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先生:</div><div><br /></div><div> 康正果的深厚学养和精致文笔,自然只有让我学习的份。然而我在细读的过程中,隐隐然感受到康正果的一种儒家心态,再加上康正果已是“功成名就”的年岁,所以必然有他自己的“成见”与“立场”,对先生的赞许与批评也必然沾染上从另一个山头向这一个山头观望的姿态。我在下文试图对他的几段论述发表一下浅见。</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另,我个人认为,无论先生暂时是否认同。真正能读懂先生思想命脉所在,与先生天生相通,且努力方向相同的同代学人,只有张远山。这是我在与张远山一直以来的QQ聊天中从他的这些片言只语中感受出来的。这些片言只语,往往与您的立场观点完全相通,只是说法表述不同(或曰表达方式自成体系)罢了。</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试论康正果评论片段如下: </div><div> </div><div><br /></div><div> <span style="color: #0000ff; "> 这是一种跨不进现代门坎,更不向现代殿堂低头的崇高仰慕情调。斯宾格勒对现代文明的质疑有浮士德精神和德意志昔日的辉煌可撑腰杆,可壮底气;海德格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有他的前苏格拉底时代可供向往,可资对抗。李劼的挑战却显得形影孤单,徒具其顽石般的死硬。他的可悲——也可说是中国文化人的可悲——在于既缺乏可壮底气的文化资源,又置身今昔断裂的精神坎陷。中国自19世纪受西潮冲击,经列强欺辱以来,国人对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信心已丧失殆尽,再加上1949年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对固有价值序列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错位和倒置,尤其是大陆的文化人,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最为惨重。一个人在后毛时代可以极端地批毛和反共,却未必能跳出毛共的话语辐射圈重新辨认毛共糟蹋过的事物及其价值。对今日的批毛反共者来说,比较简单,也更为快意的做法就是把党天下的种种弊病与早被批倒批臭的封建专制联系在一起,笼统地纳入中国的专制传统。即使像李劼这样勇于独立思考的作者也难免不受其影响。</span></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剑文案:我对这段论述不予认同。“浮士德精神与德意志辉煌”,“前苏格拉底时代”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未必更具深沉的底气,老子与庄子的思想,正是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足够作为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康正果之所以说先生“既缺乏可壮底气的文化资源,又置身今昔断裂的精神坎陷”,其缘由在于康正果本人的儒家立场,从而不认同或漠视老庄思想的文化资源。康正果这段论述其实是在意指49年以来的意识形态破坏了他所认同的儒家价值,而未看出儒法同流、道墨沉潜对中国文化从源头处就逆折的历史真相。</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span style="color: #0000ff; "> 通观《殷周制度论》一文,王国维崇周抑商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十分明显,他反复强调和赞赏的是由周的制度和典礼所确立的秩序和伦常。正是建立了这一价值和等级的序列,区分了尊卑、亲疏和远近,维系了传统社会几千年的伦常秩序,李劼——也包括普通的中国人——平日所看重的尊严,所讲求的品性和境界,才有了可落实的位置。中共所颠覆和变态扭曲的正是这一维系了千百年的序列。传统的价值是在人群中自然形成的等差内各安其份,从而使个人的品位得到相对的提升。中共造成的结果则是在人为的拉平中导致全体的劣化,这实在是毛共体系对中华民族造成的致命重创。</span></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剑文案:这段论述的儒家意味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将王国维拉入儒家大军,从而动摇先生立论的两个基石之一。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短时间我写不出文章来辩驳,然而我可以引用两个材料,以此来约略指出王国维陈寅恪的儒家道德操守与其思想文化逐渐跳出圈囿自由独立的努力方向:</div><div><br /></div><div> <em>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em></div><div><em><br /></em></div><div><em><br /></em></div><div><em>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em></div><div><em><br /></em></div><div><em><br /></em></div><div><em> 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沈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em></div><div><em><br /></em></div><div><em><br /></em></div><div><em> 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em>(案:此段论述,非对此变表反对之态度,而是指出面对此变人人须有独立精神之自由选择也)</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em>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em></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陈寅恪要突破瓶颈,摆脱来自权力的思想政治上的束缚。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里所言“三纲六纪”的意思,并非儒生的忠君迂见,而是如康德著《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将“上帝宗教”扬弃为“道德宗教”,从而脱离“上帝”而吸取“上帝”观念的正面价值,这是学术内部自我渐进从而避免暴力革命(武器批判)的可能,陈寅恪也是将帝制的基础“三纲六纪”扬弃为“抽象理想”,从而使“纲纪”可以脱离“皇帝”而存在,这就使中国学术理论上摆脱“皇帝”瓶颈成为可能。</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康德知道,谈论西方文化。“上帝”是无法跳过去的瓶颈,不直面“上帝”,哲学无法成为自主的哲学;而陈寅恪在学术里呼吁的“独立自由之精神”,是让中国学术跳出 “皇帝”瓶颈的努力。如果只是比较学问扎实与否,对所研领域有精深见解与否,有清一代这样的学者多得是,但其学术虽于本领域有发现,但无关乎文化兴衰。陈寅恪为什么那么强调:“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陈寅恪关注的就是此“大事”,其学术也是为了张扬此“大事”。</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李劼、吴剑文《学术通信》</div><div><br /></div><div><br /></div><div> 康正果的儒家思想立场致使他对老庄的自由主义传统视而不见,从而不了解先生著述的老子立场所蕴含的文艺复兴意味。(关于先生著述的老子立场与张远山著述的庄子立场对于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意味,我以后拟撰文申述)不明白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文化论为先生的文化论著、史论政论提供了思想文化的本源立场,从而使先生可以在更高的维度对诸子思想与行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div><div> </div><div>剑文</div><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