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間思想家王康 恢復重慶的歷史記憶

<P>重慶文化人、重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康說,重慶這座顛沛流離的山城難有思想家,不過,業界都願意將王康稱為獨立學者、民間思想家。由王康總撰稿的《重慶大轟炸》專題片播出後引爆的強烈反響;他連續三次作客鳳凰衛視,大話中國抗戰;他對陪都文化和抗戰歷史的獨特視野,對重慶文化形成的獨到歷史評價,都讓聽者受益非淺並留下深刻印象。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王康表示:「要撿起重慶的文化記憶,先要延續它的歷史記憶。」</P> <P>講到重慶的文化,王康把視線拉長,推向抗戰八年時期,重慶作為中國戰時首都,他認為,正是那個特有的年代,才令今日的重慶擁有獨特的文化底蘊。王康指出:「沒有國民黨遷都重慶、沒有把重慶定位為中華民國的陪都、沒有太平洋戰爭中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指揮樞紐、抗日戰爭的後方中心、國共兩黨合作的中心,陪都文化根本就是無本之木。」王康舉例,當年蔣介石提出「精神總動員」,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蔣介石強調,軍事上不是日本人的對手,但我們有精神,有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精神總動員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P> <P>抗戰八年,在中國近現代歷史最重要的時期,文化、教育、藝術、思想界大師畢至,英才薈萃,並且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鎮。王康認為,作為一種重大歷史文化現象,至今是不可逾越的高崗,對中國的復興發生過極為巨大的影響。但是現在的重慶,這段歷史幾乎沒有留下烙印,雖還有一些遺址和名人舊居,純屬一種外在形式,何況都很破落了。「重慶曾是與華盛頓、莫斯科、倫敦齊名的世界名都,但現在地位、成就、精神和氣象幾乎蕩然無存,太值得重慶人深深反思。」</P> <P>最令王康感到遺憾的是,今天的重慶,文化被扭曲,被片面記憶,只有紅色的,沒有其他色彩。「有歷史記憶的陪都文化很大部分被扭曲,被塵封。當時的歷史、民族、社會、心理、法學、宗教等都有長足發展,抗戰是中國知識界復興中國文化的重要階段,但被意識形態的原因遮蔽了。」</P> <P>戰爭時期的陪都,首先是軍事,國民政府不作戰略轉移,不遷都重慶,根本維持不了八年抗戰。王康說,日本人二次準備入四川拿下重慶,但久攻不下,國民政府不作任何妥協。其次在政治上,王康認為,國民政府打敗日軍,是整合了方方面面,包括西南西北的軍閥。「如國民參政會是中國近代的第一個民意機構。當年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建立兩黨執政的政府也並非不可能。」重慶談判時的有些口號,如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至今都沒有過時。</P> <P>作為重慶人,最令王康自豪的是,重慶經歷了日軍五年半的大轟炸,日軍實行的是無差別的狂轟亂炸,現在的市中心渝中半島,一片煙山火海。王康說:「那可是重慶這座城市的氣質、性格。重慶人的性格就是浴火重生,是火鳳凰。沒有大轟炸,重慶人的現代性格形成不了。」</P> <P>對重慶的未來,王康看得更遠,他認為,重慶未來不在經濟,不在城鄉二元統籌,「最大意義在於,將來國共兩黨再牽手、兩岸走向統一時,簽約地方不在台北,也不會在北京,唯一可能是在重慶」。王康說,他給薄熙來的建言是,重慶千多年的歷史,很有幸,做了中國內憂外患一場最大的衛國戰爭的首都,這個意義還沒有過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