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文明概論(续)

作者:弘清

                                                      第三卷

                                  德意志:大國夢難圓

                              第四章 德意志的後文藝復興

                                第一節)科學、文化三傑

14 世紀至 18 世紀,發生了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英國實現立憲君主、美國獨立、

法國大革命、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這些重大事件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文藝復興為 17 世紀開始的科學革命、啟蒙時代奠定了基礎。

地理大發現極大地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併發展了地球測量、天文觀測等技術。

開啟後來世界商業貿易、地緣政治劇烈變動時代,可以說是“全球化”的拓荒時期。

地理大發現的後果是全球貿易重心轉移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區,荷蘭、西班

牙、葡萄牙、英格蘭先後成為海上強國,而威尼斯、熱那亞等昔日地中海沿岸商業中

心逐漸衰落。19 世紀開始,英國艦隊和商人征服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二戰後

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世界霸主地位,奉行的依然是海權思想。

歐洲處於風雲激蕩、脫胎換骨中,神聖羅馬帝國發生了什麼呢?它一直在風雲激蕩之

外,維繫著“帝國”的封建農業社會。巔峰時期“帝國”版圖以德意志為中心、包括

奧地利、捷克、瑞士、波蘭西部、弗裏西亞王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

王國(法國東部)、義大利王國(現在的北義大利)。它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裏,是一

個徒有帝國之名,實際由上百個王國、公國、郡縣、帝國自由城市、主教國、教會領

地組成的鬆散聯盟,帝國內的小國都各自為政。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是歐洲中世紀封

建領主的聯合體,在啟蒙運動時代象徵著落後、愚昧。神聖羅馬帝國的主體民族是日

耳曼人,他們與之前羅馬帝國的主體民族幾乎沒有血緣關係,文化、習俗也差異極大。

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也與羅馬帝國有天壤之別。作為封建領主的聯合體,神聖羅馬帝

國的皇帝沒有實際的統治權,僅僅是盟主而已。帝國也沒有集權的中央政府。法國思

想家伏爾泰將它形容為:“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此評價應該說相當精

准。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誕生了哥白尼、伽利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但丁、

薄伽丘、馬基雅維利這些天才人物。相比之下,德意志的聖神羅馬帝國在思想、文化

藝術、科學、商貿諸方面與英國、法國、甚至義大利相比,都有差距——儘管出了丟

勒這樣的傑出人物。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思想、文化、社會發生了巨大的進步,

進入物質認知的“科學革命”(英語:Scientific revolution)與精神認知的“啟蒙時代”

(英語:Age of Enlightenment)。當時先驅們相信理性和科學的發展可以解決人類實

存(英語:human existence)的終極問題。從此,人類歷史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

上的“啟蒙”,開啟現代化的歷程。第穀、開普勒、培根、列文虎克、牛頓等人是這

一時期的科學巨人。洛克、伏爾泰、笛卡爾、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蒲豐、孔多

塞、杜爾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是當時哲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培

根、笛卡爾、狄德羅等人更是百科全書式的通才。

這個時間跨度裏,德意志民族也出現了三位傑出人物。一位是生活在 17 世紀下半葉的

理性主義哲學家、數學家、法學家萊布尼茲。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德語: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是德意志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譽為 17 世紀的亞裏士

多德。畢業於萊比錫大學法學系的萊布尼茨的本職是律師,他的數學、哲學成就很高。

在數學上,他與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他所發明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普

遍認為更具有通用性,適用範圍更廣泛。他還對二進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哲學上,

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人類的宇宙是上帝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預

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的誕生。萊布尼茨與笛卡爾、斯賓諾莎被認為是 17 世紀三

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對物理學與技術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並

且開創習性地提出了一些後來得到廣泛應用的概念,包括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

率論、心理學、語言學、資訊科學。萊布尼茨在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

歷史學、語言學留下大量著作。

第二位是 18 世紀的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德語:Immanuel Kant)。康德出生於東普

