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台灣這些年》熱銷大陸背後

<P><EM>•住在上海的台灣青年廖信忠在天涯網站中的帖子,編成寫給十三億同胞的家書,寫出三十年來台灣從專制到民主化的社會變遷,讓大陸讀者與中國現狀比對,點滴在心頭,迅即成為中國暢銷書。 <BR>————————————————-</EM>——————————-</P> <P><BR>一九七七年出生的台灣男生廖信忠承認,作為一個資深網民,當初在大陸天涯論壇上寫下這個帖子:《一個台灣七零後的三十年——成長,及眼中的三十年台灣社會變遷》,他就知道一定會火。不過他沒有料到的是,這帖子竟然引來了數十萬上百萬點擊量,成了天涯論壇上大陸與台灣網民交流的集中地,而後,又被嗅覺靈敏的出版社發現,幾經周折成書出版。</P> <P>今年十一月十日,這本名為《我們台灣這些年》的書甫一上市,立刻登上中國暢銷書榜,甚至連地鐵站的小報攤都賣起這本書。出版方北京讀客圖書公司給出的數據很驚人:首印三十萬冊已全部發完,現在正以每週五至十萬冊的速度加印。而他們的銷售預期是兩年賣一千萬冊。</P> <P>以運作暢銷書聞名的「讀客圖書」策劃總監劉按表示,這本書幾乎還來不及宣傳就已經紅了,他對亞洲週刊說:「中國十三億人都對台灣感興趣,但是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台灣。六零年來兩岸公眾信息嚴重不對稱,催生超級暢銷書。我們做的是一個順勢而為的事情。它的火,我們想擋都很難擋住。」</P> <P>「關於真正的台灣,你又了解多少?」這也是廖信忠寫在書介最開頭的話。他在大陸工作旅行,才發現大陸人對台灣認識的空白竟然如此巨大。於是零八年五月三十日,他開始在天涯網站寫長長的、後來變成書的帖子,當時,四周都是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氛圍,廖信忠希望能寫給大陸的網友看,自己所經歷的,台灣同樣波瀾壯闊的三十年。</P> <P>向一個社會解釋另一個社會,本身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何況這個解釋者既非學養深厚的知識分子,也非飽有經驗的老人,他只是個年紀輕輕、經歷普通的小網民。可廖信忠毫無負擔,也無架子,他像寫日記一樣,把自小經歷的三十年娓娓道來。他說,要講給大家聽的,不是知識分子壟斷的台灣,而是家長里短的台灣「草民生活史」。這種述方式,令對台灣完全陌生的讀者產生了少有的親近感,停留在想像裏的「寶島」台灣,一下子被拉到眼前。</P> <P>豆瓣網友「小熊」給這本剛看完的書打了五顆星,她說這本書的述「就好像某個朋友在跟你絮叨,哪一年有個什麼東西很好玩,哪一年又發生了件什麼事很有趣。然後你就發現,原來在另外的地方,我們的同齡人是這樣長大的,哪一些是我們都有經歷的,哪一些是沒有的。兩相比對,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就出現了」。</P> <P>「比對」,是大陸人讀此書的另一趣味之處。台灣的三十年,從蔣家王朝進入民主社會,個中洶湧的政治變化與社會變遷,與今天的大陸竟能相映成趣。</P> <P>台灣這三十年的政治變遷史構成了草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正因為此,出版經歷了層層送審,從地方台辦到出版局,從出版局到新聞出版總署,最後書稿送到國台辦,前後修改數十次,經歷近一年時間,最終才順利出版。諸如「行政院」這樣的稱謂在書中加了無數的雙引號;同時,除了四萬字的「敏感」內容。</P> <P>被刪掉四萬字</P> <P>哪些內容算敏感?廖信忠說,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比如寫自己小時候,蔣政府怎麼向小孩描述「共匪」,比如寫到大陸一九八九年等等。</P> <P>出版的「潔本」裏,你仍可以看到,當廖信忠還是「死小孩」的時候,國民黨當局還患有幼稚的「恐共症」,法國作家左拉因為譯名中含有「左」,都被打入左派,成了禁書。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被強行改名《大漠英雄傳》,只因為「射鵰」兩字出自於毛澤東詩詞。廖爸爸曾被負責維護穩定的「警總」請「喝茶」,當年「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而家人參加的基督教會,因為有海外背景,支持黨外人士,則被扣上了「國際陰謀集團」的高帽子……</P> <P>有讀者評論:「有些段落,談到台灣的政治狀況,讓我總有一種衝動,如果是電子文本,我會馬上把『台灣』替換成『大陸』,讀起來照樣邏輯通順。」