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05年香港为政制发展问题扰攘不休,各界难达共识,想当年楚寒一系列论述普选议题的时政评论,学理清晰又震聋发聩,不啻为香港落实普选、推进民主政治的思潮推波助澜。回归后的香港媒体、香港舆论几乎一律向左转,这时出现一位立场明显“偏右”,文字有逻辑力量和刚正之气的多产评论员,自是引起了我的注意。</P> <P> 除了政制发展议题外,回归以来香港社会焦点议题上,几乎都能看到楚寒的言论,诸如文物保育、贫富悬殊、人大释法、城市规划、流行文化、集体回忆、西九规划、劳工权益、独留儿童、性工作者等,甚至在香港有点“忌讳”味道的爱国爱港、国民教育、公民抗命以及中国时政和国际时局等,楚寒均有鲜明的言说和深刻的见解。接连出产的评论把他铸成一个细致的观察者,犀利的评论者。从新闻界同行的口中得知,楚寒是一位具有大陆背景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以一个外来的文化人身份介入香港的事务,评说香港社情。这种局外人和距离感的心态造就了楚寒评论写作的基调,让他能够更敏锐地透视香港世态,将香港的各种社会问题周详地予以观审。据我所知,中国文化界能够长期关注香港问题、期待香港的自由法治多元的特质能向内陆辐射的作家并不多,楚寒可算是一个。在这背后支撑他的,无疑是他真诚的态度,和对香港乃至对中国对世界充沛的情感和期待。就像楚寒文中所说:“对于我来说,你(香港)始终是一个燃烧着无尽能量的爱与光的灯塔。你所点起的火把,那亮光照耀华人世界并且指向黄皮肤的未来。”“作为特区,香港可以在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适时的、有效的独特作用。”</P> <P> 后来因为某种机缘,我和楚寒开始通过电邮探讨香港文化社会问题,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作家朋友感到欣慰。</P> <P> 楚寒吸引读者、赢得读者的原因,在其文章内学术思维和人道关怀紧密结合。楚寒的专业背景是法学,后来涉猎日益广泛,转向政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专业,并且遍涉文史哲学等人文社科学科,先以独立文化人和时政评论员进入文坛,后又以杂文、散文和随笔博得读者喜爱。熟悉楚寒政论、杂文作品的读者自会感觉得到,楚寒文章显然经过了严谨的学术思考,折射出人文社科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我想,法学背景使楚寒的创作逻辑更加严谨、行文更加精炼、思虑更加周密、风格更加泼辣。在多年的学术积累与理论研究中,楚寒积极吸纳西方的经典着述和学术思想,确立了人道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作为自己为人为文的根基。他没有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用学术的底子进行公共言说。用楚寒自己总结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建设性观点、常识性言说、独立性思考。”</P> <P> 在学理和逻辑的基础上,楚寒常常用激越的情感和热忱的情怀去发声、去呼吁、去呐喊。读楚寒的作品,我隐约可见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和殷海光的“学术道德热情”。楚寒关注弱势社群、底层社会、沉沦的香港和苦难的中国,直面着时代的惨象和真相。他对不幸人群的同情和悲悯展现了一位年轻学人的良知。</P> <P> 除了时评之外,在本书的上卷中,是楚寒的思想性随笔和散文,在这些文章中,楚寒探讨了文史哲学的一些问题,像宪政共和、驯服惩戒、生存状态、自由意志、开放社会、面对死亡的问题等等。楚寒驾驭学术观点的能力令人耳目一新,他那种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的勇气尤令我赞赏。有些读者发出过所谓“思想者痛苦”的感叹,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在尚未开放的制度下,做人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成为思想者。伏尔泰说过,说出真实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 </P> <P> 我很喜欢这本文集的书名《羽毛笔的自由》,它给我一种舞动的、飞翔的感觉。《羽毛笔的自由》的名字取自康德的作品,表示的是言论自由、表达自由。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文集里的文章也几乎篇篇都有“自由”二字,甚至一篇文章中会提到好多次。由于长期舆论的宣传作用,提起自由这个字眼,就代表着美好。对自由的这种心态反应给我们造成很大的误区。我认为,自由首先意味着代价。我们愿意为它支付多大的代价,就能享受到多大程度的自由。言论自由是大家、尤其是知识人所孜孜以求梦想,然而,我们是否清楚自己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呢?比如,本书的作者楚寒的部分文章要么就是无法在国内媒体上发表,要么就是被编辑阉割之后才得以发表,这就是他付出的代价。楚寒愿意在追求包括香港在内的华人社会的言论自由的荒野上做一名拓荒者,并且对此深怀期望。我当然支持他,也希望这本书里所做的对自由的展望能在不久的将来露出曙光,更希望读者诸君在寻求心灵自由的途中,能与楚寒的文字相遇。<BR></P> <P> 二零零九年一月十四日</P> <P>(本序言作者系作家、评论家、真名网创办人)</P><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P style="MARGIN: 0in 0in 0pt"><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羽毛笔的自由》</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楚寒</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著</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美】柯捷出版社</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2009</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2</SPAN><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月,出版社网上书店有售</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