魯士的柯尼斯堡,在柯尼斯堡大學學習神學。作為啟蒙時代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哲

學創始人與代表人物,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

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他結合了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

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

理論體系,並且有不少著作,最重要的三部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

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部著作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

識學、倫理學與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

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認識論與倫理學構

成康德哲學的兩大部分,前者關於“現象界”,後者關於“意志自由”是截然對立與

二分的,二者的仲介成為康德“批判哲學”的終極,“自然”與“自由”的對立與統

一在《批判力批判》中得到闡述。康德批判和吸收了休謨的英國經驗主義與萊布尼茲

的歐陸理性主義理性傳統,對後來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如費希特、黑格爾影響很深。

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他還曾對太陽系的

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第三位生活的年代是 19 世紀末至 19 世紀上半葉,晚於前兩位。他是神聖羅馬帝國傑

出的政治人物、社會活動家、文藝理論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他

為德意志民族留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德意志文化比肩世界頂尖水準。歌德入

選 2005 年德國電視二臺票舉辦的 10 位最偉大的德國人公投選舉,排名第七。 他就是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öthe)。

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他父親約翰·卡斯帕·歌德(德語:Johann Caspar

Goethe)是帝國議會的成員。·歌德的母親卡特麗娜·伊莉莎白·歌德(Katarina Elisabeth

Goethe)娘家姓泰克斯托(Textor),是法蘭克福市長約翰·沃爾夫岡·泰克斯托的長女。

少年歌德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他首先被當時的德意志詩人克洛普斯托克與古希臘作

家荷馬的作品吸引,同時,他也喜歡戲劇,經常聽歌劇,1763 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

到了當時年僅 7 歲的莫紮特。 1765 年 9 月,16 歲的歌德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學,3 年

後轉往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深造,1772 年在韋茨拉(Wetzlar)的帝國高等法院實習。

1776 年,歌德作為樞密公使館參贊開始為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國服務,從此在魏

瑪生活到 1832 年去世。1779 年歌德被提升為樞密顧問,他在議會中的影響力與作用

越來愈大。政治是歌德畢生除了寫作之外最重要的關注點。 歌德在魏瑪期間結識了詩

人席勒,他們的友誼一直延續到 1805 年席勒去世。

在魏瑪期間,歌德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涉及地質學、色彩學、植物學、動物學,並且

有許多論文,例如 1786 年發表的《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介紹了他在人類胚胎中

發現頜間骨。1831 歌德發表《植物的螺旋形傾向》,闡述了“生物傾向於發展成螺旋

形”的觀點。

從 1768 年創作情感劇《戀人的情緒》開始,至 1833 年兩部遺作《浮士德 II》、《箴

言和沉思》出版,歌德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 1774 年出版的書信體小

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88 年出版的悲劇《艾格蒙特》,1808 年出版的悲劇《浮士

德》、1833 年出版的《浮士德 II》。

《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 年秋天在萊比錫書展面世,並立即成了暢銷書,歌德因此一

夜成名。該書以歌德本人在韋茨拉的一段戀愛經歷為素材,講述了不諳世事的青年人

的感情生活,並以主人公維特的自殺結束。

這部小說在當時激起了批評者們與支持者們的激烈辯論。其中的原因在於,對小說中

主人公維特的塑造完全違背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準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

婚姻與家庭的破壞者,一個叛逆,一個無神論者,其所作所為不符合市民的道德觀念。

在審美取向上,市民階層偏愛“實用的”、“娛樂的”的文學作品,而《少年維特的

煩惱》在他們看來是另類的,讀者無法從中找到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故事

中受益。故事主人公以殺告終,更是讓批評者們無法接受,——從市民的價值標準來

看這不可想像。《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認為是與傳統文學決裂的書,因為它正面表現

了相悖的價值觀,讚美了自殺行為。 由於教會與民眾的施壓,《少年維特的煩惱》在

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等地一度成為禁書。

維特這個人物形象與《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是歌德生活的時代的產物。歌德在書

中表達了歌德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宗教觀。18 世紀末的歐洲處在社會巨變前夕,

