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文明概論(续)

作者:弘清

                                               第五章 登頂

                                       第一節)一戰:嶄露頭角

                                       第二節)瘋狂年代

                                       第三節)大蕭條、自救

                                       第四節)二戰、拯救歐洲

                                                  老大難當

二戰結束到 70 年代,登上霸主寶座的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直接介入了幾個重要事件:韓

戰、豬灣事件與古巴導彈危機、越戰,都是出於對抗蘇聯的需要。

朝鮮半島自 1910 年起被日本統治,1945 年 8 月,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開赴中國東北

與朝鮮。日本投降後,美、蘇以北緯 38 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佔領朝鮮半島。

1948 年,南、北兩佔領區內分別成立兩個政府,此時聯合國受美國之邀在美占區監督

美占區內的選舉。南、北雙方均自認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聲稱對整個朝鮮

半島擁有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 38 度線為邊界。蘇、美佔領軍於 1949 年先後撤離,

分別將各自佔領區移交給北、南政府。朝鮮人民軍在 1950 年 6 月 25 日以反擊侵略為

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大韓民國,戰線快速向南推進。不到 1 個半月時間,就佔據朝

鮮半島 90%以上地區與 92%以上人口。6 月 28 日,美軍戰機進入朝鮮半島對朝鮮人民

軍實施空襲。同日上午,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6 月 29 日,杜魯門授權美軍對北緯 38

度以北地區實施海、空打擊。6 月 30 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陸軍參戰。7 月 1 日上

午 11 時,由駐日本九州的美軍第 24 步兵師第 21 步兵團第 1 營的兩個連組成的史密斯

特遣隊經空運抵達釜山附近的機場,這是第一支美軍地面部隊入朝。7 月 2 日,美軍

在釜山登陸,7 月 5 日晨,史密斯特遣隊在漢城以南爆發的烏山戰役中阻擊朝鮮人民

軍主力第 4 師南下的戰車部隊,美軍地面部隊在韓戰中的首次作戰。

7 月 7 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下通過第 84 號決議,由 16 個國家的軍隊和 5 個

國家的醫療力量組成“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其中美國提供 88%的戰鬥人員,占

主導地位。有超過 10 萬名黑人士兵加入軍隊至朝鮮半島作戰,這是美軍首次大規模地

將黑人與白人士兵混編於同一單位。1953 年 7 月 27 日,參戰四方中的三方——中國人

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mander-in-Chief, United Nations Command,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Korean People’s Army and the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on the Other Hand, Concerning a Military Armistice in Korea”)。華

盛頓的朝鮮戰爭老兵紀念碑上刻有 54246 名的死亡人員數字,另有負傷 103284 人次,

聯合國軍總共死亡 628833 人,受傷 1064453 人,失蹤 470267 人。

經過 1950 年 10 月至 1951 年 7 月的第五次戰役,戰線基本回到開戰前的三八線附近,

戰況有利於聯合國軍。此時杜魯門與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發生意見衝突。杜魯門

不希望戰事擴大到中國境內,他已指示國務院向中國政府提出談判,並於 1951 年 3 月

20 日通知麥克阿瑟。但是,麥克阿瑟於 3 月 24 日對中國政府發表措辭嚴厲的聲明:

“聯合國軍如果決定放棄把戰爭局限於朝鮮境內容忍努力,而擴大我們的軍事行動到

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基地,這就使中國遭受軍事上即將崩潰的危險。”杜魯門認為

此舉是公然抗命,並且有損美國的國際利益,4 月 10 日,他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奧馬爾·納爾遜·布拉德利(Omar Nelson Bradley)陸軍上將發出指示,解除了麥克阿

瑟的指揮權,以馬修·邦克·李奇威(Matthew Bunker Ridgway)中將代之。被解職後

的麥克阿瑟回國後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4 月 19 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題為

《老兵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的著名演講。他對當時的國際政治做了精

闢的分析,對主要國家的局勢做出預測。最後,他說:“我從軍是為了實現我童年的

幼稚抱負與夢想,自從我在西點軍校的教練場上宣誓以來,這個世界已經過多次變化,

而我的希望與夢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記著當時最流行的一首軍歌詞的兩句結尾:’老兵

不死,只會慢慢地凋零而已’”慷慨激昂的演說得到國會議員們不分黨派的雷鳴般的掌

聲,許許多多收音機前的聽眾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事實證明,做為一名堅守傳統價值觀、久經沙場的軍事家,麥克阿瑟的分析、預言基

