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两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最近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介绍了在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报导和著作时遇到的挑战。下面我们请其中一位专家从记者的角度谈谈他的感受。<br /><br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4月底在纽约市主持召开了一个中国问题论坛,《纽约时报》国外部副主编周看(Joseph Khan)从记者的角度谈了在中国报导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周看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纽约时报》工作,他曾是该报驻华盛顿分部国际经济问题的记者,一度担任该报北京分部主任。此前,他还是《华尔街日报》中国问题记者。<br /><br />周看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中文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复杂难学。他说,记者在报导中国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使自己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对人们最感兴趣的主题和问题建立起本能的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报导具有某种持久的价值。<br /></p> <div class="boxout photo300px"><img title="人大会议期间 天安门前" height="240" alt="人大会议期间 天安门前" src="http://media.voanews.com/images/300*240/voa_tian_an_men_06may10_300.jpg" width="300" border="0" /> </div> <p>周看说:“任何到中国从事新闻报导的人都面临艰巨任务,他们不仅要学习外语,还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学习难度非常大。这是最大的挑战。另一个挑战与新闻工作本身有关,作为记者,只要我们认为重要或有可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都会报导。但是,中国对记者、特别是对外国记者的观念仍在演变之中,给予记者多大程度的报导自由也不明确。因此,在中国写美国记者感兴趣的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报导往往很困难。”<br /><br />*记者和学者之异同*<br /><br />周看进一步介绍了记者和学者在撰写中国问题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br /><br />“那些在实地进行基础研究,通过采访了解经济改革时期普通人生活的学者和记者在报导中所采用的技能非常相似。学者们往往对导致抗议活动的原因非常感兴趣,这也是记者们所关注的。因此,你可能会发现,学者和记者都有可能与不满政府政策的人们交谈,设法了解他们的动机和背景。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记者们更感兴趣的是每天的即时新闻,学者感兴趣的内容覆盖时间较长,学者的写作针对知识分子或学者群,而记者们的报导对象是普通大众。 ”<br /><br />周看表示,很多学者感到从实地研究中受益匪浅,因为这种更具现时感和新闻性的研究,使他们的学术工作更有生气和现实性。另外,记者们也感到和在中国语言、文化及历史上有深厚背景的学者接触,也使他们的报导更有深度。<br /><br />* 纽约时报7名记者在华*<br /><br />据周看介绍,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人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在中国和在美国从事新闻报导有何不同,中国当局对外国记者的报导反应如何,以及怎样权衡对中国的正面和负面报导等。<br /><br />周看表示,目前《纽约时报》在中国的7名记者都有各自的兴趣和报导专长,报导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权等各个领域,同十几年前相比,中国报导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