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09年年终将至,没有哪个行业比房地产收获更多的臭鸡蛋和烂番茄。虽然在这一年,房地产的价格与成交量惊人上涨,为拉动内需、为经济数据复苏作出了莫大贡献。但纵观2009年,普通购房者在高房价中受煎熬,房地产行业在严厉的道德谴责中构筑沙滩上的百年老店,而政策在宏观经济指标与激烈的民意之间左右摇摆。 <BR></P> <P> 2010年左右摇摆的政策将退出舞台,随着实体经济数据逐步好转,房地产政策将进行紧缩性微调,虽然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杠杆行业的地位不会改变,但过度的刺激政策会逐步退出。在具体政策上,政府鼓励刚性消费,防止房地产泡沫向银行蔓延;通过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保障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急速下滑。 <BR></P> <P> 2009年:应急与投机催生房地产大泡沫 </P> <P> 2009年房地产泡沫堆积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P> <P> 从年初的黯淡,到3月转入大阳春,5月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客进入房地产市场,象征着房地产市场步入炎夏。而到年末,12月16日《福布斯》评选7大金融泡沫,中国房地产成为位列第二位的近在眼前的金融泡沫。评语如下:中国的增长看上去“疑似”当年日本和美国市场崩盘前的状况,开发商严重依赖金融高杠杆和所谓“价格永远上涨”的概念。 </P> <P> 有数据可以印证上述结论。有数据可以印证上述结论。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09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11月,20个重点城市中,12个城市成交均价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余8个城市也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北京在2009年商品房均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60%,而深圳等地也纷纷超过这一涨幅。统一按照上涨幅度已经分别达到了50%以上这一低估的房价涨幅计算:三城市房价的涨幅都超过了G D P的5倍。这意味着,目前的高房价是无法兑现的,一旦多数人持房按照市场价兑现,楼市泡沫立马崩溃。 </P> <P> 2009年的房地产泡沫是救市政策与投机性政策的产物,2008年底出台的131号文拉开救市序幕,时隔一年评价,所有针对房地产的优惠政策都如愿以偿收到了三大效果:低息与信贷、抵押拉长融资杠杆、降税和征地培育购房者、缩短房地产周转时间,最终结果就是房地产价格疯涨。甚至各个经济区域尚在纸面的规划,都成为抬高房地价格的理由。 </P> <P> 直到今年年底之前,政策都在鼓励投资者购房,财政部关于契税、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的税费优惠,加快了房地产交易的流转速度,地王与楼王支撑着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收入,这一目标也超额完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高达50%以上。 </P> <P> 政策中的杀手锏是宽松的货币产生资本品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通胀预期加剧对保值投资品的需求,两者而拉长的金融杠杆给房地产泡沫火上加油。 </P> <P> 中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强调“2009年房地产资金杠杆率提高”,依据是今年国内贷款的增幅快速增加,2008年四季度增量是-10%,今年三季度到9月底是90%;定金和预售款去年4月份是-40%,2009年三季度是100%.如果以自有资金率35%为基准线,1~9月份热点城市房地产成本的资金杠杆率已从2 .86倍大幅提高到6.67倍。若考虑在土地环节上存在的资金杠杆(各种形式的股权基金、分期拿地等),这意味着提高自有资金成本杠杆率将翻一番。如果年底房价继续上涨,那么自有资金相对于总价值的杠杆率在热点城市将冲到20倍以上。 </P> <P> 房地产的金融杠杆有可能更高。从去年开始,刺激房地产政策出台,全国各个城市对于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及首付比例大幅放松,出让土地会分别签订合同,约定首付比例和分期缴纳时间,大部分是在20%~30%之间,2009年5月国务院将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自有资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同样拉长了资金杠杆。 </P> <P> 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挽救了中国的G D P、挽救了中国投资型资产,甚至中国对2009年世界经济做的贡献,大部分都要归于基建投资与房地产。在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之时,为了拯救短期中国经济,付出的代价是,银行与房地产、地方财政与房地产血脉相连,生死相依,这对于奋力向现代工业化迈进的国家,听起来像个讽刺。 <BR></P> <P> 房地产在2009年匪夷所思的上涨,是投机性政策的产物,是托了宽松货币政策的福。如果说投资性购房是投机者,那么,多变的政策更是投机的产物。政府缺乏长远的规划,或者有了规划却缺乏实行的勇气,是房地产市场疯狂的渊薮。 </P> <P> 房地产泡沫并非无害,高房价完全靠获利预期支撑,表面上看只要房地产有买家,只要买家有一定现金、能够运用银行低息贷款,泡沫就能持续。但迪拜危机显示,即便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明星,却依然无法躲过刺破泡沫的针尖。我们不知道针尖来自何处,也许是连续十次加息,也许是邻国发生偿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也许是美元突然疲软,用时髦的话说,当资金链崩紧到一定程度,当杠杆拉长到一定程度,任何一只飞过天际的黑天鹅都可能引爆泡沫。 </P> <P>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中国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房地产非与地方财政脱钩不可。 </P> <P> 2010年:投鼠忌器,多次微调,市场不温不火 </P> <P> 经济数据好转之时将是房地产优惠政策退出之日。2009年12月“国四条”等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给即将到来的2010年房地产市场拉开了序幕。 </P> <P> 2010年调控的核心是鼓励自住性刚性需求购房,特色是频繁微调,却不指向物业税、加息等核心政策,手段是收紧地根、银根“两根”。 </P> <P> 稳定房地产市场是良好的愿望,这一愿望却被地方财政与银行的现状所拖累,房地产价格下降,政策能否实现取决于如下三点:一是实体经济是否真正回暖,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地方财政对于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是否降低;二是房地产与银行盈利能力、风险关联程度到底如何;三是房地产市场对于消费的挤出效应如何?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政府是否会下决心控制房价。 </P> <P> 提供普通商品房、增加刚性需求体现在所有方面: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营业税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旨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提出要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包括: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些措施被称为“国四条”。 <BR></P> <P> 上述举措会有一定效果,却不会太大。 </P> <P> 就在12月17日财政部等5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后,从南到北,一连串的新地王诞生。地方政府用足了政策期限,看上去更像一个经济理性人而不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投资者预期仍未改变,各地疯狂抢购,在12月的上海房展会上,已经超额完成指标的销售经理们袖起双手,根本不屑于向顾客报出新盘价格。这一切都是因为开发商与投资者的预期,他们打赌政府讳疾忌医,不敢对房地产市场下重药。 </P> <P><BR> 市场压力泰山压顶,今年以国企为主的企业如万科、保利、中海、绿城、世茂五家企业,土地储备均超过2000万平方米,其中万科、保利现有土地储备中超过60%是2007年后获得,中海、绿城、世茂现有土地储备中也有约一半是2007年之后增加,这些地块的楼面价明显高于2006年前拿的地块。如万科2004-2006年间平均拿地成本不到1500元/平方米,但2007年后拿地成本达2852元/平方米,增长近一倍。这些高价所获得的地王将在明后年陆续进入开发期,今年一线城市所拿土地楼面价在每平米万元以上,售价不可能低。 <BR></P> <P> 由于失真的C P I数据在2009年年底才转正,因此政府不会急于加息。在2010年年中才有加息的可能。此举在短期内有可能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通胀预期,房价、地价上升更为迅猛。金融危机之前正是如此,明年一到两次的加息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助燃剂。如火烹油的是,粗略统计,四季度部分商业银行为明年储备的项目中超过三成集中在地产项目,房地产贷款还是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P> <P> 2010年的泡沫可能出现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先知先觉的开发商已经移师三线城市,通过信贷、通过集约化用地炒高地价与楼价。2009年下半年,中西部的省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乐观,如武汉、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房地产市场格外火爆。10月、11月期间,房企大鳄的圈地布局已蔓延至二、三线城市。中原地产的监测数据显示,保利地产在9月斥资百亿在全国拿地之后,10月购地金额高达130亿元。中海地产在10月底短短三天时间内,斥资128亿元,相继在佛山、重庆、长春及沈阳等地获取多幅“地王”。 </P> <P> 下一轮炒作的核心概念就是小城市建设与低碳经济。建设未行,房地产先动。所谓减少泡沫,很多时候是让低泡沫地区泡沫增厚,减少高泡沫地区的醒目程度。除了明年房地产开发量、保障型住房会增加外,其他的房地产政策与市场表现,都会在狭窄的区间内徘徊,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并未走出低谷,有关方面还需要运用房地产所得支付各种转型成本上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