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printA style="FONT-SIZE: 14px"> <DIV style="BORDER-RIGHT: rgb(0,0,0) 0px solid;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rgb(0,0,0) 0px solid; PADDING-LEFT: 0px; FONT-WEIGHT: bolder; FONT-SIZE: 28px; FLOAT: left;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rgb(0,0,0) 0px solid; WIDTH: 28px; COLOR: rgb(199,75,21); LINE-HEIGHT: 140%;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rgb(0,0,0) 0px solid">浙</DIV><A title="" href="http://cn.wsj.com/big5/20100329/bch075105.asp" target=_blank>江吉利控股集團(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斥資18億美元收購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旗下沃爾沃(Volvo)品牌</A>﹐像這樣的一些海外收購活動正在幫助中國企業獲取新技術和全球市場份額。但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實質性的影響。<BR><BR>這對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來說﹐或許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他們多年來推動海外併購﹐一定程度上就是希望能夠減輕出口和外商投資所導致的快速貨幣流入對經濟的影響。外幣進入中國越快﹐央行要防止這種現金的激增演變為國內通貨膨脹或資產泡沫的難度也就越大。<BR><BR>現實情況是﹐中國仍然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海外併購﹐而外幣流入又非常快﹐所以各種吸引人眼球的收購活動基本上沒有改變外匯儲備顯著增長的局面。2009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 Group)出資72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石油勘探公司Addax Petroleum Corp.﹐但就在這一年﹐中國官方外匯儲備增加了4,530億美元﹐高於2008年4,180億美元的增長量。<BR><BR>咨詢公司Rhodium Group的經濟學家羅森(Daniel Rosen)近期在《華爾街日報》“中國實時報”博客中寫道﹐中國並沒有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買下整個世界﹐成為直接投資淨輸出國。<BR><BR><SPAN id=NewAd></SPAN>中國企業完成海外收購仍然是困難重重且曠日持久﹐因為除了要突破常規的商業上的障礙外﹐更要歷盡千辛萬苦、走完一個常常需要中國多家政府機構審查的審批流程。失敗的大宗交易不勝枚舉。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針對估值不低於1億美元的交易編制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企業收購外國公司的交易有40例流產。上個月﹐就有四川騰中重工機械有限公司因為沒能獲得北京方面的批准﹐放棄了收購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旗下悍馬(Hummer)的計劃。<BR><BR>即使交易成功﹐也可能已經耗費很長時間。吉利首次表達收購瑞典公司沃爾沃是在2008年1月﹐距今已過去兩年多。<BR><BR>由於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堅持不懈﹐這家公司週日終於宣佈簽下了收購沃爾沃的協議﹐成交金額為18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中國2009年一天半的外匯儲備增長量。<BR><BR>中國外匯儲備積累迅速﹐目前已達2.4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但同時﹐這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對美關係中的一個問題。中國外匯儲備穩固增長﹐通常被視為中國刻意保持人民幣低匯率的一個證明﹐這不利於其貿易伙伴。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外匯儲備的絕大部分投資了美國國債﹐這項策略雖是金融政策上的必然之舉﹐但卻為中國公眾及美國政客所不喜見。<BR><BR>中國央行積累外匯儲備﹐是因它定期干涉貨幣市場﹐以人民幣從各公司及銀行購買其多餘的美元及其它外幣。<BR><BR>這些儲備傳統上用來支付進口及其它需外匯支付的交易。中國的公司若想進行大額海外投資﹐經適當審批後﹐可從央行回購所需的外幣﹐外匯儲備因而減少。<BR><BR>據中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本次金融危機中﹐中國各公司加快了海外收購的步伐﹐其海外直接投資(即用以收購或擴展業務的資金)﹐去年增加6.5%至433億美元。<BR><BR>但流入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仍要大得多。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的數據﹐去年中國直接投資淨流入額為365億美元。<BR><BR>而這僅佔中國去年高達1,091億美元資本項目盈餘(流入中國的各項投資額減去流出金額)的一部分。同時﹐每月通過貿易及其它經常項目交易淨流入中國的資金也超過200億美元。</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