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製造意識形態「毒奶粉」 </div><div><br></div><div> 各地影院按中宣部門與廣電總局的聯合通知,統一撤下進口電影《阿凡達》以給本土電影《孔子》讓路,注定要成為二○一○年的年度重大新聞。但是,黨權保障加行政命令並未能使《孔子》得到好評,有評論人士在國內媒體公開叫板,稱:「撤下《阿凡達》,我也不看《孔子》」。更有尖銳的論調說:「電影《孔子》就是意識形態毒奶粉,拒絕它,才能保衛自己的精神健康。」</div><div><br></div><div> 對於人們俗稱的「孔子大戰阿凡達」現象,中共意識形態掌門人、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非常憂心地說:「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又一次借機發起文化攻擊。」但是,礙於他不久前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講過「善待媒體,善待記者」之言,而無法立即發起整肅。可以預見的是,涉及到環保方面的西方影片將會受到更嚴格的審查。</div><div><br></div><div> 票房收入反映民主觀念</div><div><br></div><div> 中國的影視市場是個文化怪胎。一方面,它仍按市場規則面對觀眾,觀眾也「用腳投票」;另一方面,觀眾的選擇權又常被置於主管當局的控制之下,市場需求由此而失真。「孔子大戰阿凡達」經典地說明以上兩點的矛盾,也進一步表明中共意識形態遭遇了拉美化──強權控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反抗,社會的評價標準與政治權力的約束願望沒有任何交集──官方說詞在被嘲弄的同時,民間輿論總能找到批判的藉口。</div><div><br></div><div> 有分析人士說:自從「超女現象」出現後,草民們「用腳投票」就發生在文化市場上;文化市場上的「用腳投票」是被忽視的政治民主大眾化表現,《阿凡達》之所以很吸引人,是因為人們把它視為諷刺強遷的隱喻。此種分析是小圈子的說法,也很理論化,最能表明「用腳投票」效果的應是票房收入。《孔子》票房收入約四千萬元人民幣,而《阿凡達》卻在大陸收入了七個億,相差十多倍。此外,《孔子》一劇投入的製作費用為一億五千萬元人民幣,收入不到投入的三成,鉅額虧空已成不可逆轉之事。《阿凡達》的全球票房收入達到了二十億美元,中國部分的收入不過總收入的百分之五而已。</div><div><br></div><div> 中國盜版市場上更是出現了諷刺性的效果:《孔子》光盤勉強賣到六元,而《阿凡達》則賣到十元,還銷得很快。李長春本對《孔子》一劇抱有熱切的希望,盼它能給他主管意識形態的歷程立一座豐碑,但卻事與願違,所以,「他一會兒怒罵文化部全是飯桶,一會又罵廣電總局只知賺黑錢而不懂政治。」北京一位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高官向外透露了李不滿的細節。</div><div><br></div><div> 電影市場萎縮風險加大</div><div><br></div><div> 「孔子大戰阿凡達」現象凸顯了民智的開化,一位接受民間學者詢問的農民工在表達觀看盜版《阿凡達》的感想時,很直白地說:「電影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沒權力拿開發當幌子去強佔別人的家園!」這位農民工來自湖南懷化市近郊的農村,在北京跑民營快遞。二○○八年他自願放棄高考後來到北京,先是在豐台某蔬菜市場當管庫員,後又到海澱區當民營快遞的投遞員,就是胡錦濤在最近的講話中所說的「新生代農民工」。</div><div><br></div><div> 小夥子有些文化氣息的聯想恰好代表了底層社會與體制外精英階層的思想交集,而更多的老於世故的市民在接受官方調查時,對《孔子》予以明抬暗貶的評論。在上海永華電影城門外,一位貌似退休工人的中年婦女對採訪者說:「《孔子》很不錯,可惜宣傳力度不夠,影院裡的人還坐不到一半兒。那麼好的電影,觀眾不注意看,打手機的、來回晃蕩的都有。最後呢,有的人像單位開會似地打起呼嚕來。」如此圓滑的回答有點像大饑荒時代老農說「地主還管頓肉吃,現在連肉都吃不上」的意味,聞者無不竊笑。</div><div><br></div><div> 體制內分析人士則擔憂地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需求市場正面臨著本土封閉與「外部入侵」的嚴重衝突,如果當局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管控作用,恐怕會帶來市場萎縮。當然,被李長春視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的體制外知識精英無一不斥責當局「過分敏感,常常誇大一些事並做不切實際的聯想」。</div><div><br></div><div> 繼續燒錢生產文化垃圾</div><div><br></div><div> 《孔子》一劇確實是粗製濫造的精神毒奶粉,而且這種勢頭沒法遏止,或曰遏止機制並不存在。民間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毒奶粉事件再次爆出,不但說明法治社會不可能建成,而且中共的統治已經失去了道德底線;毒奶粉再次爆出與《孔子》的濫造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div><div><br></div><div> 孔子的政治倫理要求人們從精神上自我閹割,服從帝王統治的權威,他本人(在劇中)結束流亡後回歸故國、跪在國門是一個帶有陰險說服企圖的安排。從技術細節上看,電影當中的打鬥與戰爭場面遠遠背離了主題,大有對其他古典戰爭片效顰之嫌。簡單地說,《孔子》一劇在眾多軍旅垃圾片佔據國內市場的狀況下,能撈到三千八百萬元人民幣已經十分不錯了。</div><div><br></div><div> 消息人士稱:《孔子》一劇根本就不怕賠錢,「從一開始就本著賠錢賺吆喝幹的」,但到最後錢是賠了,吆喝調子再高也是乏人傾耳。於是,文化部與廣電總局挨罵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為彌補《孔子》一劇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中共意識形態主管高層決定「二○一○年再出三部關於傳統文化的經典大片」。現在,選題報送與劇本策劃正在秘密進行,北京文化圈子裡的巨賈們也正費盡心機「尋找拿活兒的門路」。</div><div><br></div><div> 文化部要把罰款進行到底</div><div><br></div><div> 對於《孔子》一劇的失敗,文化部有點幸災樂禍的勁頭,儘管被李長春罵為飯桶。文化部的一位中級官員說:「努力把飯桶變成錢袋子,才是我們最實際的目標。」</div><div><br></div><div> 與廣電總局相比,文化部確實很窮,整個二○○九年的罰沒收入才一點六億元,還比不上央視兩個廣告的收入,也只與《孔子》一劇的總投入大體相當。有鑒於此,文化部在年初公佈的年度工作目標是「繼續加大市場整頓力度,保持掃黃打非高壓態勢」。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二○一○年,文化部的罰沒收入將超過三億元。民間文化圈子則譏諷文化部「要把罰款進行到底」。</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