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给中国开药方

<P align=left>推迟了三年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终于开出了给中国的药方。《IMF协定》第四条规定,IMF执行董事会通常每年与成员国进行双边讨论,并对成员国提出评估意见,这一过程被称“第四条磋商” (Article IV consultations)。</P> <P align=left>因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与IMF的分歧,过去几年的评估均未完成。这种情况终于在2009年发生了变化。7月22日,IMF宣布与中国的第四条磋商已在7月上旬完成,并公布了对中国的评估意见。</P> <P align=left>本轮金融危机,为中国与IMF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在G20伦敦峰会前夕高调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支持IMF发挥更大作用。IMF在成员国的紧急贷款需求面前,资源捉襟见肘。本周,IMF刚刚公布了增加中国特别提款权约合90亿美元的增资草案。</P> <P align=left>在最敏感的汇率问题上,双方显然达成了谅解。IMF对中国过去数年汇率市场化方面的进展表示欢迎。报告也指出,一些执行董事支持人民币仍然显著低估的看法。一方面,IMF 表达了希望人民币进一步走强的愿望,但“一些”和“许多” 的表述透露出,IMF成员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立场存在很大分歧。报告也没有具体给出人民币需升值的幅度。</P> <P align=left>中国会不会采纳IMF的这一建议呢?短期看可能性不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2005年7月开始升值,累计升值约28%,但升值的步伐自2008年5月基本停了下来。虽然此后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升值了5%,这主要受美元对主要货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则稳定在6.83比1的水平,基本又回到了盯住美元的机制。面临外需不足,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处于负增长),很难想象中国政府会把汇率改革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P> <P align=left>IMF评估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对中国近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支持。报告称,IMF执行董事“普遍”认为,中国还有空间采取针对性的额外刺激措施,通过短期的财政措施提高家庭收入以增加私人消费,并且财政政策应延续至2010年。</P> <P align=left>IMF的论据是,中国长期谨慎的财政政策降低了公共债务,使中国有空间扩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这同一个月前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中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世行认为,中国2009年在额外增加财政刺激是不必要的,可能也是不恰当的。</P> <P align=left>相比之下,世行的论证更加严密。IMF根据中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可以得出中国公共财力充足的结论。世行的报告不仅注意到以上指标,还考虑了中国具体国情——财政还存在大量隐性负担。例如,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风险,未来的盈利能力不确定,可能需要持续投入;地方政府配合“4万亿”推出了大批项目,但配套资金存在缺口,通过变相担保等方式,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远远超过中央财政批准发行的2000亿债券。</P> <P align=left>IMF评估的工作小组并非常驻中国,报告篇幅也只有4页,而世行的《中国经济》报告有专门的研究团队,每季度定期出版,最新一期篇幅长达20页。研究资源投入的不同,也给两份报告的权威性带来了影响。</P> <P align=left>不过,IMF的药方中也有不少可取之处。IMF强调支出重点应当是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的改革,这与中国目前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的经济刺激项目有所不同。IMF认为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减少对投资和贸易部门的依赖,同时积极促进就业。</P> <P align=left>IMF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应当增加对政府的分红水平,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的一般收入。这对中国稳定财政收入,协调部门利益,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有参考价值。 <P align=left>联系作者:<A href="mailto:zheng.wu@ft.com">zheng.wu@ft.co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