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社评:中国产能过剩堪忧

<DIV id=bodytext class=content> <P style="TEXT-INDENT: 0px" class=dropcap>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还没有变。中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的回应,看似极为成功。但这是一个假象。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资支出,这将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高储蓄、高投资的中国经济,对中国人民来说代价高昂,对世界也具有破坏稳定的影响。早就应该推行彻底的改革。</P> <P>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一份令人不安的新报告中,指出了六个行业的挑战:2009年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然而,庞大的额外产能仍在建设中。</P> <P>产能过剩的规模令人瞠目。2008年底,中国炼钢业产能为6.6亿吨,而需求为4.7亿吨。其差额大致相当于欧盟的总产出。但前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还在建设5800万吨的新产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如此荒唐的支出推动,是一种浪费(而非经济福祉)的表现。</P> <P>外国生产商担心,中国经济的富余产能不断增长,给他们的市场带来冲击。但这还不只是特定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更广泛影响的问题。中国已变得依赖于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用投资“治愈”今年的产能过剩,结果增加了明年的产能过剩。</P> <P>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政府对家庭收入征税,支持企业利润。如今,企业占中国庞大储蓄额的一半以上。由于消费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GDP增速,过剩产能只能通过更多的投资或出口得到利用。今年,经济危机使出口变得不可能。但中国亟需再度扩大出口。结果很可能是一场贸易体系内的危机。</P> <P>中国的贸易伙伴不得不与这一崛起中的巨人保持接触。他们必须解释,他们不能(也不会)吸收中国严重扭曲的发展模式正在产生的过剩产能。但他们还可以指出,这种发展模式也损害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国必须把收入从企业向家庭转移,把支出从投资向消费转移。实现这两大转移,需要推行大规模的结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从现在就开始。事实上,现在可能已经太晚了。</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