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中美兩國就奧巴馬訪華與青年對話展開信息攻防戰,美方邀請中國博客作簡報,引起中方警覺。中方不允許央視現場直播後,美方轉而網上直播。 <BR>——————————————————————————–</EM></P> <P><EM></EM><BR>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國,在上海和中國青年進行的對話大會,是一場精采的信息攻防戰,中美兩國在幕後交手,雙方各有勝算,但沒有最後的大贏家。如果有的話,信息科技可算小贏,讓媒體開放在中國初露微光。</P> <P>攻防戰的前哨戰是美國破天荒的在奧巴馬抵華前夕,邀請中國的一些博客(部落格、網誌)寫手進行簡報,美方的動作馬上引起了中方的警覺。</P> <P>奧巴馬的團隊一直期望和中國青年直接對話,志在必得。中美政府就此對話會具體的細節展開艱苦的談判,雙方不斷斡旋談判至最後一分鐘,美國希望開放電視直播以便讓十三億中國人民可以目睹,中方堅不讓步,最後決定不允許在中央電視台視頻直播,只讓上海電視台小範圍直播,並宣布將由新華社網上「獨家直播」。</P> <P>美國政府也不示弱,立即轉移互聯網作武器,委託位於加州的技術公司團隊Connect Solutions作網上現場直播,奧巴馬訪華前夕該團隊又在網站開聊天室,並鼓勵中國網民向奧巴馬提交問題。在聊天室收集的,佔百分之七十五留言者的問題焦點都是有關中國監控互聯網的問題,對網上言論限制的關注,有人更把中國的「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比喻為二十世紀的柏林圍牆。中國對互聯網的監控,最後成為對話會中取自網上的一條問題。</P> <P>正當美國展開進取的互聯網攻勢,新華社也於網上收集了三千二百條問題,當中的問題沒有提及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監控。</P> <P>在雙方不斷較勁下,大會如期舉行,和以前克林頓和小布殊訪華的安排不一樣,中方沒有安排奧巴馬到人氣較盛的大學校園,而是在浦東的上海科技館。令人失望的是,當天新華社沒有提供網上視頻,只有滾動文字,白宮則在其網站提供素質優秀的網上視頻。美國政府又通過Connect Solutions的信息平台,提供會議快遞視頻,在北京的美國領事館職員和不少中國大學,都能觀看有關片段。中國網民更熱心傳輸網址。美國的北京大使館更舉行特別視頻會議,邀請大學生觀看,另外也邀請中國年輕人,在課室、咖啡廳、客廳等地方,在虛擬空間參加。</P> <P>中美雙方除了作出科技的較量外,也在會議現場較勁。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比較「友善」,美國再部署衝破中國的信息防守壁壘,奧巴馬特別邀請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提問,洪博培問的,正是一條網民提供的有關中國監控互聯網的問題,奧巴馬得到機會大發議論。這巧妙的一著,突破了中方的防守,令有關問題翌日成為西方報章頭條,美國總統奧巴馬對美國民眾也有所交代。</P> <P>雖然新華社沒有視頻直播,但CNN、彭博等都進行現場直播。彭博的表現佳,但CNN的報道手法最引人詬病,其中安排白宮特派員Ed Henry在螢幕講話,插科打諢,當奧巴馬提到互聯網部分,竟見Ed Henry在說話,使觀眾沒機會觀看奧巴馬最得意的一段講話,網民大罵不已。中國博客安替說:「CNN能把奧巴馬唯一出彩的地方完全Cut掉直播而轉給他媽的什麼主持人和駐華記者,怪不得說美國媒體素質江河日下。」</P> <P>其後,白宮在自己提供的新聞內容中,指出這是「歷史性」的公眾對話會,但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這也是中方對信息操控最厲害的一趟,這對話會的第一個啟示:中國大陸的傳統控制方法還是非常厲害,包括從大會舉行地點到對大會的引導,但這種控制已受到衝擊。</P> <P>不過, 中方的控制固然厲害,但外國已有辦法突破政府對互聯網的管控,美國政府扮演了推廣信息的角色,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收集民意,進而發放信息。</P> <P>同時,中國網民突破了政府對互聯網的監控,可以通過Twitter發布最新的信息。</P> <P>最無辜的則是在現場安靜端坐著的數百名來自八所上海大學的年輕人,他們被網民評為沒有活力,提問「不痛不癢,或是投總統所好」、「 英語水準……不敢恭維,……而且都拘泥於套路:先問好或致敬,然後自報家門,最後提問」。在這次歷史性的中美官方活動中,學生們成為布景板,事前被「過度訓練」,出場不夠自然。</P> <P>這場對話會的最後一個啟示是:無所不在的互聯網令社會更透明,政府也必須更透明。</P> <P><EM>(作者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