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8月20日,中国国防部中英文网站开始试运行,而这一步似乎仅仅是解放军对外开放过程的表现之一。此前,国防部新闻事务局的成立和解放军对外开放演习与参观数量的增加,都体现出解放军对外开放尺度的变化。 </P> <P align=left>针对这些现象,《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五位军事与安全方面的中国专家。他们分别是美国海军分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艾伦(Kenneth Allen),美国前驻北京武官卜思高(Dennis Blasko),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的研究员包伟明(Matthew Boswell),美国国防大学教授、退伍海军上校柯尔(Bernard “Bud” Cole),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 。五位专家分析评价了解放军开放的趋势、进展、程度与原因,并对中美军方都提出了建议。 </P> <P align=left><STRONG><EM>开放有限,但少胜于无</EM></STRONG><STRONG></STRONG></P> <P align=left>五位专家都认同中国军事越来越透明的趋势,但也都指出了一些需要继续改善的地方。 </P> <P align=left>包伟明把解放军最近的这些进展看为“走向真正透明的温和步伐”,但“少胜于无”。“美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还希望看到更多的实质性的透明化。许多有关国防开支与军事现代化的意图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回答。” </P> <P align=left>柯尔则从其本人与解放军的接触经历得出,不同的军队、不同的军官之间在对外开放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具体来看。但普遍上讲,“年轻军官/海员都比较放松、开放。” </P> <P align=left>史文认为,“(解放军的)这些行动需要被放在中国走向透明化的持续努力与外界压力并存的大背景下来看。”“除了这些,近几年来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也在传达中国政府在军事方面越来越开放的立场。” </P> <P align=left>卜思高表示,中国军事比过去开放透明了许多,但还是不够。“解放军尤其是国防白皮书向我们传达了中国的战略意图与长远目标,但在操作与战术层面上,始终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跟这些战略意图与长远目标相对应。”他指出,无论是《解放军报》还是国防部新开通的网站,都存在着中英文内容不对等的问题。“这给外国研究者带来不便。”在信息的内容上,军事武器与军事人员的一些基本信息还是没有被提供。例如,陆军有多少人?海军有多少人?有多少名军官?有多少名文职干部?在武器装备上所提供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有些本不该是敏感的内容也被保密起来。”他举例美国国防部每个月都要更新国防部工作人员的数量。陆军官方网站也公布有陆军的编制与所处的地理位置。美国的国防预算更是细致到长达1000多页。 </P> <P align=left>艾伦指出,许多关于战斗序列(order of battle)与人员编制的信息已经流传在外,只是未经官方公布。因此,公布这些已经流传在外的本非敏感内容的信息,不仅不会伤害中国的战略利益,反而能在国际公关上达到极佳的效果。 </P> <P align=left>史文还提醒道,“虽然中国军方在开放与透明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但我们对中国军队能够达到的开放程度不应该寄予不切实的期望。”首先,中国政府与中国军队一直认为:A、中国军队的使命是防御性的、和平的,不会主动侵略和威胁任何国家;B、中国的军事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不应期望中国军事的透明度会达到美国的水平。”此外,“中国军事一直有着秘密的传统;中国军队从历史上就有着相对独立于政府一般决策与议事程序的决策渠道。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有限性。” </P> <P align=left>史文认为中国军事尤其需要增加透明度的方面是对发展中的武器系统的使命的说明与界定。“界定武器的使用方向,会更具有说服力地对外证实中国军队的和平使命” </P> <P align=left><STRONG><EM>公关意识的觉醒?</EM></STRONG><STRONG></STRONG></P> <P align=left>关于解放军采取一系列开放活动的原因,包伟明这样解释:首先,中国的领导层意识到完全的保密不再有利于解放军的利益。在一个越来越媒体化的世界里,沉默是一种无效甚至有害的公共关系策略。尤其是在国际范围内,国际社会对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式模糊”的印象,这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推广是不利的。因此,向国内外媒体开放一些信息渠道,一方面有利于反击国际社会对中国秘密行事方式的批评,一方面也是主动出击,利用与控制信息取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达到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P> <P align=left>此外,“通过增加透明度起到威慑的效果也是其动机之一,但这种做法更多地是针对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亚洲国家而非美国。中国对其核潜艇以及亚丁湾反海盗护航任务的透露应该就有这种‘透明威慑’的考虑。” </P> <P align=left>包伟明总结道,中国军队的开放举措是党、国家和军队在国内与国际的首要任务交织作用的结果。 </P> <P align=left>史文对“透明威慑”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举例说有些观点认为美国的军事战略之一就是“透明威慑”战略,即通过透明化和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反对观点,认为透明并不能达到有意义的威慑效果,因为这种“透明”与“展示”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竞争心理,并致力于赶超,因此从长远来说实际上是起了反作用。 </P> <P align=left>他认为透明化不应以威慑作用为主导,而应致力于切实地反映自己的实力,证明自我防御的目的,以避免误解、增加互信。因此,他认为中国军事的开放举措,“透明威慑”是其考虑之一,但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的意图以及利用舆论在国内外的导向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P> <P align=left>柯尔则指出,中国军队的开放举措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自信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军官有出国访问或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历也是开放的因素之一。 </P> <P align=left>艾伦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开放,不如说是随着中国国家的开放程度的加深,这些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P> <P align=left>对于未来的趋势,包伟明认为,人民解放军将以审慎、渐进的步伐继续这一进程。“中央军委四大部和军队各军种会发展更为成熟的媒体关系机构;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脚印遍布全球’,公共关系也会被更紧密地渗透到到士兵军官的训练科目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宣传部很可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实质的透明化还将是有限的。任何透明的深化与广化都只有在北京认定这样做有利于其利益的基础上作出,而国内因素与国外压力也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P> <P align=left><STRONG><EM>建议</EM></STRONG><STRONG></STRONG></P> <P align=left>卜思高认为,“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关于中国军力的年度报告未能充分看到有关的可用信息,许多关于中国军队透明度的美国政府的言论也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他认为,解放军在整体战略意图上是清晰明白的,但具体层面的透明度就较低。五角大楼在这一点上应该先认识清楚。 </P> <P align=left>柯尔建议,对中国军队的开放举措,美国应回应以加大与中国军方的互动。“我认为与解放军的交流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比给解放军带来的好处还要多。”艾伦也是加强两军交流的支持者。他推崇两军在多层面上的接触。 </P> <P align=left>包伟明指出,美国一方面应欢迎中国军队的开放步伐,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其“公众舆论导向作用”。另外,“解放军对外开放尺度的变化,除了有国内政治因素的考虑,也是对美国领导下的国际压力的回应。因此,美国应该继续发挥它自身及其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向北京证明更大的透明度符合中国的利益。” </P> <P align=left>史文向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提出了一点建议。他说,“像其他的许多新闻事务局一样,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肯定也有很大的宣传角色。但除了单向的影响公众舆论以外,它还可以作为群众与国际上的反馈的接收机构。换句话说,除了发布官方信息,它还可以参与与新闻记者和公众关于军队角色的探讨。”所谓互取互与,增加互动,从而成为人民解放军与外界进行双向沟通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