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1994年开始,中国经济沿着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道路高速增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迟早会走到尽头。</P> <P>在这一次华尔街危机席卷全球开始之前,市场力量已经开始推动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中国东部制造业城市持续、广泛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标志,显示中国经济沿着出口导向型道路已经走到了“刘易斯拐点”,预示工资水平即将上升、并将推动产业转型。</P> <P>另一股推动力量来自土地市场。随着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可开发土地变得日益稀缺。反映土地稀缺程度的土地价格也水涨船高,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一些低附加值产业的利润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被迫转移到土地价格较低的地区。</P> <P><B></B></P> <P><B></B></P> <P><B> <P>一、金融危机打断并阻碍中国经济转型</P></B> <P></P> <P>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出口部门萎缩、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工资增长率降低,打断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转型。</P> <P>对中国来说,比较理想的未来是按照现有的增长模式复苏、再依靠工资和地租上涨的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型过程不仅受到复苏速度的约束,还面临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9月公布:从去年11月作出集体承诺以来,G20 成员国继续实施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成员国违背无保护主义承诺”。</P> <P>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还将推迟甚至阻止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复苏,通过减少就业岗位让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享受更长时间廉价劳动力的好处。这样,在欧美经济体内部,没有得到保护的产业将面临来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于是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此恶性循环。</P> <P><B></B></P> <P><B></B></P> <P><B> <P>二、首轮经济刺激方案不利经济转型</P></B> <P></P> <P>中国经济下半年经历了迅速而强有力的V型复苏,超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年初的预期。2009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10-11%,2010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还会略高一些。在国际经济衰退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如此快速而强力地复苏,完全是因为市场之外的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P> <P>推动这一轮复苏的力量主要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在过去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这种冲动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约束。经济刺激计划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不仅释放、而且鼓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大干快上“铁公基”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国有银行的扩张冲动。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释放了国有银行压抑已久的扩张冲动,恢复额度管理的可能性又促使国有银行抓住随时有可能关闭的时间“窗口”。</P> <P>两股非市场力量一拍即合,造就了一次又一次信贷“井喷”,不仅完成了财政资金配套,而且超额满足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在流动性充裕的条件下,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用投资高增长支撑起了这一轮经济复苏。</P> <P>然而,这样的经济复苏是不可持续的。正如胡锦涛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所说,“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不仅如此,逆市场化方向而动、用非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果,还使本来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在各行业、各地区普遍发生的“国进民退”。</P> <P>当然,“国进民退”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国进民退”不是按照市场机制公平竞争的结果。由于改革不彻底,国有企业既能优先得到信贷支持,又有强大的政府支持为后盾,不惧怕事后有可能暴露的市场风险,因此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不仅自身经济效率低下,而且,如同“劣币驱逐良币”,用自己的冒险行为把民营企业驱逐出市场。在这条道路上,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内在动力不足其实是内生的。</P> <P><B></B></P> <P><B></B></P> <P><B> <P>三、重启改革才能促进增长模式转变</P></B> <P></P> <P>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阐述了坚持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而实现这一转变的手段就是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P> <P>可见,这一轮危机催生出来的改革有明确的目的: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动力从市场的自发切换到改革的自觉。如此实用主义的动机,也许比理想主义的动机更能取得成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