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八宪章》昭示中国公民社会趋于成熟

<P>从89到08,《零八宪章》是中国民主运动这20年的收官之作。在这20年中,民间政治反对运动经历了民运衰败的失落与维权运动的兴起两个阶段。而《零八宪章》将民主运动和维权运动的价值含量进行中性提取,将公民的基本权利诉求和宪政体制改革诉求统一在一起。所以,在这个文本的签名文件中,既有精英知识分子,也有草根维权民众;既有反对色彩强烈的激进力量,也有中共体制内人士。《零八宪章》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文本签名,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零八宪章》运动。</P> <P>《零八宪章》是近60年来由民间人士起草最全面深刻、最具建设性的一份政治纲领性文献,也是一份最为温和理性的关于中国政治转型的和解文本。引人注目的是,《零八宪章》申明对转型正义的追求:“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属,恢复名誉,给予国家赔偿;释放所有政治犯和良心犯,释放所有因信仰而获罪的人员;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查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厘清责任,伸张正义;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和解。”它的发布,表明大陆民间对于中国未来政治走向已经具有成熟清晰的判断,表明海内外华人对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国度具有更加热切的盼望。《零八宪章》昭示着国人不再是甘于蒙昧、甘于奴役的政治上的"东亚病夫",昭示着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P> <P>最近洪哲胜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零八宪章不是什么》。他认为《零八宪章》不是一个把底层人民的利益排除在外的宪章,《零八宪章》不是一个仅仅争取右派利益的纲领,《零八宪章》不是一个主张分裂主义的蓝图,《零八宪章》不是一个向专政者叩头的请愿,《零八宪章》不是一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檄文。     .</P> <P>《零八宪章》的最大亮点是,大部分的签名人在国内,甚至不少签名人保有体制内身份,或体制内外之间的灰色身份。就本人在国内的日常感受而言,我也经常听到体制内人士对《零八宪章》的赞赏之声。不少人认为,《零八宪章》既强调了转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同时统合了体制内外的共识,走出一条和平转型之路。</P> <P>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各界均有强烈感受,并影响着国际外交的格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高压,成功地结合在一起。长期贫困和动荡的社会,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一种近乎于变态的渴求,这是市场经济和专制体制“完美联姻”的秘诀。在这个过程中,中共的政党气质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革命年代蛮横的唯理主义气质向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气质转变。中共的柔韧度在增大,本身不再是铁板一块。从中共体制内派生出胡耀邦、赵紫阳这样的民主派可以得知,在一定的外在压力之下,中共还将再次出现分化和裂变。一次裂变不成,将会有二次裂变、三次裂变,直到中共体制内的民主派能够占据上风,并能与体制外的温和派达成共识与合作,共同推动政治的和平转型。</P> <P>2004年8月,香港教授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一场关于改革的争论就此拉开序幕。这场改革之争标志着前期改革开放走到了尽头,进入了后改革时代,有人更宣称改革死亡了。之所以说改革死亡,就是因为改革已经很难突破制度性瓶颈,必须在宪政体制改革层面有实质性的动作。《零八宪章》很可能成为启动宪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P> <P>《零八宪章》虽然是民间出发,但是具有全局视角,是多方共赢的政治解决方案。《零八宪章》也是公民维权和民主运动之间的结合点。既是对维权运动的总结,也是对20年来政治反对运动的总结,是基本民权诉求和宪政体制改革的最佳结合。民间有一批成熟而专业的政治分析和评论人士,他们完成了宪政体制相匹配的意识形态再造,如他们对一些专制性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日渐炽热的维权运动正在迅速催生大陆一批批政治操盘手,这些政治操盘手扎根于中国公民社会,紧紧吸附在现有的法律体制之上寻求变革,而非空中楼阁地构造未来的民主社会,具有自生自发的自然性质,未来的中国民主化将会呈现瓜熟蒂落的特点。</P> <P>无论是中华民国的威权主义还是前苏联和东欧的共产极权,都没有超过80年,二者一个是77年,一个是74年,所以中共还能挺多久,超过80年很难,所以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转型,直接关系到中共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最佳的选择是依托《零八宪章》的转型路径,进行主动转型,但是由于“六四”天安门事件,中共已无胆量开启政治改革;二是压力转型,即在公民社会走向成熟,日渐形成强大且理性的党外压力集团,推动中共被迫走向政改之路。但是,如果中共迟迟不开启政改,导致转型时间过长,民怨积累过深,民间的非理性情绪会加剧转型的难度,使得革命和清算成为可能,使得中国未来充满血腥和动荡。</P> <P>《零八宪章》签名运动只是初试莺啼,一旦发生全民性的政治运动,或中国发生大规模社会危机,《零八宪章》将会展现相应的整合功能,为未来政治转型凝合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