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从长达36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但旋即作为前日本海外殖民地被两大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占领: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南部为美国占领区,北方被苏联占领。在美苏冷战剑拔弩张、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的空气中,在山河横断、民族分离的境况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8月和9月相继成立。但是,南北对峙的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一场持续3年、空前惨烈的战争使南北双方共126万同胞的生命成为牺牲,民族悲剧直到今天都远未结束。</P> <P> </P> <P>“解放”的喜悦难掩骨肉分离之苦</P> <P> 1948年8月15日,是从“日帝”铁蹄下“解放”3周年的日子。汉城市政厅广场前的主席台上,以73岁高龄就任大韩民国首任总统的李承晚发表演说,在宣布“大韩民国”成立的同时警告说:“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占领弱小邻国的领土是不允许的。”矛头直指对三八线以北地区实施军事占领的苏联。但是,透过由5个连的韩国警备队和1万名青年团员组成的建国游行方阵,联合国最高司令长官麦克阿瑟元帅和驻韩美军司令霍奇中将的身影清晰可见,它无言而戏剧性地诠释着在李承晚的背后也有“强大的国家”存在的事实。</P> <P>25天后的9月9日,在北方的平壤,以金日成将军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宣告成立。翌日,以苏联军政司令部为后盾、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金日成发表演说,对由美帝国主义操纵并强力推进的南朝鲜片面选举和“大韩民国”进行严厉抨击,将他们说成是“民族败类、一群反动的卖国贼”。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朝鲜建国前一天,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上,法定共和国“首都”为汉城,而共和国“领土”则包括了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半岛全土。</P> <P>从此,两个互不承认其存在的政府在南北方并存,由他国导演的“民族分离”的活剧最终被坐实。在从“日帝36年”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1945年8月15日,谁能料到朝鲜半岛居然会以这种荒诞的形式获得“独立”?</P> <P>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刚刚粉碎了纳粹、“宜将剩勇追穷寇”的3万苏军越过苏朝边境,以摧枯拉朽之势急速南下。8月22日,轻取平壤和元山的苏军发表了《解放了的朝鲜人民万岁》的文告,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人普遍相信:苏联红军不日即将“解放”朝鲜全土。富于戏剧性的是,翌日占领了恰好位于北纬38度线上的城市——开城后的苏军戛然停止了凌厉的攻势:这是斯大林对美国于8月15日提议的“分割占领”政策妥协的结果。</P> <P>美国看到苏联红军所到之处,日军迅速溃败,担心整个朝鲜半岛不久会被苏联独占。于是,紧急检讨对朝鲜半岛的分割占领事宜——多少有点“临时抱佛脚”。8月15日,杜鲁门总统向斯大林元帅发出绝密信,内附其给麦克阿瑟的关于接受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第一号总统令”。命令规定:“在满洲、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桦太岛(今俄属萨哈林群岛)的日本高级指挥官以及一切海陆空部队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即苏远东军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投降;帝国总部、其在日本本岛、与本岛毗邻的小岛、北纬38度以南的朝鲜和菲律宾的高级指挥官以及一切海陆空部队和辅助部队应向太平洋美国陆军总司令(即麦克阿瑟)投降。”16日,斯大林复函杜鲁门,“基本上同意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的做法“没有异议”。9月2日,由麦克阿瑟向日本宣布了该命令。这项命令,从根本上说是大国假其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所做的政治交易,它不仅是朝鲜南北分裂悲剧的根源,而且为后来诸如俄日北方领土争端等战后问题埋下了种子。</P> <P>9月8日、9日,美国第二十四军军长霍奇中将率领第六、第七和第四十步兵师的七万两千兵力从仁川和釜山登陆,占领了三八线以南地区;而苏军则遵守协议,从已占领的部分南方城市撤退到三八线以北。三八线,本来只是美苏两国为接受侵朝日军投降而匆忙划定的“临时分界线”,可随着1948年8月,以李承晚为首的美国代理政府——大韩民国的率先成立,朝鲜统一化为泡影,这条所谓的“临时分界线”终于成了朝鲜半岛的噩梦。</P> <P>在战后的日本,始终存在一种“马后炮”式的历史假说,认为日本如果在1945年8月8日(苏对日宣战日)之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话,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局面兴许可以避免。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直到2002年9月17日在平壤举行的朝日首脑峰会上,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还义正辞严地对日本首相小泉耿耿于怀道:“日本是铸成朝鲜半岛南北分裂、民族分离悲剧的罪魁。”</P> <P> </P> <P>“朝鲜人民共和国”终成美丽神话</P> <P>其实,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有关同盟国家都曾承诺帮助朝鲜独立。日本投降后,朝鲜各党派和爱国人士在汉城成立了“建国准备委员会”。1945年9月6日,在汉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告成立“朝鲜人民共和国”,选举当时尚在美国的李承晚为共和国主席,著名民族主义者、1947年7月19日在美国军政当局的左派镇压中惨遭暗杀的吕运亨为副主席,著名民族独立活动家、曾在中国重庆组织“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金久(因招致左右两派的仇恨,于1949年6月26日遭韩国少壮军人暗杀)为内务部长,被视为北方共产党政治力量代表的金日成则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一个以活跃于国内外、南北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活动家的名字为代表的民族统一阵线俨然成形,一时间,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在朝鲜半岛蔚然成风。</P> <P>但是,朝鲜半岛显然缺乏“将独立和统一进行到底”的必要条件。日本学者、《朝鲜战争》一书作者孙荣健认为:“因为是从日本的殖民统治直接过渡到美苏的军事占领,朝鲜半岛的现实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谋求民族独立的有效途径,其赖以实施的组织基础也付诸阙如。”</P> <P>所以,在1945年秋,随着围绕“德国、东欧向何处去”的问题,美苏对立日益表面化,在一张将战后世界地图一分为二、如后来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正徐徐下落的关头,“朝鲜人民共和国”的构想遭遇夭折,终成朝鲜半岛美丽神话的事实也许真的是“情理之中”,而无需黯然神伤。正如战后曾常驻东京的、畅销书《日本日记》的作者、美著名新闻记者马克•J•凯因所说:“这里是一个战场。在我们(指美国)与苏联的倾轧中,(朝鲜)民众的人权、生活要求和愿望统统都成为牺牲。”美、苏为了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惜在各自的占领国(区)培植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势力,并千方百计使其强化,其结果,是朝鲜半岛上产生了两个国家。“抗日游击队领袖金日成坐苏联船回国,长期流亡美国的独立活动家李承晚乘美军机归来。正如其各自归国的方式所象征的那样,执掌南北政权的分别是美苏的代言人。所以,在颇似历史上的宗教战争的东西方冷战中,朝鲜民族从思想上被‘统一’为极左和极右两个极端(孙荣健语)。”这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洗脑”之彻底,甚至对在海外生活的朝鲜人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重大影响:侨居日本的朝鲜人分为朝裔和韩裔,彼此边界井然。虽然他们都爱吃烤牛肉、辣白菜和大酱汤,但却各有各的社群、民族学校、自治机构乃至机关报,关于“民族命运”和“祖国统一”的论战此起彼伏,不绝于耳。</P> <P>“一旦两个相互对立、龃龉不断的政权树立起来,内战就会接踵而至,防不胜防。”马克•J•凯因的话一语成谶。1950年6月,韩战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全面介入,超过80万的中国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内战很快升级为东西两大阵营对决交锋的国际军事冲突,最终酿成一场旷日持久、令百万生灵涂炭、使民族分裂彻底成为现实的战争。<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