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龍應台在寫這本書的一年中,感覺有幾千萬亡魂跟她在一起,她希望兩岸領導人能夠對在國共內戰中的亡魂舉行一個追悼、說對不起的儀式。 她希望打開黑盒子,真實了解那個時代。 <BR></EM>——————————————————————————–</P> <P>第一時間看完書稿後,台灣舞蹈藝術家林懷民發了個短信給龍應台,只有一句話:「我要說的是:所有的亡魂都會站起來保佑你。」龍應台捧著短信,欣慰地說,自己的心情,朋友都懂了。</P> <P>對作者來說,以零碎的個體命運串聯起龐大的歷史變局,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歷史謎局,那是「一個小孩子進入大森林,森林裏幾千幾百條路,每一條都有無數岔口,每一個岔口你都要做決定,往哪個方向走」;而對很多受訪者個人來說,那是深藏心底、一輩子從未打開的黑盒子。</P> <P>龍應台說,六十年來,對那黑盒深處的數千萬亡魂,兩岸的領導人都欠著一句「對不起」。一本書能做的有多少?她低聲重複那句話:「希望能讓他們,在詩的意義上,入土為安。」以下是龍應台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的內容:</P> <P>你希望這本書的讀者是誰?</P> <P>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比如一個戰役的名稱,你到底要稱它為「淮海戰役」還是「徐蚌會戰」?你到底是要稱它為「解放軍」還是「共軍」?這本書到最後,我決定統一稱為「解放軍」,可每次校對,我的朋友們都會問,不是「共軍」嗎,你為什麼稱它為「解放軍」?所以一個用詞就已經牽扯到你的位置在哪裏的問題。如果說這本書同時給華文世界的讀者來看是不可能的,我的第一讀者是以台灣讀者,或者香港讀者以及海外的讀者作為對象;第二讀者是中國大陸。我希望這本書能進中國大陸,即使稍有更動。另外,我寫這個書一個很核心的目的是,透過書寫和 研究,讓我自己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我父母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也希望這本書,對於現在二十歲這一代的人,他們對於歷史既不知道也沒興趣,我希望我能夠寫到打動他,以至於他會買這本書去送給他的爸爸媽媽或者是他的祖父祖母,而同時,他竟然會願意,在他的祖父祖母在跟他 說起過去的時候,他會坐下來聽一次。</P> <P>你提到,以「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該怎麼理解「失敗者」的意義和價值?</P> <P>這本書恰巧在十月一日前出來,當大陸慶祝勝利,慶祝建國六十年的時候,對內戰是否可有更深刻的反省?我真的覺得,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台灣的領導人,在六十週年的時候,可以對所有國共內戰中的亡魂有一個儀式,不是一個勝利的儀式,是一個追悼的儀式,是一個說一聲對不 起的儀式。另外一個層面,台灣人的「失敗者」情結很深,我也想小聲地提醒,如果你只有「失敗者」的認知,那表示,第一,我們的長輩當年來到台灣,白手起家,過去這六十年建立起的現代台灣,你其實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他們的成就,所以你還帶著那個戰敗心理;第二,也是想 提醒我們自己,這種失敗以及失敗後他們所創造出的新價值,是一個值得致敬的價值。它離國家主義、軍國主義、勝利主義越來越遠,離追求個人幸福的價值越來越近,正是因為失敗,你才得到這個文明的、柔軟的價值。</P> <P>一九四九是個龐大的題目,處理那麼龐大的歷史資料和細節,你的感受是什麼?</P> <P>我有一個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過去一年來跟幾千萬的亡魂在一起生活,幾千萬,幾千萬的亡魂,那感覺特別奇怪。說來奇怪,你感覺他們都在。那麼多的亡魂是,比如說,你在種田的時候,一隊兵來了就把你抓走了,連跟父母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你才十七歲,然後從此以後你被送 到集中營,你碰破了皮,沒有藥,五天之內,一定死;又或者你就被日軍拖到坑裏活埋了;或是像林精武的回憶,他的戰友就死在身邊,當時 大部分人去從軍的時候,都會換名字,所以他說,戰友死在你邊的時候,你只能抱著他痛哭,你連通知他家人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連他的名 字都是假的……幾千萬,幾千萬的人就死不瞑目了。在我整個寫作的過程裏頭,一年的時間,發生了太多太多次,我要找一些幾乎不可能找到的東西,它就突然在某個時間出現了,就感覺特別奇怪。