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石流之殇:天灾中亦有人祸

<p class="byline"><span class="dateStamp"></span>&nbsp;</p> <div class="boxout photo300px"><img title="救援人员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救出一名男子" border="0" alt="救援人员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救出一名男子" src="http://media.voanews.com/images/300*381/AP_Chinese_mudslide_10aug10_300_m.jpg" width="300" height="381" /> <h6 class="credit">图片来源: AP </h6> <h6 class="credit">救援人员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救出一名男子</h6></div><!–startclickprintexclude–> <div class="boxout article">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在舟曲抢险救灾会议上分析了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五大与大自然相关的成因。但有专家认为,灾难背后仍有人为因素。截止8月10日下午5点,中国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是,舟曲特大泥石流已造成702人死亡,42人重伤,1042人失踪。<br /><br />*徐绍史:五大自然因素导致灾难*<br /><br />8月7日夜晚到8月8日凌晨,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泥石流沿着白龙江滚滚而下,沿排洪沟两边的三个村庄很快被冲垮,舟曲县城一块长5公里,宽500米的区域被夷为平地,那里居住的2000人,300多户人家遭掩埋。中国军队几天来在那里展开了大规模的紧急营救行动。<br /><br />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8月9日举行的舟曲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分析了这次灾难的五大成因:一是地质地貌的原因,舟曲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该地区岩体风化严重,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二是5.12地震波及舟曲,强烈地震震松了山体;三是因为气象,今年上半年西南地区大旱,这令该地区山体收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得原本松散的岩石、山体更松散;四是瞬间的暴雨成为这次泥石流灾的直接诱因;五是地质灾害自有的特征,有其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br /><br />*暴雨引发地质灾害隐患*<br /><br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曾经沿白龙江做地质考察。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说,舟曲县城北边有两条沟,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据相关统计,在过去200年间,舟曲县城北边河沟三眼裕曾经发生过大约11 次较大型的泥石流。有专家称,日前发生的这场灾害是中国历史上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br /><br />范晓分析的舟曲泥石流灾害成因与中国国土资源部长分析的有不少相同之处,其中有舟曲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形陡峭、岩石破碎、山体松散、堆积物质较多等。同时,范晓也认为,8月7日晚间10点左右下的那场暴雨是这场泥石流的直接诱因。<br /><br />*范晓:人为因素加剧灾难的风险*<br /><br />不过,范晓提出了一个中国国土资源部长没有提到的成因,那就是这场灾难背后的人为因素。<br /><br />他说:&#8220;最近几十年它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是比较严重,所以造成很多植被的破坏。因为人类的一些活动,包括森林砍伐,包括交通的建设,因为是在地形很陡峭的山区,本身它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所以这样大规模的人工活动对环境肯定是有比较严重的影响。&#8221;<br /><br />*陇上小江南变泥石流多发区*<br /><br />舟曲被誉为甘肃的&#8220;陇上小江南&#8221;。上海东方早报摘录舟曲县志的记载,&#8220;上个世纪中叶前的舟曲县,境内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滔滔白龙江横贯县城全境,宛如一条飘逸的哈达将舟曲打扮得十分秀丽。&#8221;<br /><br />东方早报的文章认为,舟曲泥石流惨祸背后有人为因素。文章说,经大跃进、学大寨、与天斗争其乐无穷一类的瞎折腾,再经过度砍伐、 过度放牧等对大自然的一系列无节制索取之后,舟曲县自然地理生态遭到了反复摧残,最终弄得山川裸露、水土流失,洪涝、滑坡、泥石流年甚一年。文章说,&#8220;长期悬在舟曲县城近5万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可遏制地出鞘了。&#8221;<br /><br />*重大地质灾害考验政府检测预警机制*<br /><br />地质学家范晓援引一个统计数字说,从1950年到2000年期间植被的破坏很严重,白龙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了大约70多万亩,坡度在40度以下的土地基本都被开垦。耕地不断扩大,加速了水土流失。<br /><br />范晓说,舟曲现在是个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县城,因此,城市的规划中,建设泥石流的拦截与排导工程都显得特别重要。他还强调要建立检测预警体系,加强平时演练、灾时民众自救的必要性:&#8220;因此从下暴雨到泥石流下来,这次还是有两个多小时,如果一下暴雨就进入警戒状态,随时可以疏散(居民)。他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检测预警体系。&#8221;<br /><br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范晓说,在城市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环境的容量。无限制地扩张,不给地质灾害的发生留下一条通道,就会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div>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