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十大中文小說

<P><EM>二零零九年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緊扣眾多歷史週年記憶,涵蓋南京大屠殺、國共內戰、新中國誕生、國民黨遷台、反右、文革、大馬華人、中國崛起等,拒絕遺忘成為母題。張愛玲、虹影、陳冠中、葛亮、蘇童、閻連科、蔡素芬、也斯、陳玉慧、韓麗珠的十本小說,寫出更多想像與思考空間,也分擔中華民族軟實力發展的命運。 <BR></EM>——————————————————————————–<BR>二十一世紀首個十年結束了,二零零九年中文小說的內容也緊扣當下眾多歷史週年的記憶,涵蓋南京大屠殺、國共內戰、新中國誕生、國民黨遷台、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改 革開放及經濟騰飛,等等。文學與歷史及今日融合,成為靈感的源泉。</P> <P>零九年中文小說的特點是,作品藉真切的情境、鮮明的性格再現當下的時代風雲,突顯歷史的歲月滄桑。陳冠中與葛亮就此作出突出貢獻。不過,無論文學時空的風景多麼悅目 清新,真正打動讀者的,仍是書中的人物,他們戴著形形色色的面罩,但卻說著真話,猶如我們鄰居那樣,拉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P> <P>小說技巧呈現多元化,從紀實到變形,從寓言到假託,從意識流到魔幻現實主義……女性小說家也展示豐沛、堅實的實力,在亞洲週刊入選的十位作家中,女性佔據半壁江山。 從張愛玲到虹影,都以絢麗文采通透人性,更揭示時代的趨勢、聚焦社會的熱點,讀者為之驚艷。</P> <P>亞洲週刊評選全球華人二零零九年「十大小說」揭曉:(一)、《小團圓》(張愛玲、皇冠叢書);(二)、《好兒女花》(虹影、九歌出版社);(三)、《盛世》(陳冠中 、牛津出版社);(四)、《朱雀》(葛亮、麥田出版社);(五)、《河岸》(蘇童、人民文學出版社);(六)、《我與父輩》(閻連科、雲南出版集團);(七)、《燭 光盛宴》(蔡素芬、九歌出版社);(八)、《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也斯、牛津出版社);(九)、《China》(陳玉慧、印刻出版社);(十)《灰花》(韓麗珠、聯合文叢 )。</P> <P>●零九年中文世界最轟動的小說,無疑是「文學祖師奶奶」張愛玲的《小團圓》。讀者多年來望眼欲穿而不得的「張愛玲自傳」,終浮出水面。書中每個人物都可在現實中對號 入座,找到原型。但是,張愛玲早於一九九五年離世,而作者九二年曾在一封信中明言《小團圓》「要銷毀」;該作品出版是否有違作者生前意願?可是,另有更多資料顯示, 張愛玲根本捨不得銷毀《小團圓》,她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而最深知、最好的材料又怎能超越自傳性文字?張愛玲還明確表示「《小團圓》一定盡早寫完, 不會再對讀者食言」。張愛玲對該作品傾注心血與感情,可見一斑。</P> <P>從另一方面看,《小團圓》前四章幾近「紊亂」的述,也道出張愛玲焦慮衝動、猶豫困惑的內心掙扎:是否讓隱藏幾十年的私密見天日?主人公九莉對邵之雍(胡蘭成)既痛 苦又恐懼,而內心仍呼喚「要他回來,馬上回來」。為挽留他在身邊,她甚至寧可戰爭不要停歇。《小團圓》的自傳色彩更清晰了。</P> <P>爐火純青之作《小團圓》,分明打上文學張愛玲的專屬印記,文字更驚艷,情感更鋪張,蒼涼感更厚重。「跟不喜歡的人親密是最噁心的」。地下工作者荀樺經九莉與邵之雍營 救出獄後,心存「漢奸妻﹐人人可戲」之念,在電車人群中用受過老虎凳酷刑的雙膝調戲她,根本不念及救命之恩:若無受侮者的打救,他仍須接受老虎凳「洗禮」,瘐死囹圄 也未可知。「漢奸妻,人人可戲」的流氓舉止與賣國行徑同樣令人不齒,逃不脫道義的撻伐。</P> <P>●《好兒女花》是虹影反思愛情重挫的自傳體小說。又名指甲花的好兒女花,活得頑強,花開得燦爛,但極易凋謝。虹影與小姐姐為愛而慘受煎熬,幾次自殺未遂,也宛如一雙 好兒女花。小說接近結束,虹影石破天驚披露,她原來與小姐姐「二女事一夫」。