英國已率先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平穩升級到早期商品經濟社會。法國的知識精英

們、市民階層與統治集團處於難以調和的矛盾中,革命蓄勢待發。神聖羅馬帝國則是

一潭死水,在僵化的封社會內,民眾庸庸碌碌,因循守舊,既無啟蒙的新思想,也無

覺悟的新人類。維特本能地渴望滿足發自內心的感情,但是糾結於社會的道德取向與

價值觀,最終迷茫地以自殺了斷煩惱,求得解脫。這條線索傳達的正是哥的本人的心

路歷程:儘管出身上層社會地歌德還沒有啟蒙思想家們的覺悟,但是他已聽到了心底

的人性的呼喚,他嚮往並追求的人性的解放與自由,但是面對強大與頑固的舊道德、

舊價值,個體是如此的弱小無力,只能選擇自我了斷,以達到終極解脫。歌德用維特

的自殺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絕望與反抗。這樣的價值取向,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顯

然是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

在藝術手法上,歌德使用書信體,用第一人稱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等於向讀者

敞開心扉,讓讀者直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的

獨白,直抒胸臆,將噴薄日出的情感直接向讀者傾訴、宣洩,產生震撼、深刻的感受。

歌德運用了寓情於景、寓情於事的多重抒情敘述,達到豐富表現手法的目的。他在文

中以細膩的筆調穿插了編者按,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形成維特借助編者進行情感

抒發的真實效果,不僅能夠對維特的內心世界的變化進行客觀深入的描寫,還能以外

觀者的角度對其心理變化對未來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行預測和鋪陳。

《少年維特的煩惱》在 1774 年首發後引起的轟動效應,當年就出版了法文版。拿破崙

對這部超前之作愛不釋手,讀了 7 遍。

                                      第二節)金融寡頭

後文藝復興時代的法蘭克福,不僅誕生了文化巨人歌德,而且醞釀了影響至今得世界

級財富巨頭。這要從歐洲的猶太人說起。

猶太民族是個非常特殊的族群,他們散居世界各地,卻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遭到

排斥與迫害,最為悲慘、極端的是納粹的大屠殺。反猶主義由來已久,並且是全球性

的。其原因既有宗教方面的,例如基督教與猶太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也有世俗的。

關於猶太民族與反猶主義,本節只簡而言之,將在後文展開論述。

西元前 722 年,古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國擊敗,亡國的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西元

前 63 年,羅馬帝國開始統治以色列地區。為躲避羅馬帝國的鐵腕統治與鎮壓,大批猶

太人逃出以色列,流亡歐、亞各地,從此開始猶太民族漫長而悲慘的流亡史。西元

800 年至 1100 年間,約有 150 萬猶太人生活在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其中一些流落至

日耳曼尼亞的猶太人,在西元 10 至 13 世紀創建了阿什肯納齊猶太人這一族群。

逃亡至歐洲的猶太人沒有土地,沒有公民權,大都靠手工業、經商、放貸等謀生。移

民到歐洲的猶太人也只有想盡一切辦法積累財富,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得

到認同和尊敬。與歐洲本地民族相比較,外來的猶太人有他們自身的優勢:受教育程

度高、頭腦靈活、善於經商,精於算計,一些猶太家族慢慢積累起大額財富,與各地

王侯、領主有了利益勾兌。

16 世紀末,一個姓“羅斯柴爾德”(德語:Rothschild)的猶太家族在法蘭克福經營銀

行,在當地小有名氣。到了 18 世紀初,該家族的阿姆謝爾·摩西·羅斯柴爾德(德語:

Amschel Moses Rothschild)為黑森伯爵造幣,從事貨幣兌換。1744 年,羅斯柴爾德家

族最重要的人物——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德語:Mayer Amschel Rothschild )出

