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给中美关系“添乱”

<P style="TEXT-INDENT: 0px" class=dropcap>谷歌(Google)与中国的冲突远不仅仅事关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的命运。该公司决定,除非中国政府修改网络审查政策,否则将撤出中国。这个决定预示着充满波折的中美关系将愈加动荡不安。</P> <P>谷歌事件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所依据的假设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美国接受了——甚至欢迎——中国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是因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笃信,经济开放将促成中国的政治自由化。</P> <P>如果这种假设发生变化,美国对华政策也会随之调整。欢迎一个亚洲经济大国在走向自由民主的同时崛起是一回事儿。支持一个唯一可能成为美国地缘政治对手的一党制列宁主义国家崛起完全是另一回事儿。将这种政治幻想的破灭与美国两位数的失业率结合起来——后者被普遍归咎于中国操纵汇率的行为——你就得到了制造强烈反华情绪的配方。</P> <P>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和小布什(George W. Bush)都坚信,自由贸易和信息时代(尤其是后者)将使中国的政治改革趋势不可抗拒。1998年访华时,克林顿宣称:“在这个全球信息时代,经济成就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个人自由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一年后,小布什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经济自由会让自由成为习惯。而自由习惯将创造对民主的期待……与中国展开自由贸易,时间便会站在我们这边。”</P> <P>这两位总统忠实反映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的普遍意见。《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著有多本关于全球化的畅销书籍,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宣称:“中国将拥有新闻自由。全球化将推动这一进程。”而克林顿最赏识的思想者之一罗伯特•怀特(Robert Wright)认为,如果中国选择禁止民众自由浏览互联网,“代价将是经济的惨败”。</P> <P>然而迄今为止,事实一直与理论相悖。中国继续审查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但并没有因此遭遇“经济惨败”。正相反,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不过,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经济增长触发了小布什和克林顿所预言的政治改革。相反,中国政府似乎变得更加专制。中国知名异见人士刘晓波因为参与了宣传民主改革的《零八宪章》活动,最近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P> <P>谷歌决定与中国政府对抗,是一个初步迹象,表明美国人逐渐受够了与中国的威权主义打交道。但最大的压力可能来源于政客,而不是商人。谷歌是一个高度政治化行业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司。如果谷歌确实打算退出中国,不太可能会有大批其它跨国公司蜂拥效仿。对于大多数大公司而言,中国的市场非常之大、非常有吸引力,它们不能置之不理。不管谷歌怎么做,美国商业界可能依然会是最极力主张继续与华进行商业来往的游说团体。</P> <P>终止来往的压力将来自劳工维权人士、国家安全鹰派人物以及政客——特别是国会成员。迄今为止,奥巴马政府的政策牢牢地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一代人以来,这些假设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方针。最近奥巴马总统有关亚洲的演讲是对中美交往现状的经典表述——演讲包含了美国欢迎中国崛起的套话。但是,在上海的演讲遭遇中国电视台的审查,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会议上又被中国一位较低级别官员抨击,这之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对北京的热情或许就不会那么高了。未来几个月可能会出现白宫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强硬的初步迹象,美国将正式给中国戴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P> <P style="TEXT-INDENT: 0px" class=dropcap>即使奥巴马政府不采取行动,国会中要求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的呼声也可能会越来越高。谷歌之决定强调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威胁,这迎合了美国对中国日益加深的安全担忧。中国导弹系统的发展威胁到了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统治地位,这也引发了华盛顿的忧虑。美国即将对台湾销售武器的行为已经引发了争执。</P> <P>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在美国似乎正逐渐受到学术上的认可,这也可能引起中国的不安。</P> <P>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它会使世界重新陷入衰退,并给国际政治注入危险的全新紧张态势。如果爆发贸易战,中美双方都会有责任。美国对自由贸易与民主之关系几近固执地抱着幼稚看法。而中国在汇率和人权领域的举动具有挑衅的意味。如果中国希望避免与美国发生破坏性冲突,明智之举是修改相关政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