本符合後來的歷史發展。

美軍為何入朝作戰?杜魯門的算計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與一廂情願的。他代表的美國一

方面希望維持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同時卻對敵人示好,正是這樣看似精明實則愚蠢的

小算盤,讓自己束手束腳,卻給了自己對手更主動的施展空間。結果是美國在裝備、

補給全面占盡優勢的形勢下,與對手媾和。杜魯門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在後來的美

國歷史上一再重演,一再傷害美國的利益。

杜魯門政府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止步於維持朝鮮半島南北對峙,因此在東

亞的軍事存在成為美國的長期國策,日後美、韓、日成為軍事同盟。杜魯門天真地認

為不與中國直接衝突可以為自己換來更多政治資本,他的示好未能換來中國的好感,

事實上朝鮮戰爭後,美國已在中國成為要以獵槍迎接的,人人喊打的“美帝野心狼”,

中國的仇美情緒長期維持,兩國隔絕長達 25 年。

在拉美,美國的霸主地位同樣遇到挑戰。 1952 年,巴蒂斯塔通過軍事政變建立古巴獨

裁政府,招致諸多反對。1959 年 1 月 1 日,菲德爾·卡斯特羅從最初的 82 人起家,逐

漸獲得各激進團體的支持,1 月 13 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國。新政權成立初期,美國同古

巴的關係還比較好,美國希望把古巴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當時無論是卡斯特羅還是

他的戰友,本來不僅同蘇聯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任何聯繫,而且完全不了解馬列

主義與共產主義。後來古巴新政府的領導層發生很大變動,重要部門絕大多數被主張

激進的左派掌握。美國政府擔心古巴動搖美國在拉美的基礎,因而對古巴政權產生不

滿,並且不斷施壓,逼其就範,結果導致美國與古巴關係惡化。卡斯特羅政府打算保

持古巴與美國的關係,但是遭到美國的拒絕。卡斯特羅向美國貸款,亦遭艾森豪政府

的拒絕,並且支持古巴的遊擊組織,試圖推翻卡斯特羅政府。1961 年 1 月 5 日,艾森

豪政府於卸任前半個月宣佈同古巴斷絕外交關係,同時從經濟上開始制裁古巴,以扼

殺古巴政權,於是卡斯特羅開始倒向蘇聯。

1961 年 4 月 17 日,在中央情報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

登陸,企圖武裝推翻卡斯特羅的古巴革命政府,行動以失敗告終。對美國來說不僅是

軍事上的失敗,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誤。剛上任 90 天的民主黨籍總統約翰·費茲

傑拉爾德·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面臨國內外的巨大壓力,信譽大失。面

對美國的威脅,古巴與蘇聯越走越近,最終導致了 1962 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出於同美

國爭奪拉美的需要,蘇聯異常關注古巴事務,兩國於 1960 年恢復了外交關係。古巴的

求援與赫魯雪夫一拍即合。在美國同古巴絕交後,蘇聯增加了對古巴的經濟、軍事援

助。

1962 年 10 月 14 日,兩架從德克薩斯州勞夫林空軍基地起飛的 U-2 偵察機飛越古巴拍

照,發現蘇聯偷偷運抵古巴,準備安裝的中程導彈裝置,美國情報部門之後發現第二

批核彈頭將於 23 日運抵古巴。面對危機,美國決策層意見不一:參謀長聯席會議為主

的的軍方主張訴諸武力,國防部為主的文官傾向於與蘇聯談判。10 月 27 日晚,司法

部長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會見蘇聯大使阿納托利·費

奧多羅維奇·多勃雷寧(Анато́лий Фёдорович Добры́нин),表示美國原意撤回部署在

意大利與土耳其的美國導彈。次日,蘇共總書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通過莫斯科電臺宣佈:已成功使

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因此,蘇聯將從古巴撤回所有導彈。美國秘密撤回在土耳其和

義大利部署的彈道導彈,導彈危機結束,古巴成為拉美國家中堅定的反美派。

1960 年代初,美國深度介入越戰,國力嚴重受損。越南在 1885 年至二戰前是法國殖

民地,二戰中被日本佔領,1945 年二戰結束前,日軍扶植保大帝為越南帝國皇帝。日

本投降後,日軍撤出中南半島,越南群龍無首,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

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支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建國。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