生了。成年後,羅斯柴爾德到漢堡的銀行 Jakob Wolf Oppenheim 工作,在 1763 年回到

法蘭克福,開始銷售稀有硬幣。黑森選侯威廉一世賞識他的精明能幹,讓他為自己提

供理財服務,羅斯查爾德的金融業務得以拓展到各選侯國的上層社會。法國大革命爆

發後,羅斯柴爾德擔任英國與黑森之間的貿易仲介,資產迅速增加, 羅他成為舉足輕

重的銀行家,並開始向王侯、貴族們放貸。

1806 年,為報復威廉一世支持法國的敵國——普魯士,拿破崙入侵黑森。威廉一世北

上流亡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其大半資產被用來償還向羅斯柴爾德借的貸款,老

羅斯柴爾德將其用於投資倫敦金融業。當時歐洲大陸處於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下,

老羅斯柴爾德還從事走私,賺取暴利。

在擴展家族生意方面,老羅斯柴爾德深謀遠慮,將 5 個兒子派往 5 個歐洲金融中心城

市,打造各自的金融王國。長子阿姆謝爾·邁爾·羅斯柴爾德(德語:Amschel Mayer

Freiherr von Rothschild)留守法蘭克福。次子所羅門·邁爾·羅斯柴爾德(德語:Salomon

Meyer Freiherr von Rothschild)被派往維也納。三子內森·邁爾·羅斯柴爾德(Nathan

Meyer Rothschild)被派往英國,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第一個外派分支。四子卡爾·邁

爾·羅斯柴爾德(德語:Carl Mayer Freiherr von Rothschild)被派往那不勒斯。幼子詹姆

斯·邁爾·羅斯柴爾德(法語: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於 1811 年被派往巴黎。1812

年 9 月 19 日,老羅斯柴爾德於法蘭克福去世。五個小羅斯柴爾德大顯身手,建功立業,

為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奠定基礎。

1798 年,內森·羅斯柴爾德帶著 2 萬英鎊在曼徹斯特開展紡織品貿易,隨後將業務轉移

到倫敦,投身金融業。1804 年,內森入籍英國。1809 年,他購買了位於倫敦聖斯威遜

街 2 號的地產,這一地址使用今。1811 年,他建立了 N·M·羅斯柴爾德銀行(英語:N.

  1. Rothschild & Sons)。1813 至 1815 年,內森·羅斯柴爾德幾乎獨自完成了英國戰爭經

費的籌款:他用黃金為威靈頓公爵的軍隊開赴歐洲提供資金保障,並且支付了英國提

供給歐陸同盟國的軍費。僅 1815 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就為英國的大陸同盟國提供了 9

百 80 萬英鎊的貸款。內森在倫敦擁有雄厚的財政實力,1825 至 1826 年間,他向英格

蘭銀行提供了足夠的貨幣,使後者免遭市場流動性危機。

危機。拿破崙戰爭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貴金屬交易大舉斂財。羅斯柴爾德家族

建立了包括代理商、運輸商、情報員在內的綜合網路,兄弟之間的合作確保了商業活

動在歐洲各國的順利進行。羅斯柴爾德家族網路使政治、金融情報早於競爭對手,到

達自己人手裏,保證自家在交易市場處於優勢,也使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於各國政府有

難以估量的價值。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帝國深度捲入國際政治舞臺,1818 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向普魯

士政府提供 5 百萬英鎊貸款,併發行了貸款的政府公債,這構成了其銀行業務的主體。

N·M·羅斯柴爾德銀行 1825 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幫助巴西政府籌款,換取巴西脫離葡萄

牙的統治,獲得獨立。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曾向倫敦、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尋

求資金支持,倫敦財團發行了價值 1 千 1 百 50 萬英鎊的日本戰爭債券。

獲取金融行業的壟斷地位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將經營領域向外擴展,1824 成立聯合保

險(英語:Alliance Assurance,RSA 保險集團前身),1845 成立北方鐵路公司(法語:

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u Nord),1873 成立的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介

入礦產資源領域。 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涉足成藝術品收藏、地產、慈善事業等。維多利

亞時代的英國財政大臣勞合·喬治稱,在 1909 年,內森·羅斯柴爾德男爵是英國最有權

勢的人。 1887 年,法國和英國的家族銀行投資了南非戴比爾斯鑽石礦業,成為了其最

大的股東。

1901 年,在家族發源地法蘭克福,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家族生意結束。直到 1989

年,倫敦的 N·M·羅斯柴爾德銀行與瑞士的分支羅斯柴爾德銀行在法蘭克福建立了銀行

辦事處。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英國分支歷經萊昂內爾·內森·羅斯柴爾德與其兄弟安東尼·古斯塔

夫·羅斯柴爾德,2003 年,倫敦 N·M·羅斯柴爾德銀行董事會主席伊夫林·羅斯柴爾德爵

士退休。之後,倫敦與巴黎的兩家羅斯柴爾德銀行宣佈合併,合併於 2011 年完成。

2020 年度,羅斯柴爾德銀行(Rothschild & Co)的總資產為 147 億歐元,資產管理規模

為 781 億歐元,淨利潤超過 3 億歐元,雇傭超過 3 千 5 百名員工。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國共有兩個分支: 第一個分支是詹姆斯·邁爾·羅斯柴爾德的後裔。

斯在巴黎成立了法國羅斯柴爾德銀行(法語:de Rothschild Frères/Banque Rothschild)。

拿破崙戰爭之後,詹姆士在鐵路建設與礦業開採的融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0

年,巴黎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有約 2 千名雇員,年交易額達 260 億法郎。 1982 年,該銀

行被弗朗索瓦·密特朗的社會黨政府收歸國有,改名為歐洲銀行(法語:Compagnie

Européenne de Banque)。當時 39 歲的大衛·勒內·羅斯柴爾德決定從頭再來,他成立了

新的羅斯柴爾德銀行,當時僅有3名職員與 1 百萬美元的註冊資本。新的巴黎羅斯柴

爾德銀行後來發展到有 22 名鼓股東。

1953 年,詹姆士的孫子埃德蒙·阿道夫·羅斯柴爾德(英語:Edmond Adolphe de

Rothschild)男爵另立門戶,成立了埃德蒙.羅斯柴爾德銀行(Banque Privée Edmond de

Rothschild,後來的 Edmond de Rothschild 集團)。1997 年埃德蒙去世,其子本傑

明·德·羅斯柴爾德 (Benjamin de Rothschild) 接管生意,成為埃德蒙.羅斯柴爾德集團

主席與埃德蒙.羅斯柴爾德洛迦諾銀行(Banca Privata Edmond de Rothschild Lugano )總

裁。他還接管了家族的葡萄酒業務,在法國、澳洲、南非擁有許多酒莊,包括克拉克

酒莊(法語:Château Clarke)和勞蕾絲酒莊(法語:Château des Laurets)。

法國的第二個分支是納撒尼爾·羅斯柴爾德(英語:Nathaniel de Rothschild))的後裔。

納撒尼爾生於倫敦,是內森的第四個孩子,他於 1850 年到巴黎與叔叔詹姆斯共同管理

家族生意。1853 年,納撒尼爾收購了梅多克地區波亞克的木桐酒莊,改名為木桐·羅斯

柴爾德酒莊(法語: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1868 年,叔叔詹姆斯收購了臨近的

拉菲酒莊,改名((法語: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木桐、拉菲名列法國官方評定

的 5 個一等(Premier Grand Cru)酒莊行列,成為品位與身價的象徵。

在奧地利,所羅門·邁爾·羅斯柴爾德於 19 世紀初在維也納成立了家族銀行,逐漸積累

起巨額財富。截至 1818 年,羅斯柴爾德 5 兄弟均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授