</P> <P>與虹影巨痛及恥辱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母親愛情的高風亮節。在缺吃少穿、腥風血雨的文革年代,母親愛著包括丈夫在內的多個男性,她與他們愛得無比深摯,也有死去活來的 心靈巨痛,卻從不接受愛慾與嫉妒的擺布,以格調、品質而論,堪稱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楷模。但「母親已經不在了,我覺得我的根沒有了。」</P> <P>書中也涉及文革的殘酷回憶。重慶地區的群眾組織互開殺戒,掩埋「烈士」時,戰俘們一排四人跪在墳坑前接受槍決,其中有一個十七歲女孩,「一身藍色學生裝,栓根牛皮帶 ,銅扣?亮……齊耳短髮下一張秀麗臉,大睜著恐怖的雙眼。她的屍體被推進坑裏,陪葬」。文革兩派都在標榜「為毛澤東主義而戰」,卻幹出國共內戰都不曾有過的殺降與陪葬 ,夫復何言!</P> <P>●二零一三年,中國將是怎樣景象?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寓言小說《盛世》稱,屆時經濟危機將重臨西方世界,中國更富有、更強盛、更自信、更驕傲,進入盛世;人民充滿幸福 感,高唱「嗨賴賴」紅歌。但全國人民卻有一個月的「失憶」,曾發生過大動亂、搶購糧食、軍隊進城、公安嚴打、注射禽流感疫苗等恐怖事件,但相關記憶都被當局用藥物 MDMA抹去。向有「為民請命」傳統的知識人活得心安理得,由別無選擇走向主動迎逢,「只要體制吸納我,腐敗也好專制也好,我不是不能接受。」</P> <P>小說主人公老陳、方草地、小希等人收集證據,發掘被人為抹煞的「失憶月」。為此,他們綁架了政治局高官何東生,弄明白「失憶」的來龍去脈。何東生卻表示,人本來就是 善忘的動物,中國人更渴望忘掉一些歷史,中共運氣好,「中國人活該給共產黨統治」,「這可能是神蹟,可能是中國人的共業」。目前,《盛世》港台版與網絡版已流入中國 大陸,網民以小說為導向,追問中國崛起的立國精神及國家權力合法性,拒絕「嗨賴賴」的幸福感。</P> <P>●葛亮的《朱雀》是那種屬於「鴻篇巨製」的大作品。故事主線由異鄉人、來自蘇格蘭的華裔青年許廷邁切入,從他在夫子廟邂逅南京姑娘程囡相識相戀開始。不過,圍繞程囡 家族淵源的故事副線更引人入勝,而女教師憶楚的故事格外驚心動魄。憶楚在一個雨夜遭工人老魏強暴,其後嫌犯很有擔當地前去警局自首,不料憶楚決定和他結婚,以慈悲之 舉免除牢獄之災。可是妻子那個雨夜的驚恐神情及痛苦蜷起的膝蓋,令丈夫一年多在床上雄風盡失。</P> <P>讀者沒想到,憶楚的那床婚被竟是「故事高潮」。養母與憶楚相依為命,從女孩十二歲起就開始刺繡龍鳳被面,誰知結婚前一天才發現上面已有蛀孔,而且「偏偏在鳳頭上,儘 管連夜修補,可是金絲線顏色卻對不上色了」。寥寥幾筆感天動地,文學功力與用心直逼張愛玲。</P> <P>●龍生龍,鳳生鳳;封建主義血統論大行其道。蘇童長篇《河岸》翻回了文革史上最醜陋、最愚昧也最血腥的一頁。主人公庫文軒、慧仙、傻子扁金和庫東亮都在為「我是誰」 而苦惱,而這個「誰」不過是出身的空虛符號,在勵志人生路上其實有百害,而一無用處。</P> <P>庫文軒是中共烈士後代,在鎮上當過書記,風光無限。後在一次政治運動中,烈士子弟變成「冒牌貨」,跌入社會底層,妻子也離異而去。庫文軒當上船工,仍走不出掌權時「 風流罪」的陰影,終於揮刀自宮,落下難以啟齒的殘疾。</P> <P>但這一刀仍斬不斷厄運的吸盤,兒子庫東亮重新把父親的風流事牽扯出來,二代人反目成仇。不過,當烈士紀念碑被遷走時,父子二人捐棄前嫌,齊心力保。庫文軒把母親的紀 念碑綁在身上投水自盡,「一個巨人投入河流,我拉不住他……金雀河河面上響起爆炸似的一聲巨響,水花四濺,岸上一片驚呼」。這是一曲悲歌,也是一齣鬧劇,唯革命先烈 在冥冥中望風而泣。他們以「不平等毋寧死」的信念而英勇犧牲,換來卻是更不平等、更變態的醜陋現實。</P> <P>●閻連科的長篇《我與父輩》,被稱為「錐心泣血的文字」,書中尖銳提問,「我們這個時代漸漸地開始遺忘過去,不知覺中背叛自己的記憶」;但「能逃避和躲開什麼呢」? 書中寫父親三兄弟的故事,又寫自己的故事,也寫中國農民逃離故土的頑強努力,更寫父輩對子輩不近情理的苛求,而暴躁背後卻是刻骨的自卑,令人鼻酸不已的城鄉差距,以 及夾縫中求生存的窘迫,然而骨氣並沒有被消蝕。