的控制權,與北越進行長達 9 年的法越戰爭,法軍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

等主要城市,胡志明領導的越共遊擊隊依靠農村,與法軍打遊擊戰。1954 年,越共遊

擊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決定性勝利,法軍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舉行日內瓦和談,1954 年 7 月 21 日美、蘇、法、英、中、北越、南越、

柬埔寨、老撾 9 國外長,達成《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Final Declaration of the

Geneva Conference”),南、北越暫時以北緯 17 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

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南、北越皆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

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 1956 年 7 月以前實行普選,普選後統

一越南。然而北方未同意選舉,美國、兩越都未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選舉也未舉

行。

1955 年 1 月起,美國將駐印支軍事顧問團改為駐南越軍事援助顧問團,1954 年至

1959 年平均派遣軍事顧問 650 人,1960 年上升到 9 百人。1963 年底,美國在南越的

軍事顧問和支援部隊達 16300 人。為了阻止北越勢力向南越擴張,美國全力支持吳廷

琰在南越建立政權,1955 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國。

面對西方國家再度長期駐軍,北越民族主義勢力的武裝反抗升級。

1959 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派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進行煽動與武

裝顛覆。1960 年 12 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併發布十點綱領,綱領號召成立

軍隊,推翻美國在南越的統治,建立民族民主聯合政府,進而和平統一越南。

1965 年 2 月 7 日淩晨,美軍在波來古空軍基地遭到越共遊擊隊攻擊,傷亡上百人。林

登·貝恩斯·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總統命令對北越實施報復性轟炸。當天 13 時

50 分,美國航母艦載機猛烈轟炸北越廣平省洞海市。 2 月 12 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

議提交對北越實施戰略空襲的作戰計畫,對北越的 90 個目標摧毀性轟炸。13 日,總

統批准該計畫。2 月 26 日,詹森總統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國地面作戰部隊。3

月 8 日,約 3 千 5 百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

鬥人員。1965 年 3 月底,美陸軍在西貢成立作戰指揮機構,實施“墨漬”戰術,即在

南越沿海設立據點,構成環形防禦圈,逐步向北越佔領區滲透,尋找北越地面部隊主

力決戰。這標誌著美國在越南的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美國陷入越戰泥潭。

60 年代後期美國國內的左派風暴夾雜著反戰運動高漲,種族及民權問題激化,社會處

嚴重分裂,美國的傳統價值觀被嚴重損害。持續不斷的反戰運動動搖了決策層的信心,

1969 年共和黨籍的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當選總統,表

示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 6 月撤出首批 2 萬 5 千名美軍。在美越談判進行的

同時,戰爭還在繼續。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森在關島發表聲明,提出撤出 50 萬美

軍、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並迫使南越政府於 1970

年 5 月進行土改。1973 年全部美軍撤出南越,越南人民軍逐漸佔據優勢,與越共遊擊

隊一起,最終於 1975 年佔領西貢,南越政權垮臺,一年後南、北越統一為越南社會主

義共和國。

8 年越戰,美國付出超過 5 萬 8 千名軍人的生命,至少 2 千 5 百億美元(當時幣值)

的經費,沒有達到按照自己的意願統一越南的目的,只好黯然離場。反倒是越共愈戰

愈強,最終滅了南越。越戰的難堪結局遠超韓戰,韓戰停戰時美國保住了起碼的顏面,

越戰則是狼狽撤退,顏面全無。越戰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強勢變為弱勢,面對

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被迫與中國修好,中美關係解凍,冷戰形式逐漸變為中美

聯手對抗蘇聯。80 年代共和黨人羅納德·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執政期間,重

塑傳統價值觀,刺激市場經濟復蘇,推出“星球大戰”計畫,終於拖垮蘇聯。美國至

少在表面上贏得冷戰的勝利。美國與越南在越戰結束 20 年後的 1995 年才恢復外交關

係,並且近年來經貿關係為先導,政治關係日益緊密。隨著亞太地區地緣政治格局改

變,越南更加倒向美國陣營,此種可能不是沒有。

2021 年 8 月,美軍撤離阿富汗再現了 48 年前撤離越南的一幕,這次歷時 20 年,耗 資

2 萬億美元的阿富汗戰爭的結果是回到起點,除了清除掉本拉登,美國一無所獲,阿

富汗還是那個阿富汗,美國扶持的所謂民主政權如此不堪一擊。

通過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 “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

