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喝茶”

<P align=left>茶道是国宝,古时有顾况的《茶赋》,现代有老舍的《茶馆》,源远流长。</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nbsp;在我潮汕家乡,流行一种“功夫茶”,我自小耳濡目染口喝,因而对茶道也略知一二,什么茶三酒四、高冲低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家乡人爱喝茶,既为养身又为公关,通过喝茶清除体内杂质减少多余脂肪,更重要的是笼络乡情友情,三杯落肚,就喝出情谊,喝出团结来。潮汕地小人多,四处“流窜”的潮人在外抱成一团一团,互利互助(当然有时也互打),共同对外打拼天下。举我现在居住澳洲为例,此间老乡会无数,却可能只有潮人除一“团”势力不小的“潮州同乡会”外,尚另有一“团”实力不弱的“潮汕青年联谊会”。</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鲁迅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周作人更进一步论茶道,认为要享这种清福需有良好的氛围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不得当者只“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喝茶》)</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近日与茶友饮茶,照例海阔天空,纵论人情世事,自然而然交流故国近况。离奇的是,我们几个均不约而同谈到大陆友人被请“喝茶”之事。请者与被请者未曾谋面,一方为保“国家安全”,履行职责;另一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配合调查。那“茶”喝得苦涩,了无情趣。</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中国社会开放几十年了,多数国人早已厌恶和抛弃了“阶级斗争”那一套了。随著各行各业活力的展现,《茶馆》人气也自然涨旺, 那“瓦屋纸窗,清泉绿茶,素雅茶具”,让长期“折腾”之后的国人闲适多轻松多了。令我等大惑不解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确定为大政方针,《茶馆》本应更加飘香,怎么茶壶里又冒出火药味来?</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细说下来,友人无非在一份电邮流传、给国家建言的文件上签了个真名。认同一种观点意见,平和将之表达出来,是文明社会的常态,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国家”不高兴,认为表达出了格,通过“喝茶”方式与表达者沟通对话也属正常。但把敌对思维带到《茶馆》,居高临下,正襟危坐,声色俱厉,软硬兼施,盘问恫胁,这样的“喝茶”,定然是喝不出一个和谐社会来。弄不好,还可能喝出更大的不和谐,喝出狼烟四起来。</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nbsp;“关公”忙于巡看外部“敌对势力介入”,“韩信”忙于点击内部“危害国家安全”者,“喝茶”喝成这样,令茶味无香,茶话无聊,实乃中国茶道之大不幸。 </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其实,国人善在春节前夕举行茶话会,在今年政府操办的大大小小的新春茶话会之中,就那个引发紧张的文本加一个“政治异见沟通茶话会”又如何?此举可让朝野异见从容煮茶论“道”,可免去大大小小国家安全公务员的劳苦,可消减官民冲突的紧张,何乐不为?</P> <P align=left>&nbsp;</P> <P align=left>平心而论,喝茶比吆喝,“请喝茶”比“关进去”,乃社会离开野蛮之一大进步,而我等那些被“请”之友,有恐惧者几无,此更是公民社会之一大长进。正所谓:牛油面包颇新鲜,“国家”茶叶不费钱,吃饭喝胀活神仙,唱个“蝴蝶儿上西天”。(胡适打油诗小改)</P> <P align=left>2009/1/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