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寫作本書有兩個動機,分不清是學術動機還是政治動機,當是兩者兼而有之。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領域之研究與探討,學術與政治本就難解難分。學術上之動機是為中共黨史研究之正本清源盡微薄之力。吾國“史官文化”特別發達,當權者通過“控制記憶”來控制社會、維護權力之傳統,舉世無雙。黨國史學對吾國歷史刪改歪曲至為嚴重,特別是與現實直接關聯之現代史和當代史。對中共黨史和中國現代史、中國當代史之“撥亂反正”,刻不容緩。筆者是黨國栽培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中國現代史博士,作為一位科班出身之“史學工作者”,時常覺得壓在肩膀上之擔子特別沉重。學術研究貴在原創性貢獻,此書選取自由主義與中共之關係這一新課題,在理論與實證兩個層面進行系統探討,自信有所創獲。</P> <P> 政治方面之主要動機,是為吾國憲政轉型進一步掃清思想障礙。吾國之政治和解與憲政轉型,乃筆者為之奮鬥多年之願望。希望讀者諸君讀完此書,會倍增走向自由主義、實現中國憲政轉型之信心。中共創始人陳獨秀從自由主義轉到共產主義,而又回歸自由主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左翼青年之代表李慎之,在投身共產主義事業五十年之後,也徹底拋棄共產主義而擁抱自由主義。他們經歷了共產主義運動之所有甜酸苦辣,才認清自由主義是現代人類之主流正脈,走完了一個輪回。</P> <P> 黨國當局或朝野上下人士反對憲政轉型之理由,是“條件不成熟”。此論實為無稽之談。當今中國實現憲政轉型之“經濟基礎”,其優越程度比諸當年前蘇聯東歐共產黨國家,不是一個重量級。當時前蘇聯東歐,完全沒有私有經濟,是在完全沒有經濟基礎之歷史條件下向憲政民主轉型,是在轉型過程中同時創造私有經濟這一民主政治之經濟基礎。他們歷盡艱難險阻,總算成功了,儘管成功之程度有所差別。中國這三十年則已在“體制外”經建立起碩大堅實之私有經濟,而且已經與全球化經濟體系融為一體,只不過是黨國(權貴資本)通過行政壟斷仍然控制著經濟命脈、阻擾私有經濟之正常發展並每日每時地扭曲著市場經濟。私有經濟和市場經濟迫切需要憲政民主之制度安排來配套,使之能夠正常、健康地發展。</P> <P> 黨國媒體沒有如實反映前蘇聯東歐在“蘇東波”之後的現實,而是對他們進行妖魔化,使很多國人都認為那裡混亂不堪、貧窮落後、暗無天日。其實,前蘇聯東歐變革後之整體經濟文化水平遠遠高於我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比我們高,一些國家還高出幾倍。他們不僅獲得了日漸成熟之憲政民主,市場經濟之發展與繁榮也上了軌道。儘管他們出現過一些混亂,但經過政治經濟的轉型,制度上轉入正軌,便從“小亂”走向“大治”。反觀吾國,人們憂心忡忡。因為“體制沒有理順”,亂象環生、社會潰敗。沒及時走過制度轉型這個坎,真的有可能天下大亂、萬劫不復。已被歷史淘汰之極權主義黨國體制,拖延得更久,對吾國吾民之殘害就越大。</P> <P> 從思想文化角度說,當今中國之優越條件比諸當年前蘇聯東歐,也不可同日而言。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人對共產主義尚存幻想之社會生態根本不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當今已經壽終正寢;苟且偷生之中共等幾個共產黨政權,早就沒有靈魂。共產主義制度在經過幾十年血腥實踐之後,已為人類歷史所合情合理地淘汰,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徹底崩潰,共產主義無論是作為制度還是思想,都不再是人類之“選項”。正如謝韜前輩所說,馬克思主義被真正懂得馬克思的德國同胞拋棄了,列寧主義被真正懂得列寧的俄國同胞拋棄了,我們將人家扔掉的垃圾作為“中國特色”來堅持,是在滑天下之大稽。也誠如李慎之前輩所說,市場化、全球化、民主化乃當今世界之三大潮流,我中華民族沒有理由自外於民主化之世界潮流。</P> <P> 此書之成,當謝妻女,也值此對因為著述而疏於家庭責任深表歉意。年青時著書,乃是奮筆疾書、龍飛鳳舞,然後由太太謄清抄正,於今回味仍感愜意。現在改用電腦打字,無需煩勞太太了。書稿是眼瞪鍵盤用“老農”之兩指敲打出來,有如小雞啄米一般,其中苦楚不足與外人道。但書稿還是由太太校讀過,但願她真的是“先睹為快”。小女雲思保持著對中國文化之興趣,無論學業多忙也還堅持學中文、彈古箏,精神可嘉。此書著述過程中,也不管她是否對中國政治有興趣,常常忍不住對她談論書中內容,她總是耐心傾聽並不時點頭,於我倍感鼓舞。希望此書之出版,能博得妻女會心之一笑,聊充補償。</P> <P> 此書之出版,還得深深感謝何頻兄及明鏡出版社同仁之再次幫忙。何頻兄追求商業成功之時,不忘道上關懷。其出版媒體事業,對促進華人世界思想文化與政治之進步,功德無量。</P> <P> 李銳前輩是年高德劭的中共黨內民主派元老,為此書題寫書名以增其輝,獎掖之恩,筆者將終生感銘。</P> <P> 筆者治史,深以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優之傳統標準為然。無奈筆者謀生異邦,工作高度緊張。教務之繁,常常為趕著審閱、修改學生論文,引起嚴重睡眠不足、兩眼不堪重負。而且因為身處異邦他鄉,國史研究資料奇缺。此書於資料收集及考據方面,難免多有欠周之處,值得進一步斟酌推敲、深思熟慮。敬請學界同仁海涵並不吝賜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