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EM>《燃烧的多瑙河:匈牙利1956年事件真相》,侯凤菁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6月版,35.00元。</EM></P> <P>今年8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匈牙利,她感谢匈牙利在1989年开放边境,正是成千上万东德民众借道匈牙利逃亡奥地利,加速了柏林墙的倒塌,加快了东欧剧变的时间表。</P> <P>若非东欧问题研究者,对于匈牙利的印象,多年日常文化接触所留下的痕迹,估计仅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历史教科书里或许还有一句话带过的“匈牙利事件”。冥冥中,几行诗句与一个年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异邦人眼中的招牌印象,它们同样痛彻心扉地在异国土地上演绎着悲剧的宿命。1956年,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发生;紧接着在1957年的中国,一位柔弱的年轻女性在狱中壁上血书“生命似佳树,爱情若丽花。自由昭临处,欣欣迎日华”。自由的诗歌,前后照应;渴望自由的灵魂,终将在天国拥抱哭泣。</P> <P>本书作者侯凤菁长年在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工作,有近水楼台之便,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虽然从整本书的价值观念来看,依然只有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先入为主,红白脸分明,缺乏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公正分析。好在,匈牙利事件在目前出版物中尚属于凤毛麟角,所以我对此书的阅读立场是只看过程,不重结论。</P> <P>1918年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被肢解,匈牙利被归为战败国一边。1918年年底,全国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短短5个月后,被乌托邦性质的苏维埃共和国僭取,最高领导人为库恩·贝拉;133天后,这个公社政权被罗马尼亚军队推翻,随即由海军司令霍尔蒂实行军政府统治,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世俗政权,并且早在希特勒的水晶之夜前便实行了排犹措施。库恩·贝拉流亡苏联,稀里糊涂死于肃反扩大化,罪名是“反对共产国际”。</P> <P>此后,作为匈牙利党政军的最高领袖,无论是拉科西,还是纳吉,抑或是卡达尔,都身不由己成为苏联翻云覆雨棋局中的一粒卒子。</P> <P>1944年,霍尔蒂想使国家从轴心国里抽身而出,导致希特勒对匈牙利全境的武装占领,箭十字党一跃占据国内政治舞台,台下是各种势力的武装抵抗此起彼伏。二战之后的匈牙利,有了昙花一现的现代政治气候,共产党在内的五个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带有社会主义气质的临时国会、临时政府相继组建,然而一个宪政的雏形想要在隔壁专制的阴影下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奢侈的命题。很快就是土改、工商业改造、重工业大跃进———熟悉的名词。</P> <P>到了1948年,右翼政党已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两大政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成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党的总书记是拉科西。奥威尔写成于1948年的小说情节马上在这里得到了紧密验证,“老大哥”得到垄断权力后,先是肃清党外的政敌和旧政权人士,再是反戈对付党内情同手足、劳苦功高的元老们,真理部、思想警察、五年计划、告密体系、古拉格群岛……应有尽有,作者在此处将拉科西为首的四人领导集团愤愤不平称之为“四人集团”和“四驾马车”。就像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小兄弟努力学习老大哥,将一批又一批的人民公敌送入死荫的幽谷,从庙堂到江湖,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国家保安局拥有的武装部队其人数、装备、待遇都远远超过正规军,这也为日后军队的反叛埋下了祸根。</P> <P>所以,斯大林一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出,苏联出现了解冻的暖春,相应的,各个东欧卫星国亦演出同样的一幕。原先斯大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遭到了沸腾民怨的口诛笔伐,党内的权力斗争也乘势而动,此时苏联国内都自顾不暇地在寻找整个体制的替罪羊。于是,当严密的铁幕撕开一道缝隙时,再将其补上,就要花上血与火的代价,人们已略微尝到了自由的甜头,要再将这有限的自由没收掉,真的是螳臂挡车。</P> <P>知识界开始行动了,裴多菲俱乐部的成立,燃起了民众关心公共事务的热心,唤醒了一度沉默消亡的权利意识,民主宪政的种子再次破土而出。类似的情节,还发生在捷克和波兰。愤怒的示威群众推倒了国会大厦前的斯大林铜像,被割下的头部又被刷上了“厕所”字样,谁能知道,要等到真正彻底“再见,列宁”的那一刻,尚有近半个世纪的等待。</P> <P>1956年10月23日改写了历史,向世界展现了匈牙利人的光荣与梦想,游行、辩论、印刷物、媒体开禁,温和的纳吉甚至宣布恢复多党制,结束一党专制。人群与国安部队发生交火,警察半推半就将武器奉送起义群众,或者直接亲身加入革命,奉命赶来的军队多半是掉转枪口,直至苏联军队两次进驻镇压,绵延不断的苏联坦克洪流碾碎了追求自由的卑微请求;12年后,这一场噩梦又出现在布拉格街头。暂时获得自由的红衣大主教明曾蒂·约瑟夫在广播里真诚希望苏联军队撤离出国境,同时发出一度久违的福音,呼唤公义,呼唤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场事件有更深远的意义,可是作者认为搞迷信活动的都不是好人,却嫌武断。</P> <P>1956年年底的墨尔本奥运会,匈牙利男子水球队击败苏联队夺冠,电影《孩子的荣耀》再现了历史风云。搭载运动员出国去机场的客车迎面遇见了莫斯科开来的17个师。赛前大家看着电视新闻,有人问,你们不想回家了吗。一个球员指着镜头,说,家,什么家啊!赛后,100人的匈牙利体育代表团有一半人选择留在西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