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还提到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P>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么说的:“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显而易见,温家宝是把政治体制改革列为各项改革的首位,因此被舆论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政府释放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号。 <P>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来了。而把政治体制改革列为改革大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古已有之”,邓小平早在198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就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 <P> 由此可见,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和邓小平当年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其重要意义是在于,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如此明确的形式,把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大业的决定性因素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换言之,政治体制改革将不会停留在理论层次,而是必须通过政府工作去付诸实践的。 <P> 按照邓小平最初的设计,中国的改革是要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两条腿走路的。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政治体制改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鲜被提及,而片面进行经济改革的结果,就是在经济繁荣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空前激烈的社会矛盾。如本报在两会前夕发表的社论所言,中共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2007年的十七大做了一些旨在纠偏的部署,温家宝在本届人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亦可视为把十七大决议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部分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层面。 <P> 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中国政府剑及履及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绝非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政治改革。“四项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也是不会改变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政协开幕当天,强调坚决抵御西方多党制和两院制的影响,足以说明中共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P>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一个优良的政治体制必须服从于民意,而公权力也必须受到监督和制衡。在民主国家中,这是通过选举和政党政治来实现的。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处就在于,如何能在确保中共执政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强化对中共自身权力运行的监督约束。 <P> 温家宝在报告中提到,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说明中共高层其实很清楚,如果中共领导下的政府因为没有受到监督而异化,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后果堪虞。问题是,该如何创造条件?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 <P> 近年来,网络民主和媒体监督确实在批评、监督政府的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在制度上制衡执政党和政府。要做到这一点,还应该回到制度上来。 <P> 如果中共和中国政府能创造条件,让政协人大两会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比如说,是不是可以让政协重新发挥建国初期的部分功能?让民主党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议政党?是不是可以让人大在最大范围内代表民意,使人民能真正的通过人大行使人民的意志? <P> 几十年来,全国政协里已经听不到像梁漱溟那样当众与毛泽东激烈辩论的声音。在地方上,由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情况,差不多已成常态。 <P> 且不论制度创新,如果两会无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议政与民意监督机构,而是贯彻执政党意志的工具,那么政治体制改革将无从谈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