</P> <P>網友「mini」說,看到這書才明白:「原來,一九八七年,台灣才放棄『反攻大陸』;原來,台灣也曾經是一個一黨專制相當厲害的地方;原來,台灣有眾多種群,曾經互相那麼敵視過。原來,被我們視作台獨分子的陳水扁,呂秀蓮,也曾是為了政治理想遊行並坐牢的憤青……」</P> <P>《我們台灣這些年》的副標題是「一個台灣青年寫給十三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廖信忠自己不喜歡,覺得太「套近乎」,很「雷人」。</P> <P>廖信忠還沒有適應,從一個倒霉的失業男青年變身成「超級暢銷書作家」的過程。「我最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但已經有不少文化評論人認為,他的這封「家書」必定將在兩岸民間交流史上留下一筆。以下是亞洲週刊對廖信忠的專訪摘要:</P> <P>最初為什麼想到在天涯上寫那個帖子?</P> <P>在大陸一陣子了,我發現許多大陸的朋友問我有關台灣的問題常常有極大的相似,甚至會發現許多大陸人對台灣有極大的不了解,比如就不只一個人曾經問我:「台灣坐火車可以到嗎?」甚至我在西北的山裏,有個老人問我「台灣現在解放了嗎」。也許住在沿海的人覺得這種問題很可笑,但這的確反映出一部分的人對台灣印象的確有很大的空白。</P> <P>成兩岸網友交流平台</P> <P>這一系列文章還在我腦子裏構想時,我已經知道肯定會火爆,我必須承認包括當初的標題及首發的時間點都是考慮過的;我從零二年就開始混天涯,早期天涯還是比較菁英化的,這幾年比較娛樂化,但這不代表天涯的水準降低了,因為這仍然是一個中國次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畢竟在天涯混了好幾年,很清楚大家想要看的是什麼樣的東西。但是等到上了頭條之後,更多人注意到這系列文章,甚至那個帖子已成為天涯上台灣朋友與大陸朋友交流的平台,我才意識到我惹出不得了的事,也才寫得越來越認真。</P> <P>其實,我並不希望大家看了真的產生「原來台灣是這樣!」的想法,這本書的內容只是我成長背景下所理解的台灣,我把它當作故事書來寫,不是很嚴謹的歷史,真正希望的是,大家看了對原先「理所當然的台灣」產生更多不同的想法,並有興趣發掘這些事。</P> <P>為什麼你覺得這些事情是應該講給大陸聽的?</P> <P>我取捨的有兩個重點,第一,這件事是真正的大事,這些事真正是台灣歷史的轉折點,甚至它的影響所及到了十幾年後才顯見出來,比如幾百年後提到現在,寫演義故事會放在那些重點,那就是我放進書裏事件的主要考慮;另一個考慮是,有些事根本就在大陸的述禁區,比如很多人問,為什麼沒有寫六四時台灣的反應,你想這根本在書上不可能出現的,就連論壇上也不可能出現。</P> <P>我不希望讀者把政治當作這本書的重點,我要講的是,政治怎麼影響台灣百姓在這三十年間的生活,甚至怎麼影響到我的家庭,我個人。一般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形成什麼樣的思想,作出什麼樣的反應行為。讀者可以看到,越接近當代,我提的政治內容越少,其實這就跟台灣的變化一樣,越來越趨於多元化,越來越多值得關心的議題,不再是一個什麼都扯上政治的社會。</P> <P>你在台灣對大陸的認識,和你現在遇到的大陸人對台灣的認識,陌生程度相似嗎?</P> <P>我以前為了考中國大陸研究的相關研究生,讀了許多這幾十年來黨史、大陸概論的書籍,關注大陸新聞也有相當的年頭,還沒來大陸之前我覺得我很了解這個地方,但我真正踏上這塊土地,走過越多地方我發現我對這裏越來越不了解,畢竟大陸太大,每一個地方都不一樣。蘇珊•桑塔格講過一句話「任何一個對世界有興趣的人都會對中國有興趣」,這句話我高度認同。</P> <P>不僅大陸對台灣好奇,台灣也對大陸好奇,畢竟分隔了幾十年,所以彼此對對方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理所當然」的想像,並且認為對方就是那個樣子的。</P> <P>對大陸印象兩極分化</P> <P>台灣許多人對大陸的消息其實也是有選擇性的接受。有些沒到過大陸的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還留在滿街的自行車與藍色海洋當中,要不就是黑心食品一大堆,完全無視這幾年大陸的進步和努力,為了反對而反對;另一些人則對大陸充滿了夢幻王國般的幻想,認為大陸現在進步得不得了,什麼都好,台灣完全比不上,他們對於大陸的印象僅停留在浦東陸家嘴那個天際線的畫面,過於妄自菲薄。</P> <P>不僅僅是沒到過大陸的台灣人,許多在大陸工作或旅遊的台灣人,對大陸的認識也僅僅是他們所到過的城市。畢竟大陸太大了,每個地方都不同,至少對我來說,大陸到現在都還是一個謎,參不透。</P>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