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越是发展,似乎就越是忘掉了自己之所以能进步,靠的是韬光养晦。上周,中国就本国渔船船长被扣事件与日本摊牌,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实力滋生傲慢。中国政府中止与日本之间的官方交流之后,平素举止温和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警告日本政府,准备承担严重的后果。上周末,日本拒绝了中方的赔偿要求,并于本周一表示,可能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但是,有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壮胆,中国专家、记者以及网络博主一直在呼吁政府对日施行经济制裁——并要求出兵保护东中国海的拖捞渔船。</p> <p>中国表面上的自信满满,更大程度上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非实力的彰显。此番争执表明,领土摩擦日益升级源自经济上的需要。此次事件中,由于蓝鳍金枪鱼数量日渐减少,捕捞船才会冒险深入存在争议的水域。同样,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也给中国带来了压力,迫使其强调对东中国海及南中国海存在争议的海上油田享有的主权。据估计,这些油田的原油储量为2000多亿桶。此外,由于水资源储备迅速枯竭,中国与印度的边境冲突可能很快会由于在喜马拉雅水系问题上的针锋相对而白热化。尽管两国签署了共享水系的协议,但中方依继续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坝与灌溉项目工程。</p> <p>中国领导人和专家还呼吁改进人民解放军的装备,以保卫国家发展和海外经济利益。这一切中国的邻国也都看在眼里。对它们而言,中国日渐成熟的军事外交能力,以及不断崛起的“蓝水”海军力量,究竟有助于构筑地区安全,还是有利于中国建立新的势力范围,尚属未知。</p> <p>对于中国经济方面的民族主义情绪,外界也存在类似的担心。中国有一种很强的历史软弱感,助长了上述情绪。上世纪90年代末,对外资企业的日益依赖,促使中国政府在国内市场的保护壳内打造强大的民族工业。但随后,迫于产能过剩和对国外消费市场的依赖,中国政府又开始努力让民族冠军企业真正走向全球,并用武断的贸易政策为其提供支持。</p> <p>发达国家认为这是不公平竞争,并试图通过大型区域性组织给中国戴上紧箍咒,而发展中国家则对中国政府以金钱和实力打入本国市场的企图保持警觉。他们坚决与中国的冠军企业保持距离,保护本国战略性行业,并提高贸易谈判中的砝码。中亚国家已经拒绝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也要求中国在今年生效的一项贸易协定中做出更多让步。中国越来越像一个受困的巨人。</p> <p>过去30年,中国主要是努力通过融入国际社会,重新获得领导地位。但如今,其经济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尽管经过了6年的大胆宣言与诸多试验,但中国只是变得更加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从新疆到深圳的工厂,骚乱与动荡已经给胡锦涛与温家宝的和谐社会发展方针蒙上了阴影。一边是雄心勃勃的垄断企业,另一边是共产主义爱国热情的复苏,中国领导层身处困境,领导力有所削弱。这压缩了胡锦涛和温家宝作出妥协的空间,并引发了一个问题:下一代领导层如何能重新利用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p> <p>以往我们也曾目睹过这种信心爆棚的情形,但这个插曲是中国国内转型遭遇瓶颈的结果,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影响稳定的爱国情绪回潮。当其它强国对于未来的信心减弱,并面临着需要“逞强”的压力之际,中国开始摩拳擦掌。在这种环境下,不信任感可能会转化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它会削弱温和派领导人的地位、激起对于侵略行径的共同担忧,更重要的是,它会强化一种信念:即国家实力平衡的变化,将无可避免地导致全球对立局面进一步加剧。</p> <p>本文作者是布鲁塞尔当代研究所(Brussels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Studies)研究员,著有《中国和印度:和平的展望》(China and India: Prospects For Peace)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