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之一): 金正男偷渡日本事件的背后

<P>2001年5月1日,日本“黄金周”头一天,被认为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的男子一行四人,在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因“非法入境”的嫌疑,被日本入国管理局扣留。</P> <P>经调查,一行人所持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护照,均系伪造或非法获取(日外务省通过外交渠道获得了国米尼加共和国的确认照会);被认为是金正男的男性背部刺有虎饰纹身;同行的两名女子,与男子同年(1971年)出生者,被认为是妻子;戴墨镜、年龄稍长者(护照上写1868年出生),自称是年轻女性的亲戚;幼儿的护照上未登记双亲姓名,出于人道方面的考虑,日方未公开其姓名。从男性的护照上看,过去有过3次日出入境管理当局签发的上陆许可记录,说明该护照者的持有者此前至少3次出入日本。但过去的护照持有者是否就是此次被扣押者本人,则不得而知。</P> <P>四人在成田机场被扣押3天,其间,事件已为国内外媒体广为报道。尽管偷渡者的真实身份未能最终确认,日政府恐发展成外交事件,不得不本着《出入国难民法》,以“非法入境”的名义将4人强制遣送出境。5月4日,男子一行4人,在3名日外务省官员的“护送”下,乘坐全日空航班从成田机场飞抵北京。4人坐头等舱,而航班的二层公务舱整个被包下,只有3名日本官员乘坐。</P> <P>包括被遣送出境者男性的镜头在内,一行人从成田机场被移送至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影像资料在日本的电视台多次放映,金在日边防检查官的押送下登机的照片上了所有日本大报的头版,但当事国日本和朝鲜对该男性确系金正男本人这点讳莫如深,始终未予正面承认。韩国政府发言人则板上钉钉地说:事件的主人公确系金正男本人。</P> <P>那么,金一行不惜冒“非法入境”的风险,“闯关”东京的目的究竟何在呢?其本人对日本入国管理局的调查官解释说,想带家人去东京的迪斯尼乐园游玩。日本媒体则有种种猜测,诸如搜集情报说、回收贸易钱款说等等,甚至有说是为毒品交易而成行者。</P> <P>直至2009年1月,再度现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金正男本人,面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媒体记者的镜头,在被问及8年前赴日的真实目的时坦陈道:“因为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兴趣,所以去旅行”;“我觉得日本环境清洁、美丽,而且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这是事件发生以来,关于其背景的最有力“旁证”。说“旁证”,是因为当事国日、朝两国对事件均不见“公式表态”;但提供此“旁证”者,不是别人,而是当事者本人,这既提高了证据的信用等级,客观上,也使事件的真相更加扑朔迷离。</P> <P>事实上,金承认自己系2001年偷渡事件的始作俑者并非头一次:2004年9月,同样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同样是面对日本媒体的镜头,金坦陈彼时“闯关”确系自己所为,但对其动机及目的则未予回答。</P> <P>此事件是日朝两国在经历了邦交正常化交涉的破裂和长期中断后,平壤复对国际社会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两国又恢复秘密接触,但却面临诸多障碍,关系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微妙的时期,所遭遇的一个非典型偶发事件,无论对日本还是朝鲜,都相当棘手。从日方的处置中也能看出,低调则低调,却颇不乏“向前看”的姿态。</P> <P>在疑似“金正男”的男性被遣送出境的翌日,日本各大报纷纷发表社论,对政府的应对提出质疑。《读卖新闻》社论《把事件“捂盖子”是可行的吗?》指出:“金正男被认为是金总书记接班人的最有力人选。如果确系其本人的话,何以有非法入境日本之必要?据称其来日之目的为观光,那么为何使用伪造护照呢?”“只做出‘没能确认(身份)’的说明,令人无法释然。面对如此之大新闻,怎能让众多国民不疑窦丛生呢?……法务省的当务之急不是把这起可疑的事件‘捂盖子’,而是有责任以事件的真相对国民做出说明。”