是紙老虎 ” 確非妄言。美國式的民主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激進運動、社會動盪、雷根中興

60 年代中期,左派激進運動遍及全球,年輕一代反抗傳統價值觀,在一些西方國家,

激進思潮上升到反社會的暴力恐怖事件,最典型的是後來西德的紅軍派和義大利的紅

色旅。極左運動席捲美國,順帶引起反戰運動,這是 60 年代深刻影響美國社會的事件。

當時電視新聞不斷報導戰場情況,美國民眾直觀地感受了戰爭的殘酷,一些人開始對

美國參戰提出質疑與批評。1964 年開始,美國大學校園裏左翼學生及行動主義者組織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7 年 10 月 21 日,10 萬學生和其他民眾發起“向五角大樓進軍”

運動,示威者沖到五角大樓前的草坪上,扯下旗杆上的星條旗,升起越共的旗幟。示

威者與警方發生大規模衝突,一些左傾激進學者。1968 年,反戰示威遊行遍及全美。

8 月,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大會期間,暴動的示威者與警方發生大規模衝突,造

成流血事件。1970 年 5 月,4 名肯特大學的學生在抗議活動中死於俄亥俄州國民警衛

隊在槍下,引發美國史上首次全國學生總罷課,十幾萬名學生湧入華盛頓抗議。

激進的反戰運動嚴重影響民眾心理,上千名年輕人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兵,

瑞典政府對美國逃役青年的歡迎一度造成瑞美關係緊張。逃避兵役現象迫使國會緊急

修憲,在全國範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飲酒年齡。媒體大肆宣傳反戰,施

壓政府,迫使得美國政府開始控制媒體。

年 反戰運動嚴重撕裂美國社會,給民眾造成持久的精神傷害。今年 6 月發生的 antifa 領 領

導的 “ 黑人命貴 ” 依然可見當年反戰運動的影子,左翼激進份子綁架與脅迫大量不明

真相的民眾挑戰傳統價值觀,破壞社會秩序,暴力衝擊正常的社會生活。事實上,美

國這樣的高度民主、法治的社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個人表達意願的自由和權利,但

是左翼激進份子卻綁架自由與人權,使之成為對抗社會道德與國家法制的暴力工具,

這是民主制度與生俱來的軟肋。

60 年代初期與越戰開戰幾乎同時,美國社會面臨另一巨大挑戰:黑人民權運動。前文

已述,南北戰爭後黑人已享有白人一樣的自由、權利與機會平等,但是因為先天差異,

多數黑人始終不能通過自己的奮鬥取得白人一樣的成就與社會認同,美國政治、經濟、

科技、文化、教育、社會生活依然由白人主導。同時,優越感依然存在於 白人族裔中,

黑人有可能受到某種程度的不公平待遇。在特定的時間、特定地點、特定人物都具備

的情況下,一個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演變成巨大的社會風潮。2020 年的“黑人命貴”如

此,55 年前的黑人民眾運動也是如此。

1955 年 3 月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一名 15 歲的黑人女孩克勞德特·科爾文拒絕依照

《吉姆·克勞法》把公車座位讓給一名白人。來自伯明翰黑人社區的一個委員會調查這

一案件,但是科爾文當時未婚先育,有道德瑕疵,調查委員會決定等待一個更合適的

案件來採取進一步行動。同年 12 月 1 日,羅莎·帕克斯因拒絕將自己的座位讓給白人

而被捕入獄。很快,委員會發起抵制乘車運動,運動持續 385 天,最終聯邦巡迴法院

宣佈“要求在公共汽車上進實行族隔離的亞拉巴馬州的州法律違憲”。這次運動使一

個人聞名全美,他就是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1954 年,25 歲的馬丁·路德·金在蒙哥馬利的浸信會當了牧師,身為南方基督教領袖大

會的主席,馬丁·路德·金聲稱不支持任何一個政黨或候選人:“我認為一個人必須保持

不結盟的立場才能客觀地看待兩黨,成為兩黨的良知——而不是某一個黨的奴僕或者

主人”。1958 年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一個黨是完美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都不是

萬能的上帝。他們有各自的缺陷……”事實上,金擁護民主社會主義,傾向民主黨。但

是由於當時全美盛行反共的麥卡錫主義,金只好隱瞞自己的政治立場。

金的非暴力抵抗思想有兩個主要來源:亨利·戴維·梭羅的《論公民不服從》,他接觸到

非暴力抵抗理論,深深地認同拒絕與“罪惡體制”合作的思想。此外,金深受甘地在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功的影響。1959 年 4 月,在貴格會所屬的美國友誼服務委

