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基层权力运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妨归纳为“新式动员+权力集中”模式。</P> <P>可以说,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后的几年是地方政府的“迷茫期”。一方面中央集中财税的政策让地方政府一时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所以我们看到世纪末中国的任意摊派和加重费税,尤其是对底层居民(其中以农民为多数),造成了激烈的冲突。</P> <P>另一方面,几经下放的地方国有企业纷纷改制或破产,加重着地方财政和就业压力。在此种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力让国企破产或改制,不单是因为有中央政策,更是因为分税制后“税基”已经不按所有制划分了,而是按属地原则划分——不论是否为国有企业了——也就是说地方的“合作”姿态暗藏着对新财源的期盼。</P> <P>问题是作为塑造政府行为最核心的财税体制的改革仅仅完成了一半,即仅仅是中央和省(直辖市)分了税,但省之下的改革一直没能完成,均等化的财政支出也一直没有到位,传统的经济承包制、政治承包制,甚至个人承包制仍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发挥着核心作用。</P> <P>如果说2008年底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一次有意识地集中投资,那么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也有一次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高潮,其中主角是地方政府,方式是招商引资,体制支撑即是“新式动员+权力集中”。</P> <P>要理解这样的政府行为方式,先要弄清地方经济是如何现实运行的。</P> <P>其实,现在很多人笼统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很不准确。</P> <P>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土地不但不能直接带来利益,甚至政府还要赔本。因为为了吸引工业项目,必须有工业用地相配套,其中不少土地是以低价出让给企业的,政府期望的仅仅是企业的投资流水(及流转额带来的流转税,这在中国税制里占了大头),还有可能的工业区周边的商业开发利益,还有就是就业。地方政府这时来自土地出让金的收益很少,甚至政府把低价土地当作了投资——这是我们所说这次地方政府投资高潮的主要特征。</P> <P>于是,一种很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形态形成了,即地方政府出土地、工业企业(或地产开发商)出项目和部分投资、银行出流动贷款。</P> <P>在很多省市上报发改委的四万亿资金申请计划中,我们可以发现“自筹资金”一项——很多新兴的地方融资平台也是在“融”这个方面的“资”。这个“筐”里包括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自筹资金两项,后者占很大比重,而其来源复杂,财政性资金(特别是预算外资金)、银行贷款担保资金、社会资金都是渠道。</P> <P>政府自筹资金是政府可支配度很大的资金,它是观察政府行为的一个好视角。这个资金很早就有了,80年代以各级政府所有的国有企业利润为主要来源,90年代以各种收费等预算外资金为主,90年代末后,银行信贷担保资金、土地出让金等更多地加入其中。</P> <P>如今,四万亿刺激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也迅猛增长。2009年上半年,仅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各级政府为推动投资增长而自筹的资金就有1628亿元,同期该省一般预算收入才是1133亿元(《浙江经济》2009年第15期)。而作为社会资本充裕的该省,民间投资增长率到2009年6月还未恢复到2008 年12月的水平。</P> <P>大项目有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支撑,中等项目有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和银行信贷支撑,小项目则除了基层政府财政和自筹资金支持外,还吸引着各类社会资本。有趣的是,90年代末以来,社会资本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域的体现比大中城市要显著得多,其主要是以地产开发和建筑业为渠道的,因为基层政府资金捉襟见肘,大量社会资本,甚至以高利贷形式出现(如地产商在融资凭证上将集资标为“股东入股分红”),2008年湖南湘西集资事件就是体现。</P> <P>与这样的现实经济运行相结合,地方政府越来越倾向并形成着上述“新式动员+权力集中”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特点:</P> <P>第一个是“举全市(县)之力”体制,即全员招商引资,并且很多地方一些本属公共服务的部门也被下达了招商引资任务,与业绩考核挂钩——90年代初的第一次招商引资潮也曾层层下达任务,但力度远不及此次,也没有制度化,更没有把任务加到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身上;</P> <P>第二个特点是,政府官员围绕项目“组班子”,甚至除了低价土地外,还动用财政资金“返还”或“奖励”吸引投资,有的也开始用财政资金给招商成功的政府“项目班子”发奖金。</P> <P>这两个特点是十年前不曾有过的,也深刻地改变着地方权力结构。</P> <P>前一个特点不仅加大着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更相对减少着对本区域公共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很有意思的是,一些沿海地区在GDP高涨的同时,投入教育等事业的资金比重反而相对下降。</P> <P>后一个特点则大大强化着本已集中的地方权力体系,甚至制度化这样的趋势,使权力更集中于个别主要领导,他们受制约和监督的程度因此可能更小了。</P> <P>通过对地方政经运行和权力体系新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前政、经二者是如何互相塑造的,这是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从追逐费税(行政资本)到土地地产(产业资本),再到目前追逐过剩的信贷(金融资本),从地方政府行为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真实的中国图景。</P> <P>现在,一些表面上的官民矛盾(包括成都拆迁自焚事件,还有瓮安事件等)、劳资矛盾、公共产品供求矛盾,本质上却是上述政经运行模式中,地方政府财政和金融体制矛盾与危机的反射。与1993年中央面临的危机不同,现在,地方的危机如何处理呢,能否演化出一次新的改革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