和觀察後,吳終於意識到周恩来“已變成了中共一个多麼厲害的人物!”在他看来,共產黨通常不太靠個人来爭取朋友和施加影响,幾乎没有哪一个共產黨人會努力去塑造自己的風度和個人魅力,但周恩来却不同,他運用其獨特的才幹有力地推進着中共的事業。吳曾將與之接觸過的共產黨人分為四個類型,即沉默寡言型、狂風大作型、以愚掩精型和緊張不安型,但周恩来似乎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種,他是獨一無二的:
當一個人同毛澤東談話時,不管毛是否開口,都會讓你始終記得他是個共產黨人。但同周恩来談話時,你就會逐漸忘記他是個共產黨人。當一個人同别的共產黨人談判時,會强烈地意識到對手的刺耳語言和無理立場。但若同周恩来談判,則會被誘使相信,事物有两面性,在搞清楚之前,只有先相信他的話才是公平的。(馬軍:《吳國禎視野裡的周恩來》,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製作《民間歷史》資料)
如果說抗戰時期吳、周關係,可用“大合作,小龃龉”来概括,那麼此後的國共談判和内戰中,雙方則處於針鋒相對的位置。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國共两黨“
逐鹿中原”那場大搏斗的縮影。
國共和談期间,周担任中共代表團團長,奔走于延安、重慶、南京和上海之間吳則是國民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儘管吳没有直接参加和談,但作為政府方面的主要新聞發言人,在中原内戰、東北停戰、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等問題上,都與周恩来展開了頻繁的論戰。两位昔日的摯友為了本黨的利益,借諸報端,常常指名道姓,唇槍舌劍。彼此見面時,也時常充满了原則性的爭論 據吳國禎回憶:“我到南京不久,他就拜访過我。國民黨軍隊剛佔領了東北的長春,對用武力佔領長春,他提出了强烈抗議。當然,我是站在我們政府一邊 會談一點也不和睦。”(同上)
1946年5月中旬,吳調任上海市市長。周恩来亦時常從南京来到上海活動,下榻於馬斯南路(今思南路)107號的周恩来將軍公館。期間,周恩来夫婦曾前往拜访吳夫婦,四人舉行過一次茶會。但两人裂痕已深,雙方談話不多,只是
寒暄而已,惟恐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 7月間,社會上曾有傳聞說,中共將派一萬名武装農民襲擊上海。為此,周恩来曾專門面見吳并向其保証:“此說絕對不確,莫輕信此種謠言而惊慌。” 10月間又有一天,周来到吳的辦公室,抱怨說自己在滬外出活動時,總是被特務跟蹤。吳則辯解說,這是為了保護他。不久,周恩来離開了上海,此後两人雖然都還有約三十年的生命歷程,但再也没有見過面。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國共爭斗的焦點。在此過程中,吳常常赤膊上陣,出現在衝突糾紛的現場。吳因此屢屢指責周恩来是那些“
混亂”的幕后製造者!在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戰中,两人作為己方的主將之一,你来我往,以特殊的方式,在没有硝烟的戰場上彼此拼殺着。1948年底共军勝利在望,由周恩来作为主要成員的中共中央將吳定为戰爭罪犯。然而,共產黨的政策一向有其靈活性,就在解放軍即將發起渡江戰役,攻克南京和上海之前,周恩来還安排了一次對吳的策反。吳的一位留美同學受派前来轉達中共的意思,但具有堅定反共思想的吳拒絕了誘降。(同上)戰犯歸戰犯,能幹歸能幹。在國民黨高級官員中,吳一向以親民、勤勉和幹練著稱,其作風確實與舊官僚迥然不同。對於這一點,周恩来也是承認和讚賞的。1949年4月25日凌晨,北平崇文門外的電車公司發生重大火災,燒毁了五十九輛電車。在處理過程中,該市公安局官員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周恩来得知後嚴厲斥責:“發生了這麼大的事,領導不到現場,甚至連知都不知道,還不如吳國禎呢!吳在重慶當市長,發生重大事件,像重慶大火和日本飛機轟炸後都親自趕到現場 國民黨市長能做到,難道我們共產黨的公安局長還做不到嗎?”
周恩来就此下令,以後北平發生重大事故,公安局長、處長要去現場調查情况、處理問題 (同上)
1949年10月1日,國共內戰決出勝負。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周恩来出任政務院總理兼外長 成了大陸中國僅次於毛澤東和劉少奇的第三號人物。而吳國禎在上海易手前夕,即辭職赴台。为吸引美援,蔣介石在1949年12月任命其担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吳也逐漸成了國民黨内影响力僅次於蔣和陳誠的第三號人物。一方要“解放台灣”,另一方要“反攻大陸” 吳周的爭斗依然密鑼緊鼓。
據稱,即使在海峡两岸劍拔弩張的時代,國共雙方最高層通過中間人仍保持着一些秘密接觸,但周却再也没有與吳聯繫過。周可能認定,吳的反共思想既系統又根深蒂固,要策反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當時吳也是身懷氰化毒物,一遇不测,便准备隨時成仁。
对峙數年後 寶島出現了重大變數!吳氏主台期間,他所迷戀的“民主政治”與蔣氏父子的特務政治頻生衝突,且愈演愈烈。1953年4月,吳辭去“台灣省主席”一職,旋即赴美。至1954年2月,吳藉美國新聞處强烈抨擊台灣當局,由此公开决裂。但吳雖反蔣卻并不親共,甚至反共要遠甚於反蔣。他先是住在芝加哥附近的埃文斯頓 Evanston),靠替報纸撰稿和演講維生,有時也為美國的反共
和遠東政策提供一些咨詢意見 (同上)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吳國禎“甚為哀痛”,世界各地報紙登載許多追悼文章,凡是登在紐約報紙上的,吳都仔細閱讀。其中有一篇文章曾提到周恩来每次到沈陽,一定要親自去看一位老友,最少也要打電話給他,好多年都是如此。雖然文中并未提到這位老友的名字,但吳推測此人就是早年“三劍客”中的李福景。
1982年11月,吳的長婿俞益元博士從美國回到北京参加學術會議,齊燮元的女兒去看望俞時(齊生前与俞的先父交誼甚好),送了一張周、吳當年的合影。這張照片是1917年南開中學放春假時,两人一起在北京某照相馆照的,周十九歲,吴十四歲,周穿的是一件薄長衫,吳穿童子軍制服。周坐在長靠椅上,吳站在椅子的後面,两人手牽着手,面帶笑容,情同手足。周、吳原来各有一張,後来均不知去向,齊女的這張照片亦不知從何而来。俞益元返美後將此照呈给了自己的岳父。吳閱後觸景生情,沉浸在回憶之中,隨後在照片背後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七十年事,今又目睹。
約为兄弟,後来異主。
龍騰虎變 風風雨雨。
趨途雖殊,旨同匡輔
我志未酬,君化灑土。
人生無常,淚斷沙埔。
本文開頭將周恩來與赫魯曉夫相比較。若考慮吳國禎的分析,則恐怕說周是一名難以捉摸的演員更恰切些。不排除某些場合其表演是真情流露,例如關切日本兵壇名將松崎君代久未懷孕,屬於人性的一面;但前引拒絕聶榮臻改變疏散地的請求,就未免太絕情了。
唐詩(《放言三首,其三》白居易)有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竹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十年期。
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睡知?
文革時期有稱周恩來為“周公”者,此現代“周公”真耶?偽耶?你說呢?2022-3-6

—— 本站首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03-06 10:17:02

关键词: 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