員會資助下,金前往印度考察非暴力運動,決心獻身美國民權運動。

金曾在 1962 年於佐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以失敗告終,而他在亞拉巴

馬州伯明罕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受到媒體關注。1963 年,金髮起“向華盛頓進軍”

行動,8 月 28 日,逾 25 萬民眾聚集在華盛頓市中心國家廣場上,這場大遊行的口號

是“為了工作與自由”,遊行由許多民權、勞工以及宗教團體共同組織,它們各有不

同的目標與訴求。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我夢想有一天,這

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

等’”,“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州的紅色山崗上,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夠同昔日奴隸

主的兒子同席而坐,親如手足”。金的思想充滿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他僅僅是

重複古已有之的烏托邦或者基督教精神,遠遠沒有達到建國先賢的理論高度——先賢

們不僅訂立了《獨立宣言》,也實實在在地設計了美國的民主、法治制度,金正是在

這樣的制度保障下,才有可能公開宣講他的激進思想,發起大規模社會運動。金的演

說也許可以感動大批吃瓜群眾,但是感動之後,他沒有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金是一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理念不能說是錯的,但是,現實與理想相距甚遠,

理想也許是純潔的,現實是骯髒的。人活在現實中,理想只是烏托邦式的夢,空洞的

夢。數千年來都是這樣,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都是這樣。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白左

們、政治正確者們還是沉迷在這個虛幻的烏托邦之夢中。

金的左傾激進思想使他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反諜計畫”的監控對象。1968 年 4 月 4

日,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遭暗殺身亡。

金的本職是與政治無關的宗教牧師,但是他儼然成了職業政治人物,既然他如此癡迷

政治活動並且有強烈的左傾信念,金可以組黨,合法地參與選舉,通過議會爭取實現

他的理念。然而他選擇借題發揮,走法律途徑之外的大規模群體運動路線,在和平年

代這是不必要的並且不負責的,他高光演說的目的達到了,但是他沒有考慮成千上萬

人群被煽動起來的後果 —— 製造矛盾、撕裂社會、國家動盪。

另外,他所代表的激進左派沒有認識到這樣的事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空洞

的平等與自由是不存在的。人類社會由實實在在的物質需求組成,自古以來沒有制度

是完美的,為了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社會成員有分工,每個成員通過自己的努力達

到各自的高度,這就是現實中的平等。即便如美國這樣最大限度地保障個人自由和權

利的制度,也有不完美,只要正義、公平、法治存在,個人不應該濫用自由和權利破

壞價值觀和制度。

60 年代美國與西方年輕人深受左傾、激進、反傳統思潮的衝擊,傳統的保守價值觀遭

遇危機,加上越戰、石油危機,70 年代初開始美國再次陷入經濟衰退。1972 年的一場

政治醜聞打擊了本已低落渙散的美國民心。6 月 17 日,位於華盛頓特區水門大廈的民

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被發現遭人潛入,FBI 調查發現總部被非法安裝竊聽器。這一案件

的幕後策劃者是時任總統尼克森的籌款組織: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Re-Election of the President),目的是獲取民主黨的有關競選的內部資訊。尼克森及內

閣試圖掩蓋真相。國會、媒體窮追不捨,有白宮幕僚向國會調查委員會作證,曝光尼

克森與高級幕僚們非法提供資金並安裝竊聽器、事發後企圖掩蓋真相、阻止國會調查

的行為。在肯定會遭國會彈劾下臺並很可能被參議院定罪的形勢下,尼克森於 1974 年

8 月 9 日辭職,其可能的刑事責任被繼任總統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福特於 9 月 8 日宣佈赦免。

醜聞使共和黨在當年的中期選舉慘敗,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獲得絕對優勢。1976 年總

統選舉,褔特敗給民主黨的候選人詹姆斯·厄爾·“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卡特未能解決因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問題,國內社會、經濟矛盾依

