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最近媒体上在热谈郭德纲事件,您怎么看待此事?</p> <p><br /> 你说的是“打人门”吧?在事实真相水落石出之前,我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不过我看了他的“道歉书”,窃以为他语文水平很高。不知道他当年的语文老师是谁。要是自学的,我就要赞他一声“奇才”。</p> <p><br /> 2、因为郭德纲事件,某协会负责人呼吁“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传统媒体和网络上也在热议“反三俗”,您看过郭德纲的表演吗?您觉得他的表演够得上所谓的“三俗”吗?</p> <p><br /> 看过少量视频,不觉得他有多么“三俗”,顶多就一俗——通俗而已,倒是比那些官方相声演员,多了社会批判的精神。如今主流相声界某些人的马屁俗,口红俗、无趣俗,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连起码的幽默感都丧尽了。那才是真正的三俗,比郭德纲还多了两俗。</p> <p><br /> 3、您觉得影视及其他门类演出中“三俗”的标准应该如何界定?</p> <p><br /> 我不知道,这是文化行政官员最擅长的。跟他们相比,我很外行。</p> <p><br /> 4、雅俗关系似乎一直是各种艺术门类中未有统一定论的一对关系,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在艺术演出及作品中的雅俗关系?</p> <p><br /> 所谓“庸俗、低俗、媚俗”,都是美学词语,内核和边际都很模糊,具有极大主观性,请问庸俗和低俗有什么不同?而媚俗指的又是什么?迎合世俗到底有什么不对?难道世俗的主体不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吗?创造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不是很符合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讲话》精神吗?你反对世俗,不是在跟广大人民群众作对吗?一方面讲要发扬“讲话”精神,一方面又跟它作对,这难道就是传说中“革命的两手”吗?我觉得我太愚钝了,跟不上他们矫健的管理步伐。</p> <p><br /> 5、雅一定比俗好吗?俗真的很可怕吗?雅的艺术或俗的艺术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p> <p><br /> 媚俗(kitsch)一词,是“臭大粪”(Shit)的反义词,按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它当初就是粪便的意思,来自德国,后来在欧洲流传开去之后,意思慢慢变颠倒了,成了对粪便的绝对否定,用来表达对粪便、垃圾和低俗的蔑视,暗含着追求高雅的意思。所以,“媚俗”应该译成“媚雅”,目前使用的这个汉词,其实是一次错译的结果。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第六章里,昆德拉描述女主人公萨宾娜的内心感受说,“她厌恶当局企图戴上美的假面具——换句话来说,就是当局的媚俗作态。当局媚俗作态的样板就是称为“五一节”的庆典。”这是目前关于媚俗的最权威的解释。按昆德拉的解释,最媚俗的恰恰是那些劣质的“主旋律”作品,因为“媚雅”的意思就是装优雅,也就是“装逼”,形容那些本来很低劣、却硬要戴上“真善美”面具的人和作品。这个语词现在被彻底用反了。在中国,文化这件外衣总是被人倒着拿的,好在我们对此早就习惯了。</p> <p><br /> 6、雅或俗在判断艺术演出及作品的成败、优劣中占有怎样的比重?</p> <p><br />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p> <p><br /> 7、“三俗”真的是当下影视演出界的大敌吗?当下的影视演出界的最大问题是什么?</p> <p><br /> 什么“三俗”?说的好像有点复杂了,我看还是概括成一俗——恶俗的好。当下影视演出界,的确非常恶俗,但恶俗之风,根源就在它的管理标准,像电视台的收视率、电影的票房率之类,都在大肆鼓励节目越恶俗越好,是制造“三俗”的体制性根源。首先应该封杀的,就是这万恶的评估体系。</p> <p><br /> 8、有报道称此次抵制“三俗”的号召是一次“新道德运动”前奏,您认为呢?它的必要性(或它的危害性)?</p> <p><br /> 不能光打老百姓的屁屁吧?连古人都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新道德运动”应该至上而下展开,从党内抓起,从党风抓起,从官员生活方式抓起,否则就是本末倒置。</p> <p><br /> 9、最近有官员提出,要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既往经验,主流往往就是大众的,大众往往是“俗”的,而非主流往往是小众的,小众才是雅的,可以这样判断吗?这其中似乎存在着一种矛盾?</p> <p><br />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主旋律”旋出过什么优秀的货色。行政命令下生产出来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比较 “媚雅”、僵硬和难看。这类主旋律作品跟大小众没有什么关系。“主旋律”的状态往往是“无众”和“零众”的,它基本上没有观众,只是一种耗费巨资打造的政治卡拉OK,供文化官员自娱自乐而已。</p> <p><br /> 10、目前谁是艺术雅俗分界的主要“裁判”?这些“裁判”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无值得质疑之处?</p> <p><br /> 首先,艺术的雅俗之分,应该由专业人士判定。其次,雅和俗是不同风格,就像青菜和萝卜,熊掌和鱼,公众往往各有所爱。一种健康的文化生态必定是多元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趣味和风格。</p> <p><br /> 11、对比国外经验,谁是艺术雅俗优劣的判定者和管理者?政府在艺术管理中应该如何自我定位?</p> <p><br /> 这种模糊性语词,可以拿来当作文化批评的术语,但不能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行政管理标准,更不能作为围剿和封杀艺人的理由。究竟谁来界定“三俗”?谁来制定文艺作品的公共标准?公权力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管制边界,否则就会弄得很像“文革”。在当今中国,对所谓“三俗”,应该在公共平台上展开自由批评和争议,我们都是恶俗的近邻,我们每天跟恶俗共眠,同床异梦,对恶俗讨厌至极。但用公权实施全面封杀,既无法律依据,也不做行政公示,那就一定比恶俗更恶。</p> <p><br /> 在威权社会,你要封杀谁,你就是在塑造文化英雄,因为除了引起社会同情和反弹,没有别的什么意义。我觉得政府要真讨厌谁,最好就去捧他,你一狠捧,他立马就死,这叫捧杀,赞杀,抬杀,比封杀、批杀、棒杀,强一万倍。比如那个余含泪,被封了个“大师”称号,结果立马就死翘翘了。上海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干很出色,应该被载入文化史册。(本采访因所论主题和观点而未能刊发,遂将原文略作修改,在此公示,谨供各位“屁民”一哂而已)<br />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