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新年到来,世界上并不都沉浸在喜乐之中。元旦当天,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该组织高级领导人尼扎尔·拉扬当天在以军一次空袭中丧生。</P> <P align=left>拉扬是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北部的最高领导人,也是哈马斯在整个加沙地带的高级领导成员之一,在这次以军空袭加沙以来,成为首次炸死的哈马斯高级领导人。</P> <P align=left>哈马斯安全人士说,以军当天对拉扬位于加沙地带北部的一处住所发动空袭,当时在建筑物内的拉扬本人及其多名家人丧生。</P> <P align=left>新年元旦,以军对加沙地带的空袭进入第六天。巴方急救部门负责人说,空袭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410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说,发动攻击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南部地区安全形势,不会半途而废,空袭行动将持续下去。美联社还报道,以色列国防指挥官们正为可能发动地面袭击做准备。</P> <P align=left>而哈马斯誓言,如果以色列发动地面进攻,他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哈马斯发言人努努呼吁“立即停止所有攻击,结束围困”,请求“国际社会确保不再发动这类恐怖战争。”</P> <P align=left>但是,对于以色列空袭加沙行动,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保持沉默。贝鲁特美国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指出,“犹太游说团在大选期间曾对他示以警告,所以他选择保持沉默。”舆论认为,如果奥巴马选择继续沉默,那么这种沉默将被视为他对以色列空袭加沙的认可。</P> <P align=left>奥巴马曾表示过,以、巴和平进程是他的新政府优先处理的外交问题之一。今年7月份,奥巴马曾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访问过巴勒斯坦,并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举行了会谈。阿拉伯世界曾普遍看好奥巴马上台,他们相信白宫新主人一定强于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以色列予以坚定支持的布什。然而,奥巴马现在的态度,令阿拉伯世界对他感到“非常悲观”。</P> <P align=left>哈马斯请求“国际社会确保不再发动这类恐怖战争”的愿望,目前也成为泡影。元旦凌晨结束的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阿拉伯国家起草的谴责以色列侵略巴勒斯坦的决议。埃及和利比亚联合向会议提交了一份谴责以色列使用武力杀害巴勒斯坦人民的决议草案,因为“这一决议草案只强烈谴责以色列采取的军事行动,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对巴勒斯坦平民进行袭击。内容有失平衡,美国不能接受”;“以色列对加沙采取军事行动是有原因的,是哈马斯不断向以色列进行挑衅,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P> <P align=left>从目前态势看,巴以双方都没有罢手的迹象,冲突有扩大的可能。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和中东最强大、装备最优良的军队。哈马斯“以小博大”,不断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时绑架或暗杀以色列居民,用恐怖活动对抗。以巴冲突如继续恶化,黎巴嫩、叙利亚、伊朗、甚至俄罗斯可能被卷进来。</P> <P align=left>为什么数十年来,巴以血腥不断?为什么中国政府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舆论的主调都在有意无意地偏袒巴勒斯坦,而对以色列缺乏客观的、正面的评价?第一个在以色列完成人文类博士学位并在以色列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中国人张平教授,几年前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此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做过分析。</P> <P align=left>1947 年11月29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五点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成功湖通过了关于以巴问题的分治决议,以色列将在百分之五十五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国。此时已是巴勒斯坦时间11月30日凌晨零点三十分,一直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结果的犹太人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万人空巷的彻夜狂欢庆祝。</P> <P align=left>巴勒斯坦的几乎所有犹太居民区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包括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这些大城市,也包括了耶斯列山谷的阿夫拉这样的小镇,以及更多的犹太农庄。各地庆祝活动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举行庆祝游行,开怀痛饮,将蓝白两色的犹太旗挂上建筑物、路灯、树梢,高唱后来成为以色列国歌的《希望之歌》,跳犹太民间舞蹈。在特拉维夫,近三分之一的犹太市民走上街头,很多人还穿着睡衣就加入了狂欢的行列。一名犹太人在迪森高夫大街吹响了犹太羊角号,宣称弥赛亚已经到来。</P> <P align=left>几位世界犹太组织领导人在这一天发表了讲话,除了表达对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的兴奋心情,对国际社会的努力表示感谢之外,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与阿拉伯民族和巴勒斯坦人民和平共处的愿望。梅厄夫人在她的深夜讲话中公开表示“向阿拉伯人伸出和平与友谊之手”。在纽约,美国犹太代办处领导人阿巴·希列·斯勒夫表示向即将建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伸出真诚的友情之手”。以色列国后来的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则在当夜对未来犹太国内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做了详细的说明:“在犹太国生活的任何一位阿拉伯人的法律和实际地位都将跟他的犹太邻居完全一样,……我们将用国家的宪法来保证这些承诺的有效性。阿拉伯人将享有完全的民权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他将拥有跟犹太人条件相同的公民权,他将有权进入立法和行政机构,并能以跟犹太人同样的条件进入公务部门。