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新唐書•地理志》中,敍述唐與外國交通最重要的路線共七條,五條為陸路,即「安東道」、「云中道」、「回鶻道」、「西域道」、「天絲道」;二條為海路,即「渤海道」、「海夷道」。以上七道中,以「海夷道」在商業上最為重要,它從廣州出航,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以至印度、錫蘭,再西至大食國(即阿拉伯)。海夷道有「海上陶瓷之路」、「絲綢之路」、「茶之路」的稱呼。 )</EM></P> <P> <BR>在東方的文明中,中國文明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貨幣制度改革。中國人使錢有數千年經驗,早已建立一套貨幣制度,從漢朝開始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白金《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太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私下鑄造太多,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西元前113年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錢”到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鑄造了統一的新五銖錢“開皇五銖”。 五銖錢在歷史上盛行了700餘年。中國歷朝大都不禁舊幣。魏晉南北朝時,中國不禁私鑄。百姓私鑄,體制漸劣。 </P> <P>以漢時王莽為例,就曾鑄行五銖、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實行第一次貨幣改革﹝西元7年﹞。從王莽篡漢時;行小泉直一與大泉五十兩種。實行第二次貨幣改革﹝西元9年﹞。行“寶貨制”。鑄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及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共六泉十布,被稱為第三次貨幣改革﹝西元10年﹞。中國每個皇帝都發行貨幣,造反未成自封稱帝的也都發行貨幣。 </P> <P align=center>隋唐及五代十國時期的貨幣流通與社會經濟 </P> <P>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唐代開始已使用統一的貨幣。唐憲宗時,已出現「飛錢」《有如現代的匯票》。唐代商人在西北邊州按度支米價給邊軍糧,然後得牒至京師領錢,這種牒,類似「便換」文牒,也是「飛錢」的一種。在這種「便換」中,商人在西北邊入粟,較之納錢,更進了一步。結合鹽政領域商人納榷、糴諸道鹽看,「飛錢」在三司領域已相當發達。晚唐國家財政已離不開「便換」。這跟今日美國財政離不開國債,情況差不多,只是發行方式不同。 </P> <P>中國唐朝時期不僅國內經濟較繁榮,商業發達。還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時期,和四鄰諸國聯繫最密切的時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鑄造的貨幣,也是在唐朝前後流出最多的時期。唐朝鑄造的錢幣,隨著對外貿易商人、航海人員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流散到了現在的埃及、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中國貨幣還流出到中國北方的突厥國及其鐵勒、回紇、拔野古、葛羅祿等部族。唐朝的財物、錢幣也一批又一批地通過海運和陸路,流到了東南亞各國:林邑(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的蘇門答臘)、墮婆登(今印尼)、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和驃國(今緬甸)都經常派人來唐朝,他們帶到中國來的是香料、珍珠、象牙、棉布,他們帶回去的是糧食、金銀、錢幣。 </P> <P>宋代以後,南洋一帶國家,甚多採中國銅錢來交易。元代海上貿易的發展更為繁榮,元代的交鈔成為一種國際間使用的紙幣。從『稱量貨幣』的黃金、“白金”、“皮幣”到漢五銖、隋五銖、到唐的通寶、交鈔,到金、元朝發行的交鈔。中國貨幣制度種類繁多。 </P> <P>明太祖時期,曾經仿造元順帝時期鑄造一文、二文、三文、五文、十文五种面額的錢幣,發行「洪武通寶」,明代除了銅錢与紙幣之外,白銀的使用也日益普遍。當大洋航線出現後,美洲新大陸發現以後,明朝後期,隨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美洲開採出來的白銀,大約一半流入了中國後,中國成了一個真正的白銀帝國。清宣宗道光22年﹝1842﹞,中英簽署南京條約,香港割讓給英國,中國被迫開港通商。清文宗咸豐2年﹝1852﹞,北京官銀號成立。隔年清廷發行二種紙鈔,一種為錢票,一種為銀票。英國麥加利銀行在香港設分行。﹝過去中國稱為銀號、錢局﹞中國開始翻譯為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在香港設分行﹝1852﹞。稍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光銀行、俄國俄華銀行、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荷蘭荷蘭銀行、法國中華實業銀行等陸續在中國設立分行。清德宗光緒26年﹝1899﹞日本台灣銀行正式成立。從中國貨幣發展的歷程看,中國發行的貨幣有很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國際化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當國勢強盛時財富會往中國積累,當衰頹時則呈現輸血外銷的現象。 </P> <P>1852年以後,一些錢號、銀號陸續改為銀行。清溥儀宣統3年﹝1911﹞日本台灣銀行開始在中國設立分行,民國21年﹝1932﹞偽滿州中央銀行在長春成立。 </P> <P>一直到民國31年﹝1943﹞英美宣佈放棄在華特權。隔年,中美、中英簽署平等條約。