舊嚴重,加上伊朗人質事件使其威信下降,結果 1980 年總統選舉結果,雷根在普選上

獲得 43,903,230 票,比卡特的 35,480,115 票高出 10%。在選舉人票上雷根囊括 489 張

選舉人票,重新掌控參議院。

雷根是堅定的傳統價值觀捍衛者,他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曾闖蕩好萊塢的雷根

於 1966 年當選第 33 任加州州長,並在 1970 年的選戰中成功連任,但他選擇不再第三

次連任。主政加州期間,他表露出鮮明的保守主義色彩,第一任期內,他致力於減少

政府雇員,但也批准提升稅率以支撐預算。雷根對當時的反戰抗議活動採取強硬路線,

1969 年 5 月 22 日在柏克利加州大學校區的公園,激進左派與維持秩序的員警發生衝

突,雷根直接派遣 2200 名國民警衛隊前往控制局面,終於恢復了秩序。

雷根傾向於減少政府對社會,尤其是對經濟的干預,他在就職典禮時表示:“政府並

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他的解決方式是縮減政府開支、降

低所得稅與資本稅、減少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並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通貨膨脹。其理

念是:不進行財富再分配,而是反過來讓有錢人更富有,刺激大企業大量花費及投資,

使社會各階層皆獲益。雷根新政後,美國經濟從 1982 年開始強勁復蘇,迎來持續十多

年的繁榮期。1990 年代,電腦與互聯網技術投入商業應用,催生大量創業公司與就業

崗位,矽谷成為全球資訊技術研發中心,為美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對外政策上,對蘇政策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對抗,雷根政府大幅度擴張軍備,與蘇

聯展開軍備競賽,為此推出“星球大戰”計畫,最終拖垮了經濟幾近崩潰的蘇聯,冷

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雷根對鐵幕後面的前蘇聯集團國家的民主運動也

給予堅定的支持。1987 年 6 月 12 日,雷根在柏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他呼籲戈爾巴

喬夫:“推到這堵牆!”(Tear down this wall!),極大地增強了東德人民爭取自由

與民主的信心。兩年後的 1989 年 11 月,柏林牆被柏林市民拆除,次年,兩德統一。

雷根將美國從嚴重的挫折感與信心危機中解救出來,重振美國精神,欣欣向榮的雷根

時代至今備受美國民眾懷念。蓋洛普關於“誰是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的民意測驗中,

雷根得到最高的 87%的認可,接下來依序是約翰·甘迺迪、德懷特·艾森豪,富蘭克林·德

拉諾·羅斯福。在各類美國總統排行榜中,雷根大都位居最好的總統前十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束語

经过对當今四個主要西方國家的历史的通读,我們理清了西方文明的脉络与内涵。在

本书结尾,我们從宗教、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經濟體制、價值觀或曰意識形態、政

治制度這 6 個方面對西方文明做個總結。

首先說宗教。之所以有宗教,是因為人是有意識、有思想的動物。人有道德判斷,因

此會自覺地為自己與世界的存在、意識、思想找到來源與歸宿。在沒有科學的古代,

宗教就是來源與歸宿的解釋。

......

省略约 5 百字

......

當今世界兩個經濟體制 —— 私有制的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都來源於

西方文明。

......

省略约 1 千字

......

私有制市場經濟體制同樣產生資本壟斷者與財閥,但是這個體制的資本壟斷與經濟壟

斷是獨立於政治體制之外的,與政治管制體系是並行的,就是說大資本家與財閥不是

政權的所有者,不能用資本與財富綁架權力。反之,權力也不能用來綁架資本與財富。

實行私有制市場經濟的都是議會制民主國家,它們的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是國民票選

出來的。儘管少數巨富富可敵國,他們也只能通過參與選舉來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

當然,合法的黨派捐款可以對政治有一定影響,並且在一些初步實現民主與法治的國

家,存在腐敗與權錢交易。這樣的腐敗與權錢交易是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的結果,可

以通過輿論監督、司法程式解決,不會給政體、國體造成致命傷害。

關於政治制度。經過 19 世紀至 20 世紀中期全球範圍的社會巨變,源自歐洲的代議制

民主政治制度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世制度,不僅在歐美國家根深蒂固,而且在許多新

興的民主國家獲得成功。還有一些政治落後的,或者實行專制威權統治的國家儘管完

全不存在民主與法治,也要製造出象徵性的國會,扮演投贊成票的角色。

通過本書前文的論述,可以將當代四個主要西方國家的代議制民主制度的形成概括為

四個模式:

......

省略约 5 百字

......

