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给中国的难题比美国大得多

<P>要指出目前经济危机对中美经济关係的影响,先要对危机和中美关係了解清楚。</P> <P>宽鬆的美国货币政策,支持了中国自2002年底至2007年底的经济增长。2002年底胡温上台后採取一贯以经济增长换取政治忠诚的策略,放宽信贷以刺激投资、生产和出口增长。美国宽鬆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美国以至全球的需求,这就令中国一方面可以把过剩的生产出口,一方面可积存外汇购买原材料以支持继续过量生产。</P> <P>此关係形成了循环。中国领导人相信他们已找到新的发展经济模式,便决定迴避进一步市场改革。中国的增长得力于庞大人口、剧烈的资源开发、1990年代争取加入世贸时引入的市场改革。但是,2003至2007年的增长却源自美国的「人造刺激」和「金钱幻觉」。因此,中国经济与全球各地的工人、投资者和政府决策者一样,受同样的幻觉所害。世界并没有工作得更勤奋、没有投资得更聪明或作了更好的选择,只是宽鬆的信贷令人以为如此,就像目前的信贷紧缩令所有人都看似傻瓜。中国批评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话部分是准确的,没有说出来的是:美国同时大大支持了中国在海啸前的经济增长。</P> <P>搞清楚中国近年增长的源头,展望将来,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在金融海啸中面对的难题比美国等贸易逆差国要大得多。简单来说,过度挥霍的消费者在环境不好时自然会减少消费,但过度储蓄者则不见得会增加消费。大家不应相信北京公布那些漂亮的经济数据,中国过去10年的成功搀有不少水分,而它将来面对的困难却被普遍轻视了。</P> <P>中美经济关係并非必须改变才能令危机解决。中国经济规模不足以对美国经济产生那种程度的影响。然而,理想的解决方案一定包括进一步开放的双方贸易和投资,令到对双方都无益的失衡不会重现。</P> <P>&nbsp;<BR>中国须鼓励真正内部消费</P> <P>我们要阻止有人借中美贸易和投资的失衡,以及中国对自由化模稜两可的态度来推动保护主义。中国面对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必须鼓励真正的内部消费,而不是以「内部需求」为幌子,实情却是借钱投资、资源运用、生产以至出口。若中央政府对有关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关注,跟扩大经济创造就业关注同等对待,则对局势会有帮助。此事应在下一个10年的中段、当人口压力稍纾时进行,作为回应危机的措施的可能性不大。</P> <P>中国面对的另一项挑战是将金融系统自由化。为了令政府和国营企业更容易借贷,人民银行一直严格地将利率压低。这是掠夺存户的财富,保护本地银行则成了不肯开放资本帐的理由,导致消费者和部分企业的资金被困住。这就导致国家银行借贷时不需考虑商业回报率,由于银行的贷款对象几乎全是国营企业,变相形成庞大的补贴。</P> <P>接受补贴的部分企业是出口商。他们在海外赚到的外汇并不能用来建立退休基金或以其他方式令中国消费者受惠,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这是金融系统另一个大问题。中国有太大量的储蓄,贸易盈馀和外汇储备都已达天文数字,但这些钱却不能花。因此,中国一方面加大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但其人民却享受不到自由市场的部分成果。金融系统自由化不会令危机得到解决,但对中国、美国以至全球经济都有好处。</P> <P>(作者为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