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治大倒退再現運動式執法

<div><span style="color: #0000ff; ">重慶李莊案後,湖南爆出公捕公審大會,湖北法官馮繽身穿法袍上訪,六月啟動的全國嚴打整治行動讓「運動式執法」、「公檢法聯合辦案」死灰復燃。力抗司法逆流的學者賀衛方等認為,中國司法改革正在大倒退,政治制度中失去互相制約的機制。「三個至上」中,「黨的事業」在「憲法法律」之前,不再提「司法獨立」,而律師也要「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令中國法治陷入危機。&nbsp;</span></div><div>——————————————————————————–</div><div>&nbsp;</div><div>在馮繽身穿法袍、胸佩國徽,站在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門口,沒有再次遞進訴狀,而是選擇手舉「冤」字牌,依靠「上訪」來替自己的妻子維權時,這位湖北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呢?</div><div><br /></div><div>從零八年一直到一零年,馮繽為在孝感市中院當清潔工的妻子的勞動合同糾紛,屢次上訴不獲法院受理,或者受理了對結果不滿意,最終選擇在湖北高院門外上訪。他對媒體說:「我並不想上訪,但當正常的法律程序無法維權時,唯有上訪才能解決問題&#8230;&#8230;」但他堅持,身穿法袍是要「為法律信仰而戰」,「我就不相信,我一個通過司法考試的法官,不能以法律求得公道。」</div><div><br /></div><div>公道與否,尚沒有答案,不過,這個故事的最新發展是:馮繽不再是法官了。</div><div><br /></div><div>七月二十六日,馮繽收到了來自孝感中院的文件,他被免除了該院助理審判員的職務,並被開除了黨籍。</div><div><br /></div><div>這個結果引起了輿論嘩然。馮繽的領導覺得他偏執、不通現實,堅持上訪是給孝感丟臉,是「法官的恥辱」;不少評論卻認為,身為法官的馮繽不肯放棄法律選擇「現實規則」,最終被逼走上上訪之路,正是「中國法治的恥辱」。</div><div><br /></div><div>法官馮繽上訪和被免職的二零一零年,在中國走向法治之路的時間表上,理應是重要的一年:一九九七年,中共中央「十五大」提出「到二零一零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總體目標,因此,今年被視為實現「有法可依」的「法治中國」的第一步。</div><div><br /></div><div>然而也是在今年,許多積壓已久的司法積弊在一個個具體案件中,引燃了輿論爭議。七月,著名法學家賀衛方在香港書展演講時直言不諱:「最近,中國大陸的法律制度改革過程,遭受巨大挑戰。這個挑戰有時候來自政治性的意識形態,如司法改革、法律變革,現在推廣三個至上:黨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原則&#8230;&#8230;」</div><div><br /></div><div><strong>倡司法獨立被「流放」</strong></div><div><br /></div><div>這位享有盛譽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去年二月突然接到了北大的通知,要求前往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兩年,按照學院規定,這屬於正常的人事調配,但遠調邊疆,對一位倡導「司法獨立」、並以敢言著稱的公共知識分子來說畢竟意味著言論陣地的收縮,輿論因此將北大對教授賀衛方的調配類比作「流放」,原因則也許正是他一直以來對司法改革逆流的嚴厲批評。</div><div><br /></div><div>二零零八年,王勝俊接替蕭揚,履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之後,國家的司法政策和改革理念悄然發生變化。</div><div><br /></div><div>國家主席胡錦濤零七年歲末在與全國政法會議代表、大法官、大檢察官的座談會上提出的「三個至上」&#8212;&#8212;「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零八年始被引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導思想,從最高院開始,在全國上下廣泛推廣學習。</div><div><br /></div><div>「三個至上」的指導思想引起一場法學界大辯論,反對派的主將就是賀衛方。</div><div><br /></div><div>賀衛方砲轟這個幾個「至上」根本邏輯存疑,不符合基本的法學素養:「三個至上誰至上?一個家裏三個人發生分歧,聽誰的?」「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憲法,誰大?」而根子上,這與此前蕭揚任最高院院長時期提倡的「司法獨立」顯然背道而馳。</div><div><br /></div><div>但也有人覺得,這是當局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和不得不堅持的法治追求的一個混血,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樣,只是一個妥協的提法。