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之四):IBM商业间谍案——日美计算机战争的分水岭

<div>7年前的1月24日,上海《外滩画报》发表了该刊记者对华裔科学家涉嫌偷窃美国计算机核心技术机密案的调查结果。从当时披露的一些细节来看,美方的指控似乎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div><div><br /></div><div>2002年12月4日,美国联邦检察院指控两名华裔&#8212;&#8212;叶菲和钟铭涉嫌盗窃硅谷包括SUN公司在内的四家著名高技术公司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犯有&#8220;经济间谍罪&#8221;等10项罪名;美国有关方面声称,&#8220;该偷窃事件得到中国有关部门的支持&#8221;,&#8220;目的是要与其他人一起在中国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开办公司&#8221;。</div><div><br /></div><div>此案于2003年1月27日在圣何塞联邦法庭正式开庭,打响了旷日持久的诉讼战。无论最终审判结果如何,这无疑已成为中美在高技术领域的第一起商业间谍案。无论事件的缘起、性质,还是发生的舞台,甚至故事的情节都令人想起近30年前发生于日美间的&#8220;IBM商业间谍案&#8221;。</div><div><br /></div><div>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称为&#8220;计算机战争&#8221;的日美高技术开发竞争,随着1982年6月的IBM商业间谍案达到高潮。联邦调查局(FBI)的卧底调查酷似侦探小说里的情节,代表日本工业最高水平的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的雇员在美国被诱捕、起诉&#8230;&#8230;事件对正陶醉于经济繁荣全盛期里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为软件知识产权&#8212;&#8212;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全新价值观念的确立,戏剧性地提供了一个机遇。</div><div><br /></div><div><br /></div><div>FBI卧底下套,日本精英企业中计</div><div><br /></div><div>1982年6月23日早7时,日本各大电视媒体的早间新闻节目几乎同时转播了由美国电视网配送的录像:西装整饬的日本大公司干部双手被反铐在背后,脑袋耷拉着,旁边是实施逮捕的人高马大、全副武装的FBI警员。&#8220;日本产业间谍案日前被美国当局一举破获&#8230;&#8230;&#8221;伴随着CNN女主持人面无表情的背景音,日语同声传译说着同样的内容,同时在屏幕底端有日文字幕滚出。</div><div><br /></div><div>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HITACHI)和三菱电机(MELCO)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8220;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础软件(OS,也称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8221;。</div><div><br /></div><div>面对来自日本最有力的盟国&#8212;&#8212;美国的突如其来的指控,在23日上午召开的紧急记者招待会上,两家一向被看成是日本&#8220;精英企业&#8221;的公司虽难掩狼狈,但依然试图做无力的辩解:&#8220;晴天霹雳,除了震惊无话可说&#8221;(日立);&#8220;事实关系未调查清楚之前,无可奉告&#8221;(三菱)&#8230;&#8230;</div><div><br /></div><div>但是,在美日两国政府、舆论及国内股东的压力下,雪线开始迅速后退。当天下午,日立公司对外界承认以62.2万美元&#8220;购买&#8221;了IBM公司的情报;而此前一再表示&#8220;彻头彻尾的冤枉&#8221;、&#8220;将在法庭上证明自己的清白&#8221;,做出一副&#8220;士可杀不可辱&#8221;的抗争姿态的三菱电机公司也不得不在翌日(24日)承认以2.6万美元&#8220;购买&#8221;了技术情报。两公司法定代表人和雇员共21人在旧金山联邦地方法院被起诉,被控&#8220;盗窃品转移共谋罪&#8221;,被告人以FBI当局&#8220;卧底调查&#8221;和&#8220;诱捕&#8221;的违法性为由请求法庭&#8220;驳回公诉&#8221;。</div><div><br /></div><div>根据FBI的调查报告,卧底调查开始于前一年(1981年)的11月6日。日立公司负责电子计算机基础设计的主任工程师与一位自称某咨询公司CEO的&#8220;哈里逊&#8221;先生接触未久,就委托对方获取IBM公司的&#8220;极密&#8221;情报。在&#8220;哈里逊&#8221;表示&#8220;那只能偷&#8221;之后,主任工程师暗示了日方所能出的最大价钱,于是,交易成立。</div><div><br /></div><div>上个世纪80年代初,类似今天这样的高技术市场的江湖格局尚未形成,美、日的几家大公司围绕PC机的研究开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个厂商所使用的操作系统(OS)各异,互不兼容,谁都想让自己的标准成为行业标准,谁都想垄断PC的世界市场,而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者、在硬软件技术的开发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国IBM公司。