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壓力合成的政改方案

<div>曾幾何時,中英香港交接事務的中方主官、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粗魯地否定了港督彭定康大幅增加立法委員直選席位的要求,指責後者為「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如今,卻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承認「一人兩票」的合法性。此中有何奧秘?&nbsp;</div><div><br /></div><div>  有非官方消息表明:大陸民間民主力量密切關注香港政改走向,有學者正在進行縱深研究,考量民主黨抗爭策略的可參照性。</div><div><br /></div><div>  <strong>微妙的權貴在港利益</strong></div><div><br /></div><div>  北京消息表明:勸誡北京高層主動與民主黨晤談的建議,是有國內巨宦背景的一家在港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該機構在金融投資之外有專門的諮詢業務,諮詢內容從投行業務到政治動態無所不包。據悉,參與該研究報告的機構還有一家在港的中資佔百分之四十以上股份的投行,以及一家在港註冊的中資私募基金。</div><div><br /></div><div>  分析人士推測:以上三家至少有兩家與前總理朱鎔基有關,其中私募基金的老闆曾與朱有交情並試圖幫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雲之子陳元改組國開行為標準的國家投資銀行。由於政壇利益錯綜複雜,該人士雖熟悉專業卻不諳官場規則而被排擠,最後出走香港,獨立創業。</div><div><br /></div><div>  中共高官在港利益既有緣自官商一體的經濟特權,又有試借香港民主引領大陸「漸變」的意圖。一位民間分析人士稱:「認可中共高官在港利益代言人『今後的香港極有可能成為中國政治改革與文化復興的先鋒』那樣的說法。」姑且不評論這種樂觀看法的可測量程度,僅就北京高官懼怕香港「騷亂」而言,權貴集團更多的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不管如何看待香港政治走向,北京高層懼怕香港民主力量是不爭的事實,即便後者不採取街頭抗爭方式,只用媒體深挖前者在港的經濟特權,就會令中共政權大蒙其羞。這讓人想起了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美國「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朱鎔基內部表態與美國斷交,大多數在座人士表示反對,據悉反對的原因是怕美國調查中共高層家族在美的經濟活動,進而揭出他們承受不了的醜聞。</div><div><br /></div><div>  香港的媒體力量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中共可指使拿它錢的媒體罵劉慧卿為「漢奸」,而拒絕與它合作的媒體則可揭露其政治最醜陋的一面。《李鵬日記》關於「六&#8226;四事件」一卷在港出版的波折及相關內容的透露,充分刻畫了中共對香港媒體的恐懼之態。</div><div><br /></div><div>  <strong>習近平策劃撈票方案</strong></div><div><br /></div><div>  北京高層負責香港政策的實權機構有二:一個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胡錦濤,副組長習近平;另一個是中央港澳工作小組(名稱中沒「中共」與「領導」兩詞),組長是習近平,副組長則有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等人。也就是說,無論原來的魯平還是現在的廖暉,其職責只是跑腿,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也不過是空架子。</div><div><br /></div><div>  習近平既為外交方面主要負責的政治局常委,鑒於自己在內政方面的灰暗形象,期望在香港政改關鍵時刻,為自己大撈一把政治資本。因此,在北京高層「腦筋急轉彎」過程中表現相當堅決,尤其在港澳工作小組專門會議決定李剛會晤香港民主黨之後,才在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與政治局常委會上備案說明情況。</div><div><br /></div><div>  不過,習近平在這一撈票策劃方面玩得相當細膩,從而顯露出其外表粗憨、內裡精細的一面。李剛是有團派背景的中聯辦副主任,從七八年到九四年在團中央工作(八四至九三年之間任團中央常委),是下屆外交部長的後備人選。不太為外界關注的中聯辦主任彭清華是曾慶紅門下組織系人馬,&#9675;一至&#9675;三年任中組部部務委員兼幹部一局局長,並在曾慶紅接管中組部之前當過宋平的秘書,現為下任中國駐美國大使的後備人選。習近平借重李剛而忽略彭清華,實際上是想向香港政界暗示他正逐漸擺脫曾系暨上海幫的影響。</div><div><br /></div><div>  熟知中共外交事務的人士對此表示:李剛作為副主任出面也比較合理,畢竟他晤談的是香港泛民主力量的主流。但是,中聯辦在香港的所有動作,均與北京高層權力場態有著極為微妙的關係。</div><div><br /></div><div>  <strong>美國的「攻心為上」策略</strong></div><div><br /></div><div>  人們過多地關注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較力,而很少瞭解美國對香港事務的關注。問題確乎如此,美國在香港&#9675;四年「九&#8226;一二」立法會選舉事件即民主黨遭受北京當局政治暗算後,參議院有關議員表示了高度關切。彼時,中共當局與香港民主黨的關係惡化到極點,其中的「六&#8226;四」因素也顯得不太重要了。</div><div><br /></div><div>  北京高層在成功操縱「九&#8226;一二」立法會選舉之後,急切地想知道美國參議院的態度。因此,有《中國日報》背景的《華盛頓觀察》周刊匆忙採訪與參議院關係密切的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一位研究員委婉表示:「九&#8226;一二香港立法會選舉,北京沒百分之百地贏,香港民主派沒百分之百地輸。」此話雖不能代表美國參議院的觀點,但表明了美國進一步關心香港事務的決心。</div><div><br /></div><div>  現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心正從中亞地區轉移(如伊拉克撤軍計劃即將實施),重新回到東南亞地區(並著力輻射東北亞)。在這種情況下,北京高層對香港民主實行體面的讓步也是為了緩和美國的壓力。如此之為者,非只表現在香港事務方面,還有:第一,微調人民幣匯率,表示升值的取向,以換取美國民眾不滿情緒的降溫;第二,對美軍航母進入黃海舉行韓美聯合軍演,一改原來「要打」的姿態,強調各方克制。</div><div><br /></div><div>  總的來看,中共內政焦頭爛額,實在不願看到香港「騷亂」與朝韓半島的「戰亂」。若兩者同時爆發,中共將首尾難顧,或會引發大陸本土大規模內亂!</div><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