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就业

<P align=left>中国人已然是消费主力了。他们热衷于购买西方世界消费的许多产品——尤其嗜好那些标价过高的品牌。去北京的王府井或上海的南京路这些国内首屈一指的购物街看看那些成群结队的眼巴巴地观望橱窗展示的人们,你就会直观感受到这一点。那么,为什么中国眼下消费额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呢?<BR><BR>任何一个国家消费的增长必受家庭收入和财富增长的限制。在中国,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远不及这个国家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发展模式就好比是打了激素的经典出口导向型经济,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储蓄率高的亚洲国家十分普遍。这种模式涉及系统性地补贴生产和投资,往往导致投资效率低下。</P> <P align=left>当然,任何补贴都必须有人为此买单。在中国,补贴的来源之一是普通家庭的税收和低工资增长。以家庭收入等因素为代价的投资补贴带来了整体经济增长,却降低了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P> <P align=left>美国贸易赤字的缩减几乎肯定会使中国中期经济增长受限于其国内消费的增长。北京出于无奈,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刺激国内消费增长。 </P> <P align=left>这些政策会起作用吗?也许,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它们将有效导致消费增加,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消费不大可能加速增长,除非政府逆转其强制家庭补贴低效生产商的宏观政策。但要扭转这些政策,短期内失业率又必然会上升。</P> <P align=left>因此北京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办法。为了防止出口崩溃造成失业率上升,北京进一步增加了补贴,并加大了对国内制造业的支持,同时大幅增加中国已经破了纪录的投资水平。几乎可以肯定地是,大量新的投资带来的将是低回报甚至负回报。</P> <P align=left>这些政策无助于重新平衡经济。只要中国家庭收入持续用于补贴大规模低效率的生产投资,消费增长就很难见起色。</P> <P align=left><SPAN class=bAuthor><STRONG>作者简介</STRONG>:</SPAN><FONT color=#999999 size=2><BR>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他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