对于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急于制造能直接用IBM软件来驱动的&#8220;IBM兼容机&#8221;的日立公司来说,尽早获取IBM核心技术的情报成了&#8220;最重要课题&#8221;。</div><div><br /></div><div>在焦虑的日本人变得有点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美国方面布下了最初的几粒棋子。所谓的&#8220;咨询公司&#8221;,实际上是FBI有意设立的、旨在&#8220;请君入瓮&#8221;的影子公司,&#8220;哈里逊总裁&#8221;的真实身份是FBI的资深调查官。日本人被蒙在鼓里,日立屡次与&#8220;哈里逊&#8221;接触,&#8220;屡试不爽&#8221;;三菱公司也被弄得五迷三道,屡屡&#8220;得手&#8221;。</div><div><br /></div><div>即使在事件发生近30年后的今天,彼时力主日本计算机产业应走独立开发道路的著名科学家、时任东京大学讲师的坂村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难掩心中郁闷:&#8220;为了公司工作而被捕,那些工程师们内心承受了多么大的冲击呀&#8230;&#8230;&#8221;</div><div><br /></div><div><br /></div><div>美国的危机感,富士通是真正目标</div><div><br /></div><div>&#8220;如何对抗在半导体、计算机等足以制衡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电子产业领域日益成为敌人的日本,是当时美国朝野上下的政策性课题。&#8221;在谈及事件的背景时,日本著名IT评论家竹田义则说道。</div><div><br /></div><div>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植下,官、产、学一体以&#8220;电子立国&#8221;为国策,日本电子计算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与生产IBM兼容机的最大制造商Amdahl(于1997年被富士通公司收购)的合作掌握了IBM核心技术的富士通(FUJITSU)公司,1979年度的销售额首次打败日本IBM(IBM在日本的全资子公司)一举跃居日本市场的首位。对于从1968年以来一直苦于被《反垄断法》扼住咽喉的产业巨人IBM而言,日本计算机厂商的奋力赶超不啻祸不单行。面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研发竞争中败北、世界市场的70%被日本人瓜分的严峻现实,美国政府有种强烈的危机感。</div><div><br /></div><div>在标榜&#8220;强大的美国&#8221;(Powerful America)而登场的里根政权任内,1981年1月,美司法部撤回反垄断法的相关诉讼,对IBM等美国厂商实行司法援助,旨在&#8220;官民并举,驱除东洋&#8221;。在这种全美同仇敌忾的情势下发生的IBM商业间谍案,其政府背景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div><div><br /></div><div>其实FBI真正的假想敌是在日本市场上对它构成威胁的富士通,曾经与另一家美国的代表性企业AT&amp;T在通讯光纤领域有过一番厮杀的富士通,在美国人眼里被看成是日本企业的先锋。可怜的是三菱电机,这个在美国有相当高认知度的&#8216;三菱&#8217;(MITSUBISHI)的公司名称,似乎作为日本企业的象征被美国人利用了一把。</div><div><br /></div><div>风声大,雨点小。这场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商业间谍案几乎刚开始就结束了。1983年2月,日立公司总部和两名当事雇员在承认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三菱公司也在同年10月,以公司总部无罪、而两名当事雇员有罪的条件取得和解。从此,IBM操作系统(OS)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div><div><br /></div><div>结果,不但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分别与IBM缔结了技术使用费的支付合同,就连在此事件中,一向被外界认为是&#8220;清白无辜&#8221;的富士通公司也在承认IBM著作权的秘密协议上签了字。仅1983年度,日立公司就向IBM支付了约100亿日元的技术使用费,富士通公司的支付额也高达21亿日元。至此,电子计算机产业的&#8220;日本军团&#8221;被纳入IBM麾下,旷日持久的&#8220;计算机战争&#8221;以美国IBM的全胜而落下了帷幕。</div><div><br /></div><div><br /></div><div>知识产权&#8212;&#8212;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div><div><br /></div><div>发生于28年前的IBM商业间谍案,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的开端。事件发生时,很多日本人的第一反应是&#8220;软件著作权是什么东西&#8221;?事实上,那时,就世界范围而言,关于作为一种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体系远未完备。而正是以此事件为契机,游戏规则才得以逐步确立,人们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法律框架之下,信息社会才有了今天的发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