儘管「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北島詩)」,但社會上最不受讚頌的農民父輩卻是最具資格的英雄,他們和 世上所有民族的英雄一樣,擁有比領袖、精英和名人更值得敬佩的品格。也正是這樣的父輩養育了作家閻連科日後的寫作血性及文字機鋒。</P> <P>●台灣作家蔡素芬窮盡九年時間,寫出「以愛情包裝國族歷史」的長篇《燭光盛宴》,濃縮了一九四九前後台灣與大陸的漫長歲月。三位女主人公是外省小姐白泊珍、本省女子 菊子、以及故事述者「我」。富家小姐白泊珍原籍四川,為替家族「續香火」,曾接受入贅夫婿,後離家出走成為戰地護士,最終來到台灣。菊子在幫傭的眷村中,遭數名外 省軍人輪暴,生下弱智小孩。最後,眷村面臨拆遷,啟動了不同族群對話、理解的新時代。</P> <P>戰火吞噬生命,而生命在苦難中盡顯頑強。為抗日服務的戰地護士情同姐妹,以醫院為家。當離散姐妹們重逢時,不約而同都有男士相伴,不禁相視而笑,「女兒有個家總是好 的」;「幸福可以抵銷辛苦」;「離了家的人,會建立起自己的家,與千千萬萬個家庭一同搬演一個家庭的節奏」。這是多麼頑強、多麼可敬、多麼溫馨的生命意識。有女性, 就有媽媽;有媽媽,才有人類。</P> <P>●普魯斯特說,記憶從氣味開始。那麼,思考之旅是否從食物啟程?《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是香港作家也斯的短篇集,十二個短篇講述九七回歸後香港文化與精神特質的變化。 點題短篇《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中,主人公試吃「叫不出名字的水果」,似是「荷蘭豆跟龍眼雜交以後的私生子」,味道也還「有趣」。主人公因父母偷渡來港,申請身份證時 胡亂填寫出生日期,在各種文化系統的夾縫中,對「自我」不甚了了,過節慶也馬虎應對,個性散漫善變,象徵了香港的多元、猶豫、矛盾、又安於共融的性格。</P> <P>在《西廂魅影》中,香港教師抵觸英國教授的管治,特別感謝他人支援,就像「偏嗜某種偏門食物的老饕……對稍微顯示相似傾向的同道人,也容易引為知己」。看到清潔工阿 嬸把辦公桌上的煙蒂、紙團倒進黑膠袋,教師想到自己母親也是清潔工,從事同樣的工作,而「自己是垃圾製造者,心中不由升起內疚之情」。這種溫和內省的情懷分明刻有香 港性格的烙印。作者認為,國際大都會香港九七回歸後,一些人看不起新移民,以往對外鄉人的友善態度反而淡薄了,「今日許多看來冒大不韙的東西,都只是家常便飯而已」 。作品期待寬容、開放、善解人意香港性格的回歸。</P> <P>●日本素有「一針見魂」之說,意指針腳是極品衣物的真正標記。衣物如此,瓷器更是如此。用火和土煉就的上好瓷器,其品質不僅要有技術保證,更須融入燒瓷人的血淚與情 感,由此鑄出瓷魂。台灣作家陳玉慧奔走於台灣、北京、慕尼黑,像燒瓷人將靈魂與血汗如投入瓷那樣,含辛茹苦寫出長篇《China》。</P> <P>故事追溯到十八世紀的西方,一位礦物學者死裏逃生,來到中國找尋燒瓷秘密。憑著超人秉賦,學者習得中文,學會了中國人拱手、作揖、鞠躬和叩頭,進入中國皇宮,成為寵 臣。學者探究燒瓷秘笈,也開始追尋愛情,立誓為之獻身。</P> <P>到中國學燒瓷,而英語裏瓷與中國China共名;瓷器具備與愛情完全相同的品質,即極易破碎,哪怕是微血管般細小的裂紋也無法修復。這一切都是神奇的巧合。陳玉慧在書中書 寫「最情色最大膽又最傳統的中國,最溫柔最浪漫又最冒險的西方」;講述「顛倒眾生的愛情傳奇,懾人心魄的瓷器盜竊史」。儘管作者在書中主持異國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 美學及價值觀的對話,卻也有揮之不去的疑惑:「西方有必要在中國傳教嗎?難道這不是強權作風?中國人從來不到西方傳教,也永遠不會這樣做」。</P> <P>●零九年長篇小說《灰花》是香港作家韓麗珠的首部長篇小說,講的是橫跨三個不同世代的故事,詭麗多姿,卻沉痛凝重。主人公外祖母米安「帶著自己的根部在不同地域之間 流徙,卻始終找不到一片適合土壤」;城市天空混濁,工業廢氣使人目力不濟,灰霧包裹每個人,人們都想逃離,但受制於古怪體制、沉沉睡意而寸步難行。