</div><div><br /></div><div>事實證明,「三個至上」不只是「提法」那麼簡單。隨著指導思想的推廣,二零零九年,最高院院長王勝俊在視察各地法院時,進一步提出「能動司法」的概念,此後,「能動司法」成為零九年至今各地法院工作的主要方向。</div><div><br /></div><div>王勝俊解釋「能動司法」的概念時稱,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矛盾不斷增多,法院不能坐等官司上門,而要走出去「服務大局,服務社會」,「司法權必須服務於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確立的根本任務和發展目標;法院隊伍必須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慮」, 「能動司法即是服務性司法,是法院服務大局的必然選擇」。在「能動司法」成為法院工作主旋律後,抗日戰爭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也在陝西、山東、河南等地法院重現。</div><div><br /></div><div>此時的賀衛方已經在石河子支教,新疆七五事件之後,長達一年的時間,他連上網都困難,公開發聲亦是寥寥。</div><div><br /></div><div>在今年的香港書展演講上,賀衛方仍然提到了所謂的「能動司法」問題。他舉例說:「湖南某地法院寫的總結報告說,法院不僅做包公,還要做紅娘,經常下基層調研,『一頭扎進某某企業』,上門攬案,說服該廠將案件起訴到法院,之後,法官們『北上黑龍江、南下海南島』,為企業收回幾百萬,拯救了企業。縣委書記聽完說:這就是效益,這就是服務啊!要我說,這樣的司法太積極了。」</div><div><br /></div><div>除了「三個至上」、「能動司法」,近年另一飽受爭議的要求是針對律師提出的。零八年八月,司法部長吳愛英在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表示:「要加強律師隊伍教育管理,切實做好律師代理敏感案件和群體性事件的指導工作,教育引導廣大律師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忠誠履行律師職責使命。」</div><div><br /></div><div>「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亦隨即成為對律師執業的新要求,通過律師協會大力強調。</div><div><br /></div><div>著名律師莫少平認為,中國的司法改革在經歷倒退,例證正是近年來種種:此前司法改革的路徑指向司法獨立,現在更多提「三個至上」(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此前提法官職業化、專業化,現在更多提發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此前強調司法的中立性和被動性,現在強調的是司法的能動性;此前強調律師協會是自律、自治的組織,現在更多強調律師「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div><div><br /></div><div>當這樣的司法理念在實務領域推行下,政治壓倒司法的例子就屢見不鮮。山西煤老板維權案、重慶李莊案、劉曉波案,三樁案件之後,中國法學界的泰斗、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痛心地說:「我是覺得中國的法治處在一個大倒退的時期,或者說我們的法治建設、司法改革、政治改革都處在一個大倒退的時期。」</div><div><br /></div><div>在轟轟烈烈的重慶打黑中,為涉黑人員龔剛模辯護的律師李莊因為「伪造證據、妨害作證」的罪名獲刑一年半。(關於本案的詳細闡釋,請見亞洲週刊二十四捲二十二期專訪李莊案辯護律師陳有西)</div><div><br /></div><div>在二審法庭上,李莊出人意表地當庭認罪,認罪陳詞更令所有觀者感慨萬千。</div><div><br /></div><div>李莊說:「刑辯律師比其他律師更要講政治掛帥,識大體、顧大局,從思想上,覺悟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徹底訣別過去。」</div><div><br /></div><div><strong>中國法治是否也在訣別過去「司法獨立」的號角?</strong></div><div><br /></div><div>一九九七年中共「十五大」上,執政黨第一次公開將法治作為追求的目標,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這一年,被學界視為中國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分水嶺。兩年以後,「依法治國」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iv><div><br /></div><div>但在通往「法治」這條道路上,中國走得卻是一波三折。