民國38年﹝1949﹞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敗走台灣。因韓戰越戰的暴發,美國為主的西方勢力封鎖中國大陸,以上西方勢力的銀行退出大陸的經營。二戰後美國以超強地位,以布里敦森林《Bretton WoodS AgreementS》體系建立了美元全球基本貨幣的地位。中共因兩極對抗形勢成為中央管制經濟體制,一直到1972年中﹝共﹞美簽署上海公報,1975年美軍退出越南,美國已無足夠的黃金儲備,美國使美元和黃金脫鉤用自己的國家政府信用取代了黃金信用,創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真正自由的統治者信用貨幣美元。 </P> <P>1979年1月1日中﹝共﹞美正式建交,80年代開始中共實施開放改革政策,與西方的交流交往始逐漸恢復。國際政經構圖也開始變化。人民幣貨幣制度逐漸建立,確定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式收回香港澳門,1982年中共與英國啟動香港回歸談判。1985年談判結束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以十二年過渡期,1997年香港正式回歸中國。中共非但確立香港國際金融地位,也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進入新紀元,歐元區出現,第一個真正法律意羲上的國際貨幣歐元的建立。國際金融秩序往多極化方向發展,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地區累積龐大外匯儲備。今日中國的人民幣地位,不僅因對外貿易金額數量劇增,已具備﹝結算貨幣﹞功能。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外投資,﹝投資貨幣﹞只是處在始發階段,至於﹝儲備貨幣﹞的地位,國際社會有此呼聲,還不能化為實際,縱使成為事實,所佔份額也極為有限。 </P> <P align=center>電子資訊改革後的銀本位、金本位和隨機浮動貨幣機制將會改變 </P> <P>中國自古以來,就曾以黃金鑄造貨幣,因幣值高,重量不易掌握,只能當成﹝稱量貨幣﹞。也不具金本位的條件。由於中國不僅是世界的商品中心,也是市場中心和貿易中心。中國一向以銀、錫和鉛鑄幣,中國使用銀錫合金的貨幣,但並沒有銀本位的觀念。因為中國接受白銀,十六世紀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到中國進行貿易使用白銀。美洲開採出來的白銀,大約一半流入了中國後,十八、九世紀中國成了一個真正的白銀帝國。中國在十九世紀末因八國聯軍之役,須支付大量賠款。背負鉅額戰債,承兌的英國匯豐銀行放棄白銀,改成金本位。致使清廷崩潰。以英磅為基礎的金本位也因而瓦解,國際秩序大亂,引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戰。二次戰後金本位是轉為以美金為基礎的固定匯率金本位。以美金為基礎的固定匯率金本位維持到美國越戰失敗,美軍撤出越南。轉為隨機浮動貨幣機制。 </P> <P>進入廿一世紀,電子資訊革命趨於成熟,電子貨幣出現後,經歷區域性結構性整合,新國際貨幣制度機制又會因習俗成的漸進改變。這次俄羅斯、巴西、印度、中國等提出的特別提款權的新儲備貨幣制度,本質不存在贊成或反對的問題。而是在國際社會中所具備之影響力有多大,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因習俗成自然形成,中國目前對外貿易縱使有間歇性衰退現象,終究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只是今日中國已不是中古時期,為世界上主要的貿易中心、消費品生產中心和市場中心的中國。目前歐盟、美洲自貿區和東亞自貿區將是未來世界經濟三個核心區域。國際秩序也是往多極方向在發展。 </P> <P align=center>目前中國貨幣制度機制是以香港、上海為中心的雙核心機制 </P> <P>當2008金融海嘯發生時,世界主要國家既怕美金崩潰受到傷害,又不能拋掉外匯儲備的美金資產。是處在兩難的位置。就如法國總統薩科齊《沙柯吉》(Nicolas Sarkozy)在G8峰會﹝2009.7.9﹞所說的:『美元獨尊時代已過去了,今天世界在政治上已經是多極時代。』現實上,當歐元出現時,已預告美元獨尊時代已過去,薩科齊只是再重複說了一遍。當十五世紀之前,大洋航線及美洲還未出現在歷史舞台時,歐亞大陸的沿海航線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貿易孔道。中國的貨幣是主要媒介,中國歷朝大多不禁舊幣。也不禁百姓私鑄。這與貿易對手國接受中國貨幣是互為因果。有一定關聯性。 </P> <P>在十五世紀歐洲海權時代還未出現時,中國從漢朝、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或是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十國到遼金宋,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主要的貿易中心、消費品生產中心和市場中心,朝代的興衰倫替,只是中國區域內區域外貿易之別。中國貨幣的主體地位一直未變。歐洲海權時代出現,中國閉關自守,讓中國失去主體地位。一直到民國31年﹝1942年﹞英美宣布放棄在華特權。隔年中美中英簽訂平等新約。中國始卸下貨幣所背負的枷鎖,真正重新回到國際貿易體系是1979年中﹝共﹞美重新建交,美國不再經濟和軍事上封鎖中國。 </P> <P>今日中國貨幣改革要怎麼走?實際上已很清礎了。中國不會全盤接受西方固定匯率、金本位或隨機調整的說法。但也沒有能力反對,而是按自己節拍走。中國貨幣改革不僅是貿易對手國怎麼看的問題,也是怎麼接受的問題。中國要恢復過去世界的主要的貿易中心、消費品生產中心和市場中心地位,今日中國已有這樣的條件,不論中國是興盛的或是衰敗的。 </P> <P>今日中國,香港與上海已逐漸成為金融中心,香港的港幣是自由不可控制的貨幣,上海的人民幣則是可控制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這樣的雙核心貨幣制度機制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中國貨幣改革將走向何方,雖然已出現清晰的輪廓,但還是存在一些變數,還須要某些條件的配合。中國只作自己份內所能及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