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阿尔巴尼亚和中国关系“同志加兄弟”的年代里,中国帮阿尔巴尼亚修建了水电站,工厂等大量工业设施。这些中国援建项目可以说是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 “标志”。几十年过去,如今这些中国援建项目的命运如何?</p> <h2>“毛泽东水电站”</h2> <p>阿尔巴尼亚北部德林河上的“乌代耶水电站”(Vaudejes)是中国为阿尔巴尼亚在这条河上设计,修建的最早的一座水电站,当时被命名为“毛泽东水电站”。水电站经理索科尔·拉马达尼介绍说,水电站1961年开始设计修建,1971年开始正式运转输电,共有五个涡轮机组,装机容量250兆瓦。水电站所有最主要的设备,如电机,涡轮机,油压设备,变电设备等全部是中国提供的。</p> <div><br />不久前走访这个曾以毛泽东命名的水电站。水电站建筑,大坝同40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水电站前的空场上曾矗立着一座毛泽东塑像,1970年代末阿中关系破裂后,塑像被搬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空空的水泥台子。水电站也改名为现在的“乌代耶水电站”。</div> <div class="module "> <div class="image img-w226"><img height="170" alt="阿尔巴尼亚毛泽东水电站" src="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5/25/100525151018_powerstation_outside_226x170_nocredit.jpg" width="226" /> <p class="caption">这座中国援建的水电站曾命名为“毛泽东水电站”</p></div></div> <div><br />走进水电站机房,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台红色圆柱形的设备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前,上面的中国标签清晰可见:“油压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方电机厂,出产日期1970年10月”</div> <div><br />机房里设备一尘不染。拉马达尼经理对我说,机器设备仍是当年中国提供的。但近几年来,他们逐一进行了大修,并实现了全部自动化。他自豪的说,机器再运行20年大概也没有问题。</div> <div><br />水库大坝上,一名守库的工人告诉我,他父亲1966年参加这里水电站的修建工程。他还记得大坝旁有中国专家的宿舍,还记得有许多中国黄河牌卡车。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中国专家有200多人。</div> <div><br />德林河上另一座更大的水电站,费尔泽水电站也是中国为阿尔巴尼亚建造的。阿尔巴尼亚目前超过50%的电力由这两座水电站提供。</div> <h2>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h2> <p>在阿尔巴尼亚采访下来,我发现中国援建项目中水电站仍运转良好可以说是个特例。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的命运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p> <p>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是当年中国在阿尔巴尼亚援建的最大项目。厂区占地44公顷,包括炼钢,轧钢,焦化等12座工厂。</p> <div><br />从地拉那驱车前往爱尔巴桑,翻过几座大山后,冶金联合企业逐渐呈现在眼前。从山上远远望去,山下的工厂看上去就像一幅50年代的老照片。一排排的厂房,高高矗立的烟囱,但看上去一片死寂,缺乏生机。</div> <div><br />工厂大门前,我见到了爱尔巴桑冶金企业负责人伊利亚,一起开车进厂区。</div> <div class="module "> <div class="image img-w226"><img height="170" alt="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破败的厂房" src="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5/25/100525150443_elbasang_outside_226x170_nocredit.jpg" width="226" /> <p class="caption">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破败的厂房</p></div></div> <div><br />虽然来之前已经听说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12座工厂中目前只有两家工厂仍在运作,其他已经荒废。但进厂区后看到的情景仍令人感到震惊。</div> <p>厂区野草丛生。除了仍在运作的炼钢厂和一个废铁冶炼厂外,其余没有一座厂房是完整的。有的只剩下了架子。工厂的大部分形容为“废墟”可能更为准确。</p> <div><br />进到仍在运转的机械车间,看上去仍像上世纪70年代的样子。车间里所有车床设备都是中国制造,但只有几台机器还在转着。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了。</div> <div><br />据企业负责人伊利亚介绍,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1966年开始建造,1975年第一座高炉投产。企业鼎盛时期有一万三千多工人,完全解决了了当地的就业。</div> <div><br />1978年阿中两国关系破裂,当年8月,中国专家全部撤离。</div> <div><br />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在这之后维持生产到1991年。阿尔巴尼亚政权更迭,企业随之陷于停顿。目前仍在运作的两座工厂也是承包给了土耳其的“库鲁姆”公司。</div> <div><br />企业停顿后,一万多工人中的大部分失业。土耳其公司承包的两座工厂目前只雇用着不到800人。</div> <div><br />伊利亚说,阿尔巴尼亚目前根本就没有能力,也不打算恢复这些工厂的运作。政府准备对企业的所有资产私有化,利用这里的土地和厂房拉私人投资,办各种企业。不过阿尔巴尼亚政府对这里的发展没有什么战略目标。</div> <h2>“中国援建”的是非</h2> <div class="module "> <div class="image img-w226"><img height="170" alt="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的机械车间" src="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0/05/25/100525150817_elbasang_inside_226x170_nocredit.jpg" width="226" /> <p class="caption">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的机械车间</p></div></div> <div><br />不光是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大多数中国援建阿尔巴尼亚的工厂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据曾任阿尔巴尼亚重工业部副部长的贝达里说,中国当年援建的纺织,石油,玻璃,造纸等工厂,超过90%已经关闭,废弃。</div> <div><br />阿尔巴尼亚现任经济能源部长普里夫蒂也证实了这一现状。</div> <div><br />然而,这些企业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而让其落到今天这一地步呢?普里蒂夫在回答我的疑问时表示:</div> <div><br />“19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政治制度由共产主义转向多党民主制时,国家经济非常脆弱,对这些企业无力维护,无力支付企业工人的工资,更没有能力做进一步投资。因此在维持了一段时间后便纷纷倒闭。20多年过去,这些工厂的设备已经过于陈旧,有些已经彻底锈蚀,只能当废钢铁处理。对这些工厂政府正在进行评估,准备拍卖,将其私有化。”</div> <div><br />但阿尔巴尼亚前重工业部副部长贝达里认为,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主要是政治问题。</div> <div><br />“两个制度更换期间,很多人把这些工厂看作是共产党时代的产物,不需要维持下去了。一定要彻底摧毁,才能从头开始。我同当时的领导人接触时曾告诉他们,最好保留下以前建造的这些工业设施。因为这是老百姓的汗水凝成的。但他们的答复是,以后再建更好的。所以按照这种逻辑,这种思维,很多工厂都遭到破坏。成千上万工人失业。这是典型的思想政治凌驾于经济”。</div> <div><br />中国援建阿尔巴尼亚的项目毕竟是特殊关系时期的特殊产物。阿尔巴尼亚经济能源部长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强调,阿尔巴尼亚现在寻求的是同中国一种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商贸关系。</div> <p><br />随着中国援建这一带有中国标志的产物在阿尔巴尼亚逐渐消失,也许这正标志着两国关系从过去的不正常最终转向正常和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