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身份危机与历史解题

<p>时下,&#8220;中国经验&#8221;、&#8220;中国模式&#8221;已多有议论,有关&#8220;经验是什么&#8221;、&#8220;模式是什么&#8221;的争鸣蔚为大观,围绕着中国有何特殊性有何普遍性,各门各派聚讼不休。&#8220;中国是什么&#8221;?史学家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一书,就是要从历史中发掘答案。</p> <p><br />  <strong>&#8220;中国&#8221;的身份危机</strong></p> <p><br />  &#8220;我&#8221;是谁?关于中国的反思,古已有之,而&#8220;我者&#8221;之确认,往往需要外在的&#8220;他者&#8221;作为参照。如果说儒家长期以来的&#8220;内华夏、外诸夷&#8221;的夷夏之辨为过去提供了有效的&#8220;中国&#8221;认识,那么历经一百七十余年的欧风美雨后,&#8220;中国&#8221;身份再次模糊起来,我们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困扰。</p> <p><br />  今日之身份危机固然没有鸦片战争后&#8220;亡国亡种&#8221;乃至被&#8220;开除球籍&#8221;般严峻,但于我们安身立命需要的迫切性依旧不减。亨廷顿说,非西方国家要成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西方化,抛下自身传统模仿西方,努力向西方看齐;一旦在第一阶段里很好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后,这些非西方国家又会强烈地回归传统,即过渡到第二阶段的&#8220;去西方化&#8221;和复兴&#8220;本土文化&#8221;中去。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处于两个阶段交接时期,官方文件反复强调&#8220;中国特色&#8221;,知识分子呼吁社会科学&#8220;中国化&#8221;,普通大众已经平常看待舶来之物,海外人士也努力调整心态重新审视中国。于是,&#8220;天下观念&#8221;、&#8220;朝贡体系&#8221;在讨论国际关系时不断被重提,&#8220;文明&#8213;国家&#8221;图式被想象成与&#8220;民族&#8213;国家&#8221;相对,&#8220;天人合一&#8221;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冲突的良方。</p> <p><br />  只是往者不可及、他者犹难追,先哲的旧思想尚未创造出合宜的新形式,外来的新思想也没完全被吸收内化,&#8220;当代中国&#8221;成了一个非古非西的观念,既无法用超国家体系的文明体来概括,也不能以民族自决的主权国家来描述,它所呈现出来的还主要是基于近代独立富强要求的政治共同体。</p> <p><br />  <strong>&#8220;中国&#8221;的历史解题</strong></p> <p><br />  许倬云先生说过,&#8220;历史的演变未必有任何天定的规律,却仍有若干找寻的轨迹&#8221;,&#8220;以史为鉴&#8221;之要义就在于认清自己,它也是治疗集体健忘症的药方。如果我们暂且抛开现世的纷扰而进入长时段的观测,&#8220;中国&#8221;在不断变动的内外分际中依稀可辨,&#8220;我者&#8221;总在众多的&#8220;他者&#8221;间显现,并且一脉相承。</p> <p><br />  在许倬云的历史叙事中,&#8220;中国&#8221;是以文化为内核,以亲缘团体、精细农业与文官制度为三原色,又如有机体一般沿着&#8220;接触&#8594;冲突&#8594;交流&#8594;适应&#8594;整合&#8221;五阶段循环演进。&#8220;中国&#8221;这个&#8220;我者&#8221;靠着连绵不绝地吸纳&#8220;他者&#8221;,才会像梁启超所言,从上古的&#8220;中原之中国&#8221;扩大到战国时期的&#8220;中国之中国&#8221;,再到秦汉之后的&#8220;东亚之中国&#8221;,直至乾隆以降的&#8220;世界之中国&#8221;。各种文化间即便有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与斗争,也抵挡不了因频繁接触而引发的交流与融合。许倬云正是按照历史中的我他互动思路,重新勾勒了&#8220;中国&#8221;主体的轮廓。</p> <p><br />  先看文化之间的&#8220;我者&#8221;与&#8220;他者&#8221;。至史前时代起,华夏就不是&#8220;中国&#8221;之惟一,其与夷狄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化,蛮可化华,华亦可变蛮。殷商是诸夏的&#8220;他者&#8221;,&#8220;楚秦吴越&#8221;是周人之&#8220;他者&#8221;,它们又先后融入中原,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员。秦汉是&#8220;中国&#8221;主体形成时期,隋唐则在一波长达三百年的我他大混合之后,成为&#8220;中国&#8221;之集大成者。自宋代以后,&#8220;中国&#8221;开始偏重内向凝聚,无法像往前那般开张堂皇。普世性的&#8220;天下&#8221;观念在汉唐时期或可有较具体意义,宋元明清时期,&#8220;中国&#8221;仅为亚洲诸文化之一,&#8220;天朝上国&#8221;理想孕育的只是列国体制下的国族认同。及至近代经过八个项目的改辙转舵,&#8220;中国&#8221;看上去已是面目全非,以至于要问&#8220;原来的&#8216;中国&#8217;是否还存在?&#8221;</p> <p><br />  再看文化之内的&#8220;我者&#8221;与&#8220;他者&#8221;。即便是大一统时期,&#8220;中国&#8221;文化亦可按照中央与地方、上层与下层、正统与异端等方式分出异质性的&#8220;我者&#8221;与&#8220;他者&#8221;。许倬云认为,佛教传入前&#8220;中国&#8221;文化体系以儒家为主,佛教进入之后转为多元。陈寅恪先生曾言,&#8220;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8221;。现有伊斯兰文化、蒙藏文化等诸多&#8220;他者&#8221;同列&#8220;中国&#8221;之内,我他之分更是无法一言以蔽之了。在许倬云看来,无论文化之间的&#8220;他者&#8221;,还是文化之内的&#8220;他者&#8221;,其最后都进入&#8220;中国&#8221;之内,老树开新花,熔铸出下一阶段的&#8220;我者&#8221;,此亦即每一时期我们所要寻找的&#8220;中国是什么&#8221;。</p> <p><br />  许倬云好以江河汇流来比喻文化之融合,对&#8220;我者&#8221;之&#8220;中国&#8221;持续接纳&#8220;他者&#8221;的能力赞誉有加,认为&#8220;中国&#8221;文化之要点,&#8220;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而是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8221;,这也正是其如此推崇儒家思想之所在。然而许先生并非意在为保守主义张目。作为一名&#8220;学术界的世界公民&#8221;,他追求于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在自身文化与西方文化双双陷入僵化之期,试图为解决当前此起彼伏的&#8220;文化冲突&#8221;提供历史借鉴,而当前之要务,是文化大中国理念与人文普世价值的重建,以使中国&#8220;融入世界未来的共同文化,使其内涵更丰富,更开阔。&#8221;<br />&nbsp;</p> <p>&nbsp;</p>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home/chinai11/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custom-author/custom-author.php on line 91
发布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