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要有一个准备——米奇尼克与中国推友的交流(新版本)

我认为专制体制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可能引发一种“出乎意料的社会学”,可能会突然在一两天之间问题爆发,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需要有一种基础性的规划。刚才我讲到的就是说,不管是采取非暴力的反对,罢工、游行也好,我们首先要保证一种开诚布公的心态,随时准备和当权者谈判。因为假如说各位都能看到危机的话,政府肯定也能看到危机,危机可能使政府采取新的政策。所有的专制者或者专制体制都认为,他们是不会终结的,比如说毛泽东,刘少奇,林彪,他们都认为他们是不朽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存希望。

破釜沉舟,档案第一要紧

这次党史会议的议题中,也有一个是秘而不宣的:社会出现动乱,“档案馆”遭到暴徒冲击怎么办?“维稳”已经“维”到档案安全这一步,可知这个社会的动荡程度实在不小,因为中共的那些“档案馆”皆非设於通衢大道之间,而在偏僻山沟,“群体事件”已经防不胜防,谁敢保证穷乡僻壤没有“暴徒”?

告别乌托邦——访问潘鸣啸先生

当然,阶级斗争是存在的东西,但你要以为阶级斗争是历史上唯一起决定作用的东西,那你就是疯子。在这方面,我们也成熟了。后来我们也反省了。觉得这种斯大林制度是不行的,是没得救了,还是宁愿有戴高乐也不愿意有斯大林。后来看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我们知道了这个制度那么恶劣,觉得这个路是不能走的,要找另一条路,虽然我们不要右派的路,但左派的路我们是要自由的。所以后来就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就往民主社会主义上发展了。

顾颉刚与谭慕愚:缠绵了五十年的情缘

读顾颉刚的《日记》,从一九二四年开始,我便为这个伟大的故事所吸引,以后《日记》中几乎随时随地都是谭的身影。顾为她写了无数的诗,也做了各式各样的梦,其情感之浓烈,可想而知。遗憾的是,我所能看到的都是顾在《日记》中所提供的片面记载,对于谭的一方面,我几乎毫无所知;后来虽找到了一两条《日记》以外的资料,但都是关于谭在北大读书时期的政治活动。至于谭对顾得感情究竟是怎样回应的,她的内心又是如何感受的,我仍然是茫无所知。但仅从《日记》所见,谭已不失为一位出类拔萃的现代女性,而终日在故纸堆中出入又复谨言慎行的顾颉刚竟是一位浪漫的情种,更使我为之挢舌不下。如果不将这一段情缘揭示出来,我们便不可能看清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本来面目了。

【韩战60年】韩战中“美国准备对华使用原子弹”真相

历届美国总统不乏被新闻记者收拾、折腾的惨痛经验。虽然原子弹问题美国人自己折腾完了就烟消云散,这个他们自己炒做出来的假新闻却成功地被中国当局利用来挑动中国人的仇美情绪,煽动中国民族情感,不仅将无数中国好儿女送上别人的战场,而且在中国数代人心中留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阴影、铸起了民族自尊的虚假的基石。

中国未来面临的挑战

当今正在进行现代化的领导集体中的甚至最主张改革的人,在追求他们的使中国成为小康社会的目标时,也要考虑“中国特色”。但这不应抹杀下述事实的分量,即现今的国家日程是激进的和广泛的,它要求对社会、经济及与外国(不论它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交往的性质进行重大调整。这个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到达了这样的程度:利用全球一体化优势的一个激进的国内改革目标可以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长存。正如在过去一样,政策会引起很难预测并常常很难把握的连锁反应。

自由国度是怎样崛起的

本书对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认识构成冲击,该传统认为近代的自由政体,是由无神论色彩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塑造的。事实上,在加尔文主义影响下的三次革命,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产生了与法国革命、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后果。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君主专制和国家主义,而在荷兰、英国和美国,却产生了宪法保障下的个人自由政体。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

名家与土改

1949年后,很多著名人物参加了土改工作团,如陈垣、潘光旦、冯友兰、沈从文等。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基本上与土改同时进行,官方让这些著名知识分子现身说法,是为了便于帮助官方令更多的人尽快走进思想改造的大熔炉,从而彻底使知识分子噤声,并利用这种寒蝉效应,来达到使整个中国毫无异议之声的目的。

当乔姆斯基遭遇中国 不认同中国模式

谦虚并不意味着乔姆斯基对中国没有他自己的看法。在采访中,乔姆斯基对中国政治以及中国崛起后的世界角色有着直言不讳的批评和期待。乔姆斯基对美式民主的批评,也已在网络引起很大争议,但对美国的批评并不意味着他对中国模式有更高期待。在北大的演讲中他亦表达了他对中国的意见,那就是对中国发展模式付出巨大代价的担忧。

当台湾文茜遇见大陆韩寒

陈文茜就是这样的例子。她在电视上对中国的夸大,对韩寒这种批评人士的不满,其实来自她对台湾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爱—这份爱或者恨已经太重,重到必须溢到大陆才能盛满。她的纵横中国的情怀,她全球化的视野,已不可能是崇尚本土化、在地化的台湾所能承担的了。她的孤独和悲愤,遇到了笑盈盈的韩寒,自然胜负立见分晓——大陆的韩寒说,我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