</div><div><br /></div><div>一位在人大立法機關工作的法律學者向亞洲週刊闡釋,二零零八年之前,前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為代表的一批法律界開明人士推動著中國的司法改革,「司法獨立」是當時改革的基本理念,曾令業界振奮不已;而「零七年至零八年,則是一個分水嶺」,他說:「二零零八年之後,是政治對法律的反撲,到奧運和李莊事件,達到一個頂峰。」</div><div><br /></div><div>江平曾評價,中國法治前進的道路一向是「進兩步,退一步」,許多法律界人士認為,目前正是某種程度上的「退一步」階段。</div><div><br /></div><div>如前文提到的湖北孝感的前法官馮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訪,最後甚至成了孝感當地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根據媒體報道,孝感中院甚至需要專門分出一個工作小組來應付他,這顯然是「不顧大局、不講政治」的表現,用馮繽同事的話說,「這人司法考試考壞腦子了」,指他眼裏除了法條,什麼現實都不管不顧。</div><div><br /></div><div><strong>唱紅打黑才是好法官</strong></div><div><br /></div><div>當下的司法環境中,馮繽不再是好法官。下基層去攬案子、發揮「能動司法」的才是好法官,「為大局考慮」、「唱紅打黑」的才是好法官。</div><div><br /></div><div>著名法律史學者梁治平日前在北京的一場名為《中國距離法治還有多遠》的公開講座中,指出 「司法服從政治,法院配合行政」,這是「當下國情的一個基本預設,也是我國政法體制的精密所在。」</div><div><br /></div><div>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在一場法治論壇中也表示,中國目前仍處於「前法治社會」,「國家權力置於法制之治下的局面還未根本形成,整個社會雖然對法治存在期待,但還沒有形成崇尚法治的心理基礎。解決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人們還是習慣於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div><div><br /></div><div>在張建偉看來,「前法治社會」的歷史時期,是當前的司法審判中存在大量「表演性審判」、「審判秀」的原因。「這類審判中,呈現在法庭上的活動並不重要,裁判並不是以法庭的調查和辯論形成的新證為依據,判決甚至在開庭之前就已經作出,辯護律師的作用只是配合。你辯你的,我判我的。」</div><div><br /></div><div>儘管中國從漫長的「人治」步入「法治」才短短十數年,但問題是,司法改革,畢竟在二十一世紀初曾經「進過兩步」,是什麼因素令到它「後退了一步」到今天?</div><div><br /></div><div>賀衛方對亞洲週刊記者這樣分析:「中國司法改革的起步是在一九九四年前後,持續時間大約十年左右,也就是蕭揚擔任最高人民法院期間為主。大致上,蕭揚的思路是朝向獨立和專業化的。不過,由於整個政治框架還無法包容這種改革,加上蕭揚本人的哲學也存在著一些矛盾之處,另外,從改革開始到收穫司法公正成果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所以,到了後期,官方似乎逐漸意識到司法獨立的目標或許要威脅到共產黨獨大的權力;而國民這方面,也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公正結果的出現,上下交攻,司法改革乃至整個法治建設的過程也就不免一波三折了。」</div><div><br /></div><div>賀衛方提到的,司法改革後期對黨的權力形成的威脅,被認為觸及了要害。</div><div><br /></div><div>一位在國家立法機關工作不願具名的公務員對亞洲週刊表示,明顯的變化確實發生在二零零八年。</div><div><br /></div><div>「二零零七年底,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還曾經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題進行第一次集體學習。當時提出來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推進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社會反響很好。但零八年,奧運的組織工作,明顯是穩定壓倒一切,國家大事壓倒一切,無業人員被清理出京。再而後,是二零零九年,建國六十週年,六四事件二十週年,包括西藏、新疆這樣的偶發事件,執政黨的思路慢慢有了變化。更加重視穩定,甚至以犧牲法治和人權保障來追求一種靜態的穩定,維護像『統一』這樣國家最核心的利益。壓制一時的權利訴求,維繫一段時間的穩定,從執政黨利益出發是合乎邏輯的。」</div><div><br /></div><div>這名公務員笑談,司法環境寬鬆的時候,賀衛方還提出要取消「人民法院」的「人民」二字呢!如賀衛方本人所言,這也許確實對黨的權力構成了威脅。</div><div><br /></div><div>改革開放三十年,一手是市場,一手是法治。