西方文明在價值觀或曰意識形態方面的最大的貢獻是提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公正、博愛、人權等價值觀,這些已成為現代人類的普世價值,世界上多數國家都要

用這些價值觀為自己在道義上加分。事實上,自從這些價值觀被 16 世紀的啟蒙思想家

們提出與論述,它們更多地是人類的理想,激勵人們為之奮鬥。這些理想至今從未真

正實現,也絕不會在後世實現。宇宙萬物絕無絕對的自由,人類社會也不可能逃脫這

個規律。“人生而平等”更是一廂情願的說辭而已。

......

省略约 7 百字

......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博愛、人權這些價值觀,是人類為自己的存在找到

的理由,為自己的延續建立的道德高地。即使依照《圣经》记述世上曾经有过伊甸园

那个极乐世界,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不是还是经不住蛇的诱骗,违反上帝的约定,

被逐出伊甸园吗?他们的后代日益堕落,面临世界末日与最后审判,善者上天堂,恶

人下地狱。问题是:天堂与底狱真的存在吗?还是人类为了建筑道德高地,抑制恶念

而虚构的精神世界?

《莊子. 逍遥游》提到 “ 無何有鄉 ” 、托马斯. 摩尔(Sir Thomas More )描述过 “ 乌托

邦 ” 。这样的极乐世界更应该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即的天边彩虹。相比之下,自由、平

等、民主、法治、公正、博愛、人權显得渺小而苍白,它們不可能真正成為現實,原

因在于:对它们的追求是人类生存的道德驱动力。正如热力学定律所说,万物因为趋

于平衡中存在,而平衡是不存在的。理想很神聖很崇高,現實很齷齪很兇險。

民主絕非至高無上的終極理念與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相反,民主已經成為空洞的道

德高地。

在現實的操作層面,民主從來就帶著天生的缺陷。

......

省略约 4 百字

......

經 無論人們是否认可、是否接受西方文明,無論它有怎樣的缺陷、弊病,它歷經 2 千多

年走到今天,成為人類的主流文明,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西方文明絕非世

界大同的人間天堂,但是它保障了大多數人、大多數利益集團的最低生存需求,為很

多人、很多利益集團提供了上升與發展的管道。換句話說就是:西方文明可以實現最

基本的生存與發展的可能的最大化。

自從 19 世紀中期開始,西方文明遭遇不同價值觀的威脅與挑戰。它在博弈中不斷自我

調整、自我更新,在 20 世紀 40 年代、90 年代初兩次勝出。今天,對西方文明的威脅

與挑戰達到史無前例的強大,基於西方文明建立和運作的規則遭遇生存危機。因為價

值觀的对立,二者难以共存。這次博弈肯定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西方陣營的胜败

取决于西方主要國家能否堅定立場、堅持原則、同心同德、求同存異、堅守與捍衛共

同的價值觀。儘管有一些頭腦清醒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與緊迫性,但是當

代歐美諸國政治舞臺上的主流精英們不乏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虛偽狹隘、不敢擔當、

唯政治正確至上的政治矮子。在可見的未來,看不到这个局勢有改變的跡象。

......

省略约 2 百字

......

亂世出梟雄,也出英雄、奸雄、狂人。歷史的關鍵時刻往往由關鍵人物決定。然而,

在今天的關鍵時刻,在西方的政治舞臺,看不到一個“雄”,滿眼盡是既無勇也無謀、

懦弱、庸碌無為之流。

宇宙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互動中演化發展,動物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中代代相傳。人是宇

宙中的智慧動物,人與人類文明同樣遵循宇宙準則。為了維繫群體的生與繁衍存,本

性利己的人類用道德體系與法律制度等來維繫社會的存在。

有智能會思考的人類不停地挑戰,不停地打破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平衡,於是人類的

文明史充滿同族與同族、同族與異族的爭鬥與廝殺。

海洋——貿易——資本文明演化至今歷經 4 百餘年,其高級階段的現代資本主義模式

在短短 1 百多年內,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大力度創造出難以想像的、有形的與無形

的能量,改造了地球並主宰人類社會。這個現代西方文明走向何方?它不斷地自我升

級,更新版本,還是積重難返,被另外的系統取代?各種不同勢力的此消彼長非一朝

一夕之事,歷史上文明的發生與演化動輒耗時成百上千年。工業革命之後,文明在加

速升級。今天人類已進入數字虛擬與人工智慧時代,然而,無論多麼高速度、大數據

的電腦系統也不可能虛擬出 10 年後人類文明的模樣。

明天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感到驚奇。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 本站首发
本站刊登日期: 2022-05-20 0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