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揚病逝

<P align=left><STRONG>美東時間1月18日凌晨12時16分,接戈揚大女兒胡小米來電:剛剛接到醫院通知,戈揚已病逝法拉盛醫院,享年94歲(戈揚生於1916年1月15日)。慧燕謹此泣告。<BR>&nbsp;</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戈揚 崢嶸歲月俱往矣 黃昏之戀忘不了<BR></STRONG>&nbsp;<BR>曾慧燕<BR>&nbsp;<BR>&nbsp;<BR>&nbsp;(2006/12/03)</P> <P align=left>&nbsp;<BR>前北京《新觀察》雜誌主編戈揚與中共黨史專家司馬璐三度悲歡離合、長達70年的馬拉松式愛情長跑的傳奇故事,膾炙人口。 </P> <P align=left><BR>戈揚生於1916年1月,即將屆滿91周歲。2002年9月23日,86歲的戈揚,與83歲的司馬璐同夢結連理,譜出一曲感人的黃昏戀,也為歷史留下一段亂世中國兒女情的佳話。沒想到他們結合沒多久,2004年4月,戈揚開始出現老人癡呆症前兆。 <BR></P> <P align=left>戈揚有過異於常人的崢嶸歲月。早在延安時代,她是中國已故總理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賞識的「紅衣少女」。1949年中共建立政權,她與原《大公報》女記者彭子岡、浦熙修和楊剛,名列「中國四大著名女記者」,曾任新華社華東社社長。 <BR></P> <P align=left>2000年戈揚眼睛動了白內障手術,後來又因青光眼視力退化,接著又動了心臟大手術。2004年患老人癡呆症後,身體更是每下愈況,健康一直走下坡,眼睛看不清東西,聽力也在逐漸消失,說話吃力, 常常要拚盡全力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真是有口難言。 <BR></P> <P align=left>人老了、病了,性格脾氣跟小孩子無異。戈揚自健康狀況惡化後,心靈變得特別脆弱,缺乏安全感。有時會出現躁動不安的行為。對以前的生活嗜好及活動,再也提不起興趣。 <BR></P> <P align=left>為了便於治療照顧,家人安排她入住紐約皇后區法拉盛一家安老院;身體比她健康的司馬璐,申請到附近一家好像「星級旅館」的老人公寓。一對「革命老伴」在有生之年被迫分開,令人有咫尺天涯之感。幸得他們的女兒或友人有空就接載司馬璐去看戈揚。戈揚對昔日的許多人與事都記不起了,記憶常常一片空白,一些親近的人來探望她,她眼神一片茫然,流露出「你是誰?」的困惑。有時客人剛來一會,她就不停的跟對方「再見」。 <BR></P> <P align=left>不過,她對「黃昏戀」司馬璐卻是「忘不了」,每次兩位老人見面都十分動情,司馬璐往往情不自禁拿起戈揚的手往臉上摩挲,戈揚一臉滿足呵呵大笑,令人動容。每次司馬璐都拉著她的手不忍離去。有時他欲透過電話跟戈揚說幾句話,戈揚想說說不出,急得在電話裡乾嚎。回想當年馳聘新聞戰場的「女強人」及延安時代「紅衣少女」的颯爽英姿,令人感嘆世事無常,人生百變滄桑,不勝唏噓。 <BR></P> <P align=left>跟許多老人排斥入住安老院相比,戈揚十分享受安老院的生活,以前胃口尚好時,也喜歡吃「老人餐」,無論吃什麼都津津有味。有時女兒接她回家坐坐,不一會她就鬧著要「回家」,原來她已把安老院當作她最後一個家。中國北京那個老家,隨著歲月的流逝,已逐漸淡出她的記憶。「無論海角與天涯,此心安處便是家」。 </P> <P align=left>&nbsp;(節錄自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不要忘了我是誰 老人痴呆呼喚愛 》)<BR></P> <P align=center><STRONG>&nbsp;传奇:司马璐、戈扬结连理&nbsp; <BR></STRONG></P> <P align=center>2005/06/20&nbsp; <BR></P> <P align=center>曾慧燕</P> <P align=left>被称为「当代中国政治人物活辞典」的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本名「马义」),与70年前青梅竹马的「红衣少女」戈扬 (本名树佩华 ),谱出一曲感人的黄昏恋,13日在曼哈坦移民局法庭举行特别婚礼,一对新人正式结为「老伴」,喜极而泣,场面感人。</P> <P align=left><BR>83岁的司马璐和86岁的戈扬的婚事,委托自香港移民来美的名律师潘绮玲一手操办。鉴于两人的特殊身分和年龄,纽约知名女法官麦曼奴斯 (Margaret McManus),特别在曼哈坦下城移民局法庭为他们主持简单隆重的婚礼。</P> <P align=left><BR>两人在两岸三地知名度颇高,但他们却相当低调,事前保密功夫十足。13日的婚礼,除了由陈健华、潘绮玲律师夫妇及其助理陪同,并邀请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顾问马大任和台湾友人陈宏正作结婚证人外,再没有邀请任何亲友。</P> <P align=left><BR>一对新人在结婚仪式时,宣读「结婚宣言」说:「我们相识了 70年,从幼年孤苦伶仃,一生中的艰辛,多少辛酸的故事,值得我们怀念!…… 我们多次逃过死神的召唤,居然都活了 80多岁。感谢美国这块土地,使得我们又重新团聚,从此,我们相互扶持,安度晚年。」</P> <P align=left><BR>司马璐、戈扬这对儿时玩伴,曾相继投奔中共「革命圣地」延安,巧合的是,两人分别在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手下工作,后来因司马璐「背叛革命」逃出延安,两人再度失散,历尽劫波,最后殊途同归,在纽约重逢。</P> <P align=left><BR>在司马璐与戈扬结缡前,两位老人三度奇妙地悲欢离合的故事,已成为一段历史佳话。他们同为江苏海安小同乡,70 年前,两人在镇江一起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读书会」,戈扬是这一时期的活跃分子。司马璐回忆,年轻时的戈扬,「非常漂亮」,喜欢穿一袭红衣,那个「红衣少女」的形像,多少年来一直深刻烙在司马璐的脑海中。<BR></P> <P align=left>1937年 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司马璐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国仇家恨,奉中共地下党命令急赴上海,与戈扬不辞而别。此后再奔赴延安。<BR></P> <P align=left>1940年,司马璐与戈扬一度在四川重庆不期而遇,戈扬当时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会战」,深得中共领导人器重。<BR></P> <P align=left>1941年「皖南事变」后,司马璐在延安经历政治打击后,「觉今是而昨非」,毅然「背叛革命」远走他方,「解放后」在殖民地的香港,开创出一片天地,名成利就。 <BR></P> <P align=left>戈扬对革命坚定不移,「解放后」曾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并出任著名的中央级综合性杂志「新观察」主编,在1957年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前后下放劳动改造21年,受尽折磨。<BR></P> <P align=left>由於两人在失散后都改了名字,司马璐1983年自香港移民美国,在世界周刊看到有关戈扬的报导,觉得戈扬似曾相识,后来才知她就是当年的「红衣少女」树佩华。<BR></P> <P align=left>两位老人重逢,虽然年轻时的激情不再,但难得的是两人同心相知,同气相求,共同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理念不变。「70年前,我们做过同一个梦,今天我们还做着同一个梦」。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