予的世襲貴族稱號,1822 年他們又被授予奧地利的男爵爵位。奧地利分支在維也納收

購了許多豪宅,並大量收藏油畫、鎧甲、掛毯和雕像等古董。家族成員可謂富甲一方,

過著富貴名流的頂級生活。1929 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路易斯·羅斯柴爾德男爵曾支持

奧地利最大的銀行信貸銀行(英語:Creditanstalt),使其免遭倒閉。二戰期間,奧地

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被迫將銀行交給納粹,家族的豪宅被納粹沒收,數量驚人的收藏

品遭納粹劫掠。家族成員全部逃脫了大屠殺,一些人流亡到美國,戰後才返回歐洲。

與前三個分支相比,義大利的羅斯柴爾德分支暗淡得多。顯然義大利不是發展金融業

的地方。1861 年義大利統一之後,貴族的數量隨之減少,那不勒斯羅斯柴爾德銀行流

失許多主要客戶,銀行業務的可持續性失去保障,因此那不勒斯的分行最終關閉。另

一方面,早在 19 世紀初,那不勒斯分支同梵蒂岡銀行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家族同梵蒂

岡之間的合作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

從 18 世紀末起,歐洲在經濟上由農業社會升級到工業社會,在政治上由專制轉型為民

主,由封建帝國解體為民族國家。老斯柴爾德敏銳地、超前地抓住大變革的機遇,在

大浪潮中長袖善舞。1836 年,《奈爾斯週報(英語:Niles' Weekly Register)》第 49

期刊登文章評論羅斯柴爾德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現代銀行業的奇跡......我們看到

猶大的子孫,在經受長達 2 千年的迫害之後,超越國王,甚至是皇帝,將整個大陸掌

握在手中。羅斯柴爾德家族統治了基督教世界。沒有一個內閣不聽取他們的建議。從

彼得堡到維也納,從維也納到巴黎,從巴黎到倫敦,從倫敦到華盛頓,他們的手都可

以同樣觸及。羅斯柴爾德男爵,家族的首領......他掌握和平與戰爭、祝福與詛咒的鑰

匙......他們是歐洲的國王們和美國的共和黨領袖們的經紀人與顧問。”可以說在整個

19 世紀,許多影響歷史走向的事件背後,都有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無形的影響力。

自 19 世紀末期起,富甲天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保持低調,極力避免炫富,並向慈

善機構捐贈了許多著名的豪宅與大量的藝術品。時至今日,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儘

管與 19 世紀巔峰時期相比規模縮小了許多,仍涵蓋廣泛的領域,包括地產、金融服務、

混合農業、能源、礦產、釀酒等。

對於德意志聖神羅馬帝國的社會來說,猶太人流浪過來之初並未受到排斥與壓制,相

反他們的長處彌補了日耳曼民族與社會經濟的短處,為農耕社會注入放貸、抵押、理

財等金融理念。猶太人不像大多數日耳曼人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耕田、

放牧,還要向領主與教會繳納沉重的賦稅,到頭來所剩無幾。猶太人大都是腦力勞動

者,而且擅長用錢賺錢,擅長用小利益換取大利益,並且迅速發財、致富。他們也很

勤勞,但是他們的勤勞是無形的。對於頭腦簡單木訥、從事體力勞動的農夫、工匠來

說,顯然猶太人代表著狡詐、貪婪,不誠實、不擇手段、不勞而獲。

到了中世紀,對猶太人的偏見成為西歐國家的社會現象。莎士比亞的名作《威尼斯商

人》塑造了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夏洛克這個典型的人物,正是當時社會對猶太人的真實

認知。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最早起步的猶太金融寡頭世家,它是猶太人把持全球金融、股票行

業,操縱政治的縮影。在 2 百多年的發家史中,羅斯柴爾德家族無所不用其極,賺取

驚人的財富。它深諳財富與權力勾兌之道,用財富這個無形之手支配權力,為自己獲

得他人難以企及的各種利益。 (待续)

—— 本站首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05-14 07: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