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在香港引起轰动。星期三,主要媒体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这个消息。人们把生在中国大陆、旅居海外多年的高锟视为香港人。不过,专家指出,人们也应该从高锟获奖中对中西方教育制度进行反思。<BR><BR>*高锟既是中国人也是香港人*<BR><BR>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在香港引起的震动大概仅次于中国60大庆。星期三,香港主要媒体都以一整版,甚至更多的篇幅报导了这个事件。有的还配置了专题社论,刊载了科技行业名流人物发表的文章。<BR><BR>高锟是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和他一起获得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还有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一位是前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部主任维拉德·波伊尔和该实验室的另外一位科学家乔治·史密斯。<BR><BR>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张富春教授对高锟获奖非常兴奋。他认为这个事件在香港引起震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锟不仅是一位中国人,而且是一个香港人。他说:<BR><BR>“我想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他在上海出生,在香港读过书,他做的事情,光纤的事情是在国外做的,但很快就回来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过很长时间,那么也是一个香港人。”<BR><BR>香港科技大学现任校长陈繁昌教授更是把高锟称为一个真正的“香港制造”的科学巨人。陈繁昌说,高锟发现了光纤的奥秘,改变了人类通讯的面貌。<BR><BR>*议员:高锟拉近了香港与诺贝尔的距离*<BR><BR>香港立法会议员粱美芬曾经在高锟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时候在那里读书。作为学生会主席,粱美芬跟高锟有着许多接触。粱美芬女士对美国之音说,高锟获奖切实让中大人感到鼓舞。她说:“当时知道他是光纤之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是香港人的自信心还没有到我们有一个校长能够拿到诺贝尔奖金的程度。所以我觉得,这提高了香港大学的一种盼望。”<BR><BR>高锟15岁从上海移居香港。后来到英国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在那里提出了光纤通讯的主张。1987年到中文大学担任校长近10年之后退休,后来又到了美国。他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所以,许多人认为,高锟的成就应当归功于西方的教育。<BR><BR>*粱美芬:东方教育方式需要改进*<BR><BR>粱美芬议员坦承,在香港或者中国大陆是很难培养出高锟这样的尖端人才的。什么原因?粱美芬对美国之音说:<BR><BR>“我也是个母亲,而且在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书。还在内地、香港和美国都读过书。我的整体观察是这样的:西方制度强化个人发展自己的最大潜能,它也有这种空间来培养真正的尖子。”<BR><BR>粱美芬议员说,大陆和香港的教育制度则只注重按步就班地培养优等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没有突破性思维就无法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BR><BR>粱美芬说,高锟在提出光纤传输思路时受到许多同行的置疑和嘲讽,但他坚持努力,终于实现了突破。高锟身上的这种品质在中国制度下很难培养出来。<BR><BR>*李德富:世界科技重心向东移*<BR><BR>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位华裔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还没有一位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这项殊荣。不过,高锟让香港的科学家们看到了希望。香港科技大学的工学院院长李德富(Khaled Ben Letaief))对美国之音说:<BR><BR>“毫无疑问,现在有很多的迹象显示,世界科技的重心正在朝东方转移。我敢预测将来肯定会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出自世界的这个地方。这里有了很大投资,肯定会有结果。高锟就在我们中间,让我们感到很近。”<BR><BR>中文大学的校董陆耀文(Raymond Luk)认为,香港的问题是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不够,过于看重科研的使用性和商业性。他建议港府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增加投资,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BR><BR>港大物理系主任张富春教授表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很快,科学界的进步也很大,国际上已经看到中国科学界在多个领域具备了突破的条件。他期望香港或者大陆能够早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