我從來不信教,從沒燒過香,也沒有任何靈異經驗,但在整個過程裏頭,就好像他們 所有人都在那兒,那感覺特別強烈。</P> <P>這是無數漫長的痛苦的故事,你要怎樣去處理這裏面的理智與情感、事實跟判斷?</P> <P>我很記得波伏娃和薩特,這一對情人大概在四十年代在倫敦的橋上的一次爭執,在那個城市看到無限美景、繁華、夕陽西下,波伏娃在自傳裏 寫道就說,馬上感動得不得了。然後她就覺得,為什麼薩特冷冷地站在那裏。兩人爭執,薩特就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創作者,當你還沉 醉在感動中,你就寫不出好東西來。昆德拉在解釋kitsch的時候也說:第一滴眼淚是感動,第二滴就是kitsch(媚俗)。這本書裏涉及的亡魂 ,三千萬都不止。但是我如果停留在那個自己在感傷、悲傷的情緒裏頭,我出來的文字會很差,會感動不了人。我必須超越過那個層次,才能 真正把那個力量傳達出來。所以我寫這本書是沒有眼淚的。</P> <P>另外,書裏多次提到,這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對孩子的述,所以我從頭到尾說,這不是一個客觀的、全貌的現實。如果你要以那個要求來對我 說的話,我會說對不起,本來就不是。但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寫註解,去查資料,因為我不希望它又是一個漂浮的、印象式的東西,它不是。 我很嚴格要求自己,譬如我在網站上面找到的材料, 我雖然相信它是真的,但我都會請我的助理到圖書館找那個實體的東西,或是到網上去買 那個書,都有實體的東西在,我才安心。我很希望很多歷史學者,把我當歷史的小學生來看,提出我有錯的地方。我開啟這個探索,就是想要 真實地知道那個時代究竟是怎樣一個時代,如果你不去下工夫,就沒有一個黑盒子會打開。</P> <P>書裏你側重寫台灣,你怎麼看一九四九年,對面留下來的那批人?</P> <P>這是這本書沒辦法處理的。一九四九年,可能有三四百萬人到了海外,加上他們的親屬,一個人大概要有十個親屬被連累的,四百萬人對應四 千萬人。後來在大陸的肅清、鎮反,後來所有的運動和打擊,那四千萬人的命運、遭遇其實也沒有人好好寫過。那也是一個更大的黑盒子。我 甚至覺得,大陸人比台灣人還更該看這本書,如果你從歷史裏不得到任何一點清醒的教訓的話,你是註定會去重複那些事情的。如果六十年後 的十月一日,你還只有大肆去慶祝這一個角度的話,你勢必會去重複你的過去。</P> <P>若這本書能在大陸出版,你最希望讀者是哪些人?</P> <P>所有人,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我覺得這本書對大陸讀者的意義可能還超過台灣讀者,原來不太關心國家未來的年輕人也應該讀,因為你 根本不知道,哪一天會輪到你。</P> <P>書裏有很多跟著時代浮沉,或者被時代湮沒的普通人的命運。身為個人,遇到這樣的大時代,他們可以做什麼?</P> <P>你看到這些故事裏頭,十三、四歲的人,都碰到了生命攸關、一輩子的決定:你到了一個火車站,南下還是北上,一輩子;到了碼頭,你上不 上船,一輩子;你孩子帶不帶得走,一輩子;火車突然停的時候,你下不下車,又一輩子。亂世的時候,一個決定就是一輩子的事情,當不當 兵,逃不逃兵……所以到最後的結論——我訪問的這些人,他們切身經驗得到的結論,我自己學習得到的結論——作為一個人,你從小就要知 道自己不能做一個盲目的跟隨者,你要清醒地知道要思考、要追問,要了解自己在那樣一個大的結構裏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任何一個以集體 為主的社會,集體的意義就在於避免你自己做一些個人的決定。所以這本書試圖表達的一個理念,就是你一定要思考個人跟集體的關係,是對 抗或合作都是需要細細思索的。這本書試圖呈現,你做不思考的螺絲釘的後果會是什麼,日本人難道願意讓自己國家走上那個地步嗎?德國人 難道願意嗎?沒有人願意的。但如果大家都是一個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的螺絲釘的話,那部機器就往那個方向走。</P> <P>在你個人的創作歷程裏,你怎麼看待這本書的意義?</P> <P>其實創作經歷裏,有兩條線是並行的。寫《野火集》的時候我也寫《孩子你慢慢來》。有個說法是,從《孩子你慢慢來》到《安德烈》、到《 目送》,然後從《野火集》,一直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這兩條線一直並行,最後彙集到這本書。並不是說先是《野火集》那種激烈、尖 銳的批判,後來才變成柔情派。對我來講,情感跟理智一開始就是同時存在,到這本書,兩條河流進入大海。■</P> <P><EM>(實習生周續娟、王點點協助採訪)<BR></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