应该说,如此之舆论压力,在诉诸国民知情权、批判政府“捂盖子”的同时,也触及了当局何以甘冒舆论弹劾之风险而不惜“捂盖子”的深层动机。</P> <P>围绕日本政府对该事件的处置、“遣送出境”之应对方针的形成过程及其背景等问题,更多的情况,尚有待日本外交文档的解密。目前公开的,是一份包括时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内的、外相、法相等内阁核心阁僚的国会答辩记录稿,全文约3500字。从这份重要文档中,多少能看出当时小泉内阁在紧急检讨应急处理方针时的种种考量及良苦用心。</P> <P>据法务省入国管理局长中尾的情况介绍,类似的非法入境案例,每年大约发生120起左右,其中约十七、八起会由法务省向警察厅通报。一旦通报警察厅,便意味着进入逮捕、起诉的司法程序。就案情而言,该案具有伪造护照,且曾持该伪造护照非法入境3次以上的犯罪要件与前科,无疑属“情节严重者”,理应诉诸司法治罪。但法务省显然基于种种考虑,并会同警察厅在“调整”的基础上,决定不移送后者,而采取了息事宁人的低调应对。对此,小泉首相解释说:“没有对这人那人言说的必要。自己在头脑中把不可预期的种种事态想象一番,如何决断才能使事件得以快速、切实的解决,觉得还是依法处理为妥。而且法务省已经做出了强制遣送出境的考虑,于是顺水推舟,批准之。我至今认为此乃得体、切实的措施。”</P> <P>但是,如果是对一般偷渡案件的处置的话,遣送出境不会让偷渡者乘头等舱,日方更不会把国际航班二层的公务舱全部包下,并派出3名官员亲往护送。纵然日本是东方“礼仪之邦”,如此兴师动众“礼遇”一名偷渡者,无论如何有些过了。更何况,其费用要从外务省的海外旅行经费中出项,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要纳税人来分摊,国民决不会如此善解人意。对此,外务省亚太局长槇田解释说:“之所以在该人物赴中国时派遣外务省职员,是出于必须防止此人在高度亢奋的状态下,发生任何不测的考虑。”不能不说,为一名“敌对国家”的偷渡客,日方的所作所为堪称仁至义尽。但恰恰是这份做得多少有些“过”了的“仁至义尽”的背后,无言地凸显了被遣送的偷渡者非同凡响的身份。</P> <P>相关资料表明,对偷渡者予以遣送出境的决定,是在法务省、外务省和警察厅三个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由首相小泉纯一郎亲自批准的方针,透出旨在不让事件成为两国邦交正常化交涉的障碍的日方良苦用心,同时也包含着对双方的沟通,尤其是朝方首要人物姿态的理解与尊重。</P> <P>就在被认为是金正男的男性偷渡者一行四人被拘留的当口,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在平壤会见了欧盟首脑,金表明弹道导弹的试射冻结措施将延长至2003年的方针,对国际社会做出对话与协调的低姿态。而与此同时,面向一年半之后的小泉访朝,两国外交口之间的邦交正常化实务交涉正在水面下秘密推进。2009年9月17日,小泉闪电访平壤,与金正日签署了旨在建交的《日朝平壤宣言》。而按照当初金正日的如意算盘,原本是打算拷贝中日建交的模式,一纸声明(《中日联合声明》)便一举实现两国建交,并以日本为跳板,谋求对美和解的。日方虽然没有那么心急,但闪电访朝,让金正日亲口承认绑架日人的事实并道歉,确为小泉赚足了国民的支持和选票。</P> <P>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考量是,彼时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舆论普遍认为,金正男作为金正日的长子,被认为是距离权力金字塔尖最近的王储,接班人序列第一号;这位曾留学瑞士、俄国,精通法、俄语,且英语、中文和日语也无甚障碍的青年王储,素对电脑有浓厚兴趣,并事实上已位居朝鲜IT产业决策者的高位。面对如此实力雄厚的“正统”接班人,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战略考量岂有不启动并发挥影响的道理?加上那时关于金正日健康状况的种种负面传言甚嚣尘上,日本断不愿承担因把不久后即将登上权力巅峰的实力派王储逮捕法办,乃至在外交上吃眼前亏的风险,而情愿息事宁人,顺水推舟,送个人情礼。左翼舆论重镇《朝日新闻》干脆发表社论推测说:颇精于IT技术的金正男也许是借“访日”之机,视察日本著名的电器街秋叶原,以收集资料,掌握技术发展的潮流。因为其人一旦被正式确立为接班人的话,赴海外的机会将减少,借此机会扩大见闻,也未可知……</P> <P>左派舆论善解人意到这个份上,也真令人无话可说。<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