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何要成为海外并购的“隐身人”?

<P>最近,有两宗涉及中国海外并购的新闻值得关注。一宗是几内亚政府宣布了与中国国际基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Fund Ltd.)的一项矿业和基础设施交易。几内亚矿业部长蒂亚姆(Mahmoud Thiam)说,中国国际基金公司将依据一个合作协议在几内亚投资,开发该国的矿产资源,包括钻石、铁矿石、石油以及世界储量最大的铝土矿。这项投资总额为70亿美元,超过几内亚的年度生产总值。另一则消息来源于道琼斯 (Dow Jones),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在加纳一块油田部分股权的竞标中代表中国石油巨头中石化。</P> <P>&nbsp;&nbsp;&nbsp; 这两则新闻有一个共同点,即中国政府尽管是交易的最终出资者与幕后推手,但它却想做交易中的隐身人,</P> <P>&nbsp;</P> <P>故布疑云:真正的投资主体隐身</P> <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尼尔•布什的出场,缘于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已经多成负面形象,他的身份可以为中资企业铺平投资非洲的道路。</P> <P>几内亚与中国国际基金的交易,被人权组织做为中国愿意与人权纪录糟糕的国家政府(如几内亚的军政府)做交易以获得自然资源的例证。<BR>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却声称,中国国际基金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国际公司,其在几内亚的投资纯属其企业自身行为,该公司活动与中国政府无关。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 China Economic &amp;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在今年7月曾发布有关大远、中国国际基金以及其他子公司在非洲、拉美和美国投资情况的报告。报告称这些公司是“金钟道88号集团”,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些子公司最常用的香港总部地址。委员会没有表示这些企业是由政府控制的,并得出结论认为,其公司结构可能经过了设计,以掩饰中国的一些海外投资。中国国际基金公司对此拒绝置评。</P> <P>中国政府否认中国国际基金的国有身份,无非是想让其海外的资源收购少受一些批评,尽量淡化国际社会对经济安全的担忧。中国近年来在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频频受阻,已经参悟到一条:国际上都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出于安全考虑,不肯将其的重要战略资源卖给中国的国有企业,以避免中国政府控制本国的战略资源。这就是中国政府要在海外并购中充当“隐身人”的原因。</P> <P><BR>&nbsp;&nbsp;&nbsp; 屡输屡购:中国海外并购的怪圈</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海外并购的方向直至本世纪初才臻成熟。要言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有三类:技术领先型企业,品牌渠道型企业,资源与能源型企业。在这三类当中,真正的重中之重且有政府力量强力介入的是资源与能源型企业(因为这是外交第三渠道的目标)。</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那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地大物博”已经悄悄从宣传话语中退位。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国务院便授予首钢自主决 定1000万美元以下海外投资项目权。当年12月1日,首钢就购买了濒临倒闭的秘鲁铁矿公司98.4%的股份及其所属670.7平方公里矿区的永久性开采 权、勘探权和经营权,这是目前有公开纪录可查的最早海外资源型投资的一笔纪录。此后海外投资逐年增加,但因总金额不大,国际社会并未将中国的这些投资当作“威胁”。但从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之后,中国加快了海外资源型企业投资的进度。2004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将海外并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据拉斯汉姆全球咨询公司测算,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到70亿美元。</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在海外四处收购资源型企业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认为,中国海外并购总额已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的海外并购并不成功,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为205亿美元,但 是总损失却超过290亿美元。另外,根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过去20年里,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案都不成功。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海外并购的热情,原因很复杂,堂而皇之的理由当然是考虑国家资源的安全,另一层不便说明的理由,应当是由于中国国内政治风险日益升高,每处投资都会给部分实权人物及其家属带来合法移居海外的机会。</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国际社会为何对中国的并购不放心?</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按中国的说法是,中国海外并购“不差钱”,只是屡屡遇到极大政治阻力。让中国并购事业在政治上首次触礁的事件,是2005年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遭到了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今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与世界矿业巨头力拓集团达成了一项高达19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但这项协议始而被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继而于6月5日被力拓集团董事会否决。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中铝与力拓签署协议后,澳大利亚不少反对党议员和民众公开反对这项投资。他们认为,如果让中铝控制了力拓,将会损害澳方的利益。最让中国气馁的是,9月初,因为利比亚政府阻挠,中国石油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 Verenex能源公司。Verenex能源公司声称,终止交易缘于利比亚政府极大的压力。而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也以行使优先购买权, 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手收购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权益受阻。利比亚与安哥拉与中国政府一向关系良好,尤其是前者,与中国同属“暴政俱乐部”成员,在对付国际社会人权问题的批评方面一向是统一战线。</P> <P>&nbsp;&nbsp;&nbsp;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西方社会确实对中国在金属、石油和天然气等大宗商品领域的海外收购行动有所警觉。中国这类行动被媒体称之为“中国趁经济危机正有计划地建立原材料战略储备”,舆论普遍担心,这将影响国际社会的原材料供给安全,并且最终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德国《商报》的文章指出,德国工业界已经开始担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采购活动会引起原材料紧缺,并威胁到“上千个工作岗位”。文章还指出,欧盟委员会的一个工作组建议,应该确定一份“重要金属”名单,以便让欧盟国家特别注意采购这些金属,与此相关的一份提案将于12月份提交。即使是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也在密切关注中国在海外收购资源的动向。<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