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因回避而遗忘的人性

<P>最近看了一部波兰教父级导演Andrzej Wajda 执导,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波兰的『KATYN』,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时,两万多波兰军官,遭苏联残酷集体屠杀之事,史称『卡廷森林屠杀』。电影沒有复杂的故事情节,讲述了这个事件相关的几个家庭,从1939年到1946年的故事。</P> <P>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也出兵从东方入侵波兰,波兰亡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浮现。</P> <P>波兰军队投降,士兵被德国人俘虏,几万军官则成为苏联的战俘,半年之后,这批波兰军官被苏联带到俄羅斯斯摩棱斯克旁边的一个叫作卡廷的森林,一个接着一个,用手枪从脑后开枪杀死。电影在尾声时描述了整个过程,苏联红军执行这一任务时,手续完备,程序精确,有条不紊,从容冷静。这些受难者被埋在早已挖好的幾個长方形大坑之中,上面盖上厚厚的土,还有松树和白桦树。这是一群被决定遗忘的人。</P> <P>然而这个事件并未被遗忘。</P> <P>战事诡谲,德军不久之后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发现并揭示了这一惨绝人寰的屠杀,还拍摄成一部纪录片,把它当作反苏联的重要宣传内容。战事继续发展,二战逆转,苏军再度『解放』了这个曾经被它和德国瓜分的国家,苏联提出了对于卡廷事件新的调查报告,『是德国人幹的!』这一官方结论随着二战结束,波兰成为苏联羽翼之下的共产党国家而维持了近五十年。</P> <P>这一事件不会被遗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家人,是波兰人民。这部电影介绍了那几个这样的家人给我们认识,都是普通人,没有英雄。其实整部电影都没有什么英雄,只有让人在乎的普通人,有些显赫,有些卑微,有些勇敢,有些懦弱,有些决定响应良知,有些决定服从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必须共同面对残酷的高压统治,无论来自侵略的异族列强,还是本国的集权暴政。</P> <P>他们面对这一整个民族必须共同背负的历史记忆时,沉默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还是有一个年轻人,一个受难者的后代,在填写入学申请履历时,坚持写上父亲1940年,亦即苏占时期被杀于卡廷,不符合官方的1941年,亦即德占时期的版本;一个年轻女性,另一位受难者的二姐,决心为弟弟制作墓碑,写上1940年,卡廷,而大姐在吸收那个入学申请者的同时,与妹妹争辩墓碑没有意义,因为『波兰不会再自由了。』电影中还有一个波兰军官,原本同是战俘,幸存下来,在向殉难好友的家人报了他的死讯之后,举枪自尽。</P> <P>那个青春勃发的年轻人,离开了申请就读的学校之后,在街头撕掉了共产党政府张贴的海报,上面写着『坚决镇压反革命。』(台湾的中文翻译是『异议分子格杀勿论』,我相信从语义上应该更精确吧),为此,遭到追捕,在和一个美丽的女学生一起躲避军警,渡过了一个极美丽的下午之后,在傍晚被射杀。我的太太,我孩子的母亲与我一起看电影,噙着泪心痛地说,太没有价值啦,撕一张海报而牺牲生命。我喃喃地回答,是代价太高,但绝不是没有价值,表现无惧是崇高的价值。</P> <P>这部电影在欧洲上映时,引起极大震撼,尤其在波兰,连映一个多月,散场时人们往往都还安静坐着,久久不愿离开电影院。我在猜测他们的心情,今天波兰人的心情。痛心、屈辱还有忏悔吧。</P> <P>这事情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当年共产党政府想要人民遗忘的努力随着时间也一定收到了相当成效。我似乎可以看见,到了八十年代,『卡廷』这个词汇在波兰已经很少被提及,几个良知知识分子的呼吁,得到的是人们冷漠的回应。偶尔从海外波兰人那里听到只字片语的波兰年轻人,问他们的父母,卡廷是什么,回答都是『别问!』BBC的记者在华沙询问人们对此事的看法,大多回答是『那是过去很久的事了,我们早已遗忘,更关心的是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关心我们的未来。』 而同样那些波兰人又过了二十年,坐在电影院中感受着痛心、屈辱还有忏悔。</P> <P>是的,我并不仅仅在讲波兰,在讲卡廷而已,我也在讲中国,讲天安门,讲六四。我也在讲无论如何回避,我们都不会遗忘。我不相信遗忘,人类没有主动遗忘的能力,只有回避。回避的过程是一个屈辱的过程,只有自我麻痹才能承受那种屈辱。</P> <P>自我麻痹与回避都不会是永久的。<BR></P>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