</P> <P>書中有關生命與遷徙故事的意念,據說來自作者母親,她是馬來西亞華僑,她經常跟韓麗珠訴說家族被迫離開馬來西亞的歷史。在寫作時,作家嘗試透過母親去了解上一輩,但 筆下呈現的卻不是母親的經歷,而是自己對當下的看法,「自我的存在彷彿在疏離的灰鬱世界中荒蕪,又像從荒泥裏冒出花朵那麼奪目」,突顯了韓麗珠文字辛辣、批判尖銳及 視角獨特的特色。</P> <P>回望二零零九年中文小說,全球華人社會真性情、勤寫作的作家人才輩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文學接班人葛亮和韓麗珠生於一九七八年,目前才三十出頭,卻 展示非凡的創作力。尤其是葛亮,寫出雄渾大氣、關於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使人聯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紅高粱家族》,文學成就遠超抗日親歷者 作家,名動海內外。我們腦海還呈現這樣動人的場面:中文作家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張書桌上奮筆疾書、雨點般擊打鍵盤,而書桌另一端上方交織著無數讀者熱愛文學的執著目光 。作家拒絕遺忘,爭取更多想像與思考的空間,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力爭寫出令人民滿意、無愧歷史的作品,他們與讀者分享書桌、思考和情感,也分擔中華民族軟實力發展 的命運。</P> <P>*******************************************************************************</P> <P>1. 張愛玲 《小團圓》:小說體的張愛玲自傳,情感更鋪張,蒼涼感更厚重</P> <P>張愛玲,1920年生於上海。1939年就讀香港大學。1942年回上海,開始寫作生涯;1944年與胡蘭成結婚,1947年分手。1952年從上海至香港,任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 ,1955年 ,赴美定居,1956年與左翼劇作家賴雅結婚。1995年9月去世。作品有《傾城之戀》、《半生緣》、《秧歌》、《赤地之戀》等。 </P> <P>2. 虹影 《好兒女花》:反思愛情重挫的自傳體小說</P> <P>虹影,生於1963年,重慶江邊貧民區長大。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曾旅居英國。1991年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的趙毅衡結婚。兩人已於近年離婚。作品有《 饑餓的女兒》、《K》、《阿難》、《孔雀的叫喊》、《綠袖子》、《上海王》、《女子有行》、《鶴止步》、《好兒女花》等。</P> <P>3. 陳冠中 《盛世》:尋回集體失憶的一個月,還原今日中國盛世真相</P> <P>陳冠中,生於上海長於香港的文化人。先後就讀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及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1976年 創辦香港《號外》雜誌並任總編輯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監製及策劃多部 香港及美國電影的製作。目前在北京居住。作品有《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三部曲》及《半唐番城市筆記》等。</P> <P>4. 葛亮 《朱雀》:關於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詩</P> <P>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著有長篇小說《朱雀》、小說集《謎鴉》、《七聲》、《相忘江湖的魚》,入選台灣2006 「誠品選書」。