市場經濟,中國的提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法治,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二零一零年,按照目標,中國應該走出「依法治國」的第一步,即建成基本法律體系,做到「有法可依」。</div><div><br /></div><div>「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幾乎所有國人都熟知的十六字口訣,江平認為,他闡述了中國政府基本的法治建設方向。然而,在國家法律倉庫裏已有的上萬項有效法律、行政法規、自治單行條例、特區法例中,「有法可依」似已不是問題,如何尋回國人&#8212;&#8212;首先是公權力階層對法治的基本信仰,做到「有法必依」,才是當下這股改革倒退的逆流中最大的問題。</div><div><br /></div><div>在梁治平的分析中,對「法治信仰」傷害最大的幾種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從未消失,而在今天越演越烈的「運動式執法」。</div><div><br /></div><div><strong>新嚴打舊辦法</strong></div><div><br /></div><div>繼零九年「重慶打黑」之後,公安部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三日啟動了「二零一零嚴打整治行動」,開展了為期七個月的「嚴打」。</div><div><br /></div><div>梁治平認為,這樣的「運動式執法」的最大問題是:「它不是一個恒常的治理方式。『嚴打』雖然也是執行法律,但它用一鬆一緊的辦法集中資源來做事情。而法律應該是恒常的,它保持這樣一種效力,不應該更嚴也不應該更寬,不應該更硬也不應該更軟。這是法律的一般性,要不然你不要叫法律。但是運動式執法時,往往投入很多力量,將標準定得很嚴,所有這些行為你在這個時候最好都收起來,等到風頭過了你再來。這樣的執法方式把法律變得不確定,變成一個行政活動,一個偶然事態。如果這個社會,長時間、大範圍裏,所有的方面都是按這種方式去治理,那麼法律的不確定性就成為一種常態。其結果,它實際上把法律變成非法。」</div><div><br /></div><div>賀衛方也對「嚴打」非常反感:「從一個法治社會最基本的要求來說,罪與非罪的界線和國家權力的運用都應該在法律上加以明文規定,國家權力不可以因為擁有暴力機器而超越自己所制定的法律規範去行動。我們要建設法治國家的社會,就不應該動輒把法律拋到一邊,運用一種超越法律規範的行動,通過造聲勢、殺一儆百的方式來威懾犯罪,實現社會治安的轉化。過去有多少冤案包括被冤殺的案子,都是在所謂的嚴打這樣一個運動式執法中產生的。」</div><div><br /></div><div><strong>大三長會議未審先判</strong></div><div><br /></div><div>讓賀衛方更警惕的,是往往伴隨嚴打的「公檢法聯合辦案」:「這幾乎已經是一個規律了,所謂『大三長會議』&#8212;&#8212;對於一些重大案件,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局長,他們需要開會協調。一個案件往往還沒有審理,就提前決定了,整個最後的審理過程就是走過場。制度設計中所設想的相互制約機制根本不存在了。這留下非常嚴重的後遺症。因為它從根本上摧毀了人民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他說:「我們常說,法院是實現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那就需要真正地實現司法獨立,讓法院能夠公正地處理案件,能夠讓前期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得到糾正。比如說,刑訊逼供所獲取的證據能夠被排除掉。」</div><div><br /></div><div>剛從法學院畢業進入法院工作的年輕法律人小丘感慨:「我很慶幸在大學念法律時趕上了蕭揚時代,那個時代,我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為『司法獨立』的召喚興奮不已。現在學成進入法院,卻連『司法獨立』都不能提了。我們現在每天講的是『三個至上』、『四個在心中』、『顧大局、講政治』&#8230;&#8230;真是很無語。」</div><div><br /></div><div>小丘說,在法院院長裏流行一句話,是上海市人民法院院長在去年的一個會上講的,被認為「非常精闢」:「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div><div><br /></div><div>馮繽身穿法袍上訪的身影,就像在拆遷房前挂起的國旗,這幅畫面已經不可避免被定格進中國的法治建設史。</div><div><br /></div><div>被送往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的賀衛方和馮繽一樣,即使在逆流之中,也從未放棄對法律的信仰:「我堅信,司法獨立,是我們這個老大帝國走出數千年治亂循環,只是依賴暴力改朝換代,卻無法實現制度創新這種局面的必由之路。我對未來謹慎地樂觀。」&#9632;</div><div><br /></div>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政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