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粤语光荣?

<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有个朋友是湖南人。从小她妈妈就不让她讲湖南话,只能学标准普通话、英语,以及她妈妈老家的上海话。我的另一个朋友从小在成都长大,也不讲四川话,也和妈妈的教导有关。我表姐8岁从武汉来广州读书,后来当了小学老师,一直讲普通话。表姐夫是广东从化人,小孩出生之后,表姐夫的爸爸妈妈来帮忙。我表姐说,不要在小孩面前讲从化话,两老就默默地只干活,不说话。看来,这种人为地用普通话取代方言的现象,似乎不算少。这意味着大家心里都明白,语言在文化上的地位是有等级,有身份意义的。上面的几个妈认为普通话高于湖南话,高于四川话,高于从化方言,所以才极力在下一代身上去除这些&#8220;降低身份&#8221;的文化标识。</div> <div><br />&nbsp;&nbsp;&nbsp;&nbsp;&nbsp; 语言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局推普以来,普通话在教育、机关和媒体系统里确立其地位,在全国各地畅行无阻,偏偏在广东出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在中国,自认为比一口普通话更&#8220;高级&#8221;的,可能就是上海话和粤语了。但是大家知道,上海话没有自己的媒体阵地,电台DJ讲多两句都会惹来争议。上海人再不忿,也只能在日常生 活的街头巷尾保卫他们的吴侬软音,没有聚众散步,也没有上街爆粗,却让上海话与排外的恶名如影随形。比起上海话,粤语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文化工业。这一点,比人口数量重要得多。全世界有大约1亿粤语使用者,四川话也有一亿多使用者,潮汕话也有悠久的文学语言传统,越南移民也遍布世界各国,但都没有取得粤语文化的地位。粤语光荣的背后,是香港电影的国际化,还有流行音乐和娱乐业的繁荣。</div> <div><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媒体课程里面,唯一不需要解释的名词,也许就是Bruce Lee。这些美国的90后,尤其是黑人学生,居然很多都看过李小龙的电影,知道香港,知道Cantonese.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在美国的唐人街盛行,影片里面反抗侵略的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感情,得到了很多美国黑人观众的认同。八九十年代的粤语歌曲,在中国从南往北一路飘红。我的四川朋友、东北同学,粤语未学,但多少都能唱几首张国荣和张学友,也模仿过周星驰的经典对白。换句话来说,改革开放后广东乃至全国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都离不开香港流行文化的贡献。粤语在这些载体中得以传播,粤语文化的认同得以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生根,剥不了,忘不掉。粤语已经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不光是在于它与古汉语的传承关系,或者拥有茶楼虾饺和粤曲粤绣。它最光辉的一部分,是它经历了现代化,从邵氏电影到TVB整个世纪文化工业的历史和Made in Hong Kong. 所以,江南西抗议市民唱的不是红线女,而是《光辉岁月》。</div> <div>&nbsp;</div> <p>&nbsp;&nbsp;&nbsp; 粤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证明繁荣语言文化的根本,不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也不是于街头巷尾的傲慢。推普这么多年的功夫,不如一个赵本山推东北话来得有效。上海人越是坚持,排外的招牌就越铮亮。语言不是空洞的发音,是以它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和丰富程度。普通话在各个方言区长驱直入,除了官方原因之外,更是这些方言文化较为贫瘠的缘故。要抵抗要有内容啊。湖南话四川话的不敌,上海话的尴尬,都说明了如果没有文化内容,语言就没地位,老百姓就只能认同官方文化,认为方言土气。周立波在上海走红的背后,释放了多少期待和能量啊。陈冠希出来道歉干嘛说英文?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华人世界的文化等级里面意味着什么?就是高档啊,说什么都显得文明有礼。没办法,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历史和丰富程度,远非中文可比。利用华人的这一点文化心态来制造媒体效应,不可谓不高明。</p> <div><br />&nbsp;&nbsp;&nbsp; 文化力量的强大,在于它可以超过理智和意识,从感情上让人成为它的一部分。其实,大家都知道纪可光的一个提案决不能消灭粤语。广州除了粤语的地位之外,也还有很多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公共交通、地下排水、火车站治安、民营企业的前景&#8230;&#8230;但这些都不及一句&#8220;粤语告急&#8221;更有号召力。&#8220;我是公民&#8221;的身份,远不及&#8220;我是广州人&#8221;更有魅力和内涵。除了多谢香港的娱乐从业者,我想也是时候想想我们作为广州年轻人可以承担的责任。香港毕竟是香港,周星驰电影和TVB剧集里面拍的都是香港,不是广州。我们对香港文化的认同,不得不承认始终存在一点尴尬。这点尴尬,无论多么热爱香港和香港电视,对香港地图地铁多么熟悉,在我们面对普通话的自豪里面,都不得不承认有狐假虎威的成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接受普通话,但并没有让粤语文化走得更远。广东人避开了大中原至上的心态,不需要动不动就&#8220;北漂&#8221;、努力模仿标准普通话,是非常幸运的。这种运气要维持下去,不是为了维持我们对其他方言语言的优越感,而是要打破文化大一统的贫瘠局面。十几亿人一起模仿某种口音的场面,是某种制度的最佳说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不能交流的问题,而是始终未能跳出国族意识的框架来说话做人的问题。什么时候,四川人愿意让孩子说四川话,河南人的孩子继续说河南话,普通话说得南腔北调,无需为荣,不以为耻,那才是更好的世界。</div> <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