獲2008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等獎項。小說列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P> <P>5. 蘇童 《河岸》:翻回文革史上最醜陋、最愚昧也最血腥的一頁</P> <P>蘇童,生於1963年, 蘇州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擔任《鐘山》編輯,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現居南京。主要作品有《妻 妾成群》、《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罌粟之家》、《米》、《1943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2009年《河岸》贏得曼氏亞洲文學獎。</P> <P>6. 閻連科 《我與父輩》:向社會上最不受讚頌的農民父輩致敬</P> <P>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情感獄》、《最後一個女 知青》、《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丁莊夢》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和鼎鈞雙年文學獎。</P> <P>7. 蔡素芬 《燭光盛宴》:「以愛情包裝國族歷史」,講述眷村的族群對話</P> <P>蔡素芬,台灣淡江中文系畢業,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雙語言文化研究所進修。歷任《自由時報》撰述委員、自由副 刊主編、影藝中心副主任,兼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等 職。作品有長篇小說《鹽田兒女》、《橄欖樹》、《姐妹書》、短篇小說集《台北車站》,編有《九十四年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小說30家》。</P> <P>8. 也斯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講述九七後香港文化與精神特質的變化</P> <P>也斯,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1949年到香港,20歲開始專欄寫作,70年代參與編輯《中國學生週報》。1978年赴美留學,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作品有散文集《神話午餐》、《山水人物》、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等。</P> <P>9. 陳玉慧 《China》:「顛倒眾生的愛情傳奇,懾人心魄的瓷器盜竊史」</P> <P>陳玉慧,生於台灣。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系碩士及文學系碩士,語言系博士班進修,現居德國。目前擔任媒體駐歐特派員,也為德國報紙撰稿。 作品有《徵婚啟事》、《慕尼黑白》、《我的抒情歐洲》、《遇見大師流淚》等。小說《海神家族》獲2006年紅樓夢獎決審團獎。</P> <P>10. 韓麗珠 《灰花》:城市灰霧包裹每個人,人們都想逃離,但寸步難行。</P> <P>韓麗珠,生於1978年,香港作家。作品有長篇小說集《灰花》、中篇小說集《風箏家族》、 中短篇小說集《寧靜的獸》、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 及《Hard Copies》(合集) 。參與2009深圳香港雙城雙年展特別項目「漫游:建築體驗與文學想像」,作為參展作家撰寫了小說《回家》虛構人與建築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