犹太国将不局限于建立形式上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平等,它将努力使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人都获得经济上的平等……”。</P> <P align=left>然而,1947年11月30日早晨八点,就在分治决议通过后不到八个小时,一辆载着21名犹太乘客的公共汽车像往常一样开出中部沿海城市内坦尼亚,向耶路撒冷驶去,在法贾村附近,三名巴勒斯坦人向司机示意停车,正打算停下来的司机忽然发现其中一人的外套下竟藏着一挺轻机枪,便加大油门,试图逃离。三名恐怖分子当即向车上扫射,并投出数枚手雷,其中一枚在车上爆炸,当场炸死四人。汽车失控,冲下公路,停在了一片泥地里。司机与数名乘客跳下车,藏在了车轮的后边。一名恐怖分子上车抢走了司机的票夹,当他看见车上受伤的亚里先生正打算救助重伤的亚里太太时,便举枪将亚里先生打死。半小时以后,另一辆公共汽车也在同一地域遭到了类似的恐怖攻击。</P> <P align=left>当天晚些时候,分别又有五辆公共汽车在海法和耶路撒冷遭到袭击,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机构遭到暴民攻击,因为这两个国家支持了巴勒斯坦分治提案;一家犹太银行被焚毁……。</P> <P align=left>在随后的一周中,巴勒斯坦人的攻击活动愈演愈烈。自此以后,阿拉伯国家的犹太社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从而引发了几十万犹太难民逃离阿拉伯家园的悲剧。攻击与报复的血腥循环,终于引发了全面的阿以战争,并最终导致了绵延60多年的流血冲突。</P> <P align=left>当时,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显然只抓住了犹太人即将建国这一历史事件,而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将给自己的民族带来的历史影响。1947年12月30日的巴勒斯坦人手中,本来握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和平建国,跟以色列国互助共存。当时从埃及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高级执委会都有人提出这一主张;当然,战争也是一种选择,但完全可以选择打一场光明正大的堂堂正正之战,他们可以训练力量,积累武器,同时摸清犹太武装的分布情况,看好时机,一举将其消灭。即使选择立即开战,也可以去攻击已知的犹太军事目标。然而他们选择了恐怖主义,选择了攻击公共汽车上的那些手无寸铁的犹太平民。<BR>数十年来巴以血腥不断,张平教授将其深层次原因,归咎于巴勒斯坦的暴民政治传统。</P> <P align=left>所谓暴民政治,指的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常规政治机构失去政治领导力,政治权力通过普通民众的暴力行为而得到表达。由于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成为权力的唯一来源,因此实行暴力的程度成为权力瓜分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越是激进极端的暴力团体,获得的支持和权力就越大,而完全没人考虑这种极端暴力所带来的严重恶果。</P> <P align=left>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夺取政权的途径,亦是通过暴力,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改朝换代的必由之路。但取得政权后,夺取政权时的思维,却没有彻底改变。加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壁垒森严,习惯思维和政治需要的结合,就自然而然地,舆论的天平一直向巴勒斯坦倾斜。</P> <P align=left>暴民政治,一直左右着过往的人类历史。任何处于动荡或革命时代的民族,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染上暴民政治的瘟疫;包括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义和团、红卫兵。不过,对一个政治成熟的民族来说,暴民政治通常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次要现象,有时只是常规政治的附属品;暴民政治通常只是动荡开始时期的特征,常规政治势力很快会介入并组建常规政治机构,帮助完成从暴民政治到常规政治的过渡。</P> <P align=left>巴勒斯坦的暴民政治之所以有能力长期存在,跟巴勒斯坦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国家、缺乏常规政治经验、传统政治威权处于真空状态、民族政治体系内部缺少对暴民政治的反弹制约能力有关。暴民政治的破坏力则可以从巴勒斯坦建国历史看得清清楚楚,从以巴分治第一天起,巴勒斯坦民族就被暴民政治牵着鼻子走,不仅60多年来丢失了一大半国土,到如今,哈马斯和法赫特的内斗、分裂,也成为中东和平的主要障碍。</P> <P align=left>而在中国,虽然国家的治理进入了常规政治,但暴民政治的幽灵却久久挥之不去。这在政府身上有所表现,在老百姓身上也有所表现。政府的表现在:从国际上讲,不以正义、公正的标准作为是非的判断,而是过多地介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比如对待巴以问题,就是明显的例子;对国内,某些掌权者靠武力镇压取代平等对话,“专政”手段取代“人民民主”。老百姓的表现是,崇尚暴力的心态深入骨髓,包括对权力暴力的崇尚。去年,杨佳杀警的血腥惨案,开始竟然在民间得到近乎一致的叫好,“杨大侠”美誉至今不绝于耳;而胡佳的入狱,却相对没有多少人质疑。杨佳和胡佳的对比,同样是触犯刑法,民间待遇却如此天壤之别。老百姓的嗜血心理,其实就是暴民政治的延伸。</P> <P align=left>中国不断发生的暴力群体事件,既有执政者的权力暴力因素,也有民间的暴民政治因素。从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巴勒斯坦建国梦想遥遥无期的例子中,中国政府和民众,应该吸取教训,彻底抛弃传统的、落后的、习惯性的暴力思维。</P> <P align=left>很欣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暴民政治对国家、民族的危害。去年瓮安事件后,政府开始检讨自己的作为,并出台了“不得随意动用警力”等规定,限制公权力部门的暴力思维倾向;杨佳事件后,民间的反思也开始沉重起来,理性与平和的维权思潮,开始逐渐形成主流。</P> <P align=left>对待国际事物,网民的理性思考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此次巴以冲突,就没有一面倒支持巴勒斯坦的现象。青年时评家李奉先的《以色列更值得中国人欣赏》博文尤其让笔者欣赏。他写道,“我很欣赏以色列!是因为以色列国家:人民团结,政治民主,科技发达,工作高效!”;“我很欣赏以色列,是因为以色列国家:廉洁奉公,勤勉自信,经济繁荣,军事超强!”;“有人说以色列是美国豢养的一条狗,我却说以色列是中东的一雄鹰!”,屏弃了长期以来以东、西方阵营划线的思维模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人类进步的、优秀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上。</P> <P align=left>基于中国民间理性思维的成长和成熟,在元旦以军炸死巴恐首领的时刻,中国网络上没有对以色列“暴行”的一致谴责,笔者不敢说这将有益于疗治巴勒斯坦哈马斯恐怖行为的痴狂症;但至少,惊醒了中国 “暴民政治”的迷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