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轮》: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

<div>《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183;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宏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小说共20卷,每卷2到4部,每部40万~70万字。目前已译出500万字。</div><div>&nbsp;</div><div>《红轮》囊括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所有重大事件: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1920年苏联内战,1920年~1922年的水兵叛乱、新经济政策,1928年工业化,1931年农业集体化,1937年新宪法,1941年卫国战争,1945年的胜利等。</div><div>&nbsp;</div><div>《红轮》最早构思于1937年,中间作者一度中断写作,1963年索尔仁尼琴再次收集资料,并于1965年完成第一部。1971年在巴黎率先出版。此后作者又完成了第二部。《红轮》是作者生平最宏大、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从最初的不明轮廓的艰苦创作到最后的成稿,整整用了70年的时间,其间经历战争、囚禁、被流放、流亡、被癌症折磨,作者都不曾中断。</div><div>&nbsp;</div><div>几篇小说使索尔仁尼琴成为&#8220;伟大作家&#8221;,而《古拉格群岛》(以下简称《群岛》)又使他成为异见人士的代表与&#8220;反抗极权的斗士&#8221;,二者都已使索翁名满全球。但是耗费索翁生命之火最多也最为他自己重视的还是那部至死未出齐的《红轮》。在中文世界《群岛》已脍炙人口,而《红轮》知者不多。</div><div>&nbsp;</div><div>《红轮》由于索尔仁尼琴的反思不断深化也迁延岁月,该书第一卷《1914年8月》和第二卷《1916年10月》分别于1971和1984年在巴黎出俄文首版,第三卷《1917年3月》上、下两册俄文版于1986年也在巴黎由YMCA出版社推出。书中的一些篇章和主要观点的缩写文章一发表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div><div>&nbsp;</div><div>如果说《群岛》是对斯大林极权现实的深刻揭露,那么《红轮》则是对这样一种体制何以能够在俄罗斯土地上产生的历史反思。</div><div>&nbsp;</div><div>无论是批判现实,还是反思历史,索尔仁尼琴的关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他对俄罗斯未来的看法。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索尔仁尼琴让许多人大为失望。尤其是近年来普京时代的&#8220;右翼强国梦&#8221;与索翁的思想有某种契合,于是一些舆论便大肆宣传&#8220;索尔仁尼琴悔过了&#8221;。</div><div>&nbsp;</div><div>其实了解索尔仁尼琴心路的人都知道,他当年就是从斯拉夫-东正教传统的角度反抗苏联体制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与当时异见人士中代表自由主义与&#8220;西化&#8221;倾向的萨哈罗夫发生过著名的&#8220;索-萨论战&#8221;。后来的索尔仁尼琴一如既往地坚持文化保守立场,抱怨俄国的&#8220;西化&#8221;。而普京则被索尔仁尼琴寄以复兴旧俄传统的厚望,因而十分看好。</div><div>&nbsp;</div><div>温馨提示:这篇评论 《红轮》: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div><div>&nbsp;</div><div>显然,索尔仁尼琴并不仅仅是个&#8220;伟大作家&#8221;,他甚至主要并不是个作家。</div><div>&nbsp;</div><div>索尔仁尼琴也不仅仅是个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8212;&#8212;其实他在当年的持不同政见者群体中几乎与在官方社会中一样孤独。他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坚持抗争的道德勇气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即便是著文批评索尔仁尼琴乌托邦的萨哈罗夫与麦德维杰夫等人,也是在承认他杰出贡献的前提下与他争论。</div>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