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看刘晓波获和平奖

<h3> <div align="center"><img border="0" hspace="8" alt="中国民主人士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各主要媒体毫无例外的大篇幅报导,并纷纷发表社论肯定刘晓波的付出以及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 vspace="8" src="/EditBackyard/EditorData/Photo/2010/Oct/1092010101008135849_liuxiaobo_466_466x262_nocredit.jpg" width="466" height="262" /></div>自豪与羞愧</h3> <p>《纽约时报》的社论说,&#8220;中国人民应感自豪,中国政府应感羞愧&#8221;。社论提及刘晓波坚定追求和平的政治改革,从1989天安门前的绝食,到2008年的08宪章,他屡受骚扰、关押,却始终不改其志。社论也介绍说,08宪章强调的是普世人权,追求的是直接民选、司法独立、停止一党专政。社论指出,诺贝尔奖委员会说得一点不错,中国政府让亿万人口脱贫致富,但是政治改革的步伐却没有跟上经济改革。</p> <p>这篇社论表示,中国领导阶层正面临抉择,是继续压迫人民,或是领导国家走向更大的自由,&#8220;不论北京怎么说,怎么做,世界没有遗忘刘晓波。世界不会忘记高智晟、胡佳、以及所有其它被关押的异议人士。我们颁扬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的为自由而奋战&#8221;。</p> <h3>被监禁的获奖者</h3> <p>《华盛顿邮报》的社论题目是&#8220;刘先生的和平奖&#8221;,副标题是&#8220;为什么一个在监的异议人士令中国如此害怕&#8221;。社论说,昂山素姬在1991年获奖,并没有使她免于被软禁的命运;同样的,刘晓波获奖后恐怕也将继续被关押;但是刘晓波获奖依然具有重大意义,即挪威政府与诺贝尔奖委员会没有被中国政府吓倒,西方其它民主国家也应挺身而出,无惧于中国不断成长的国力。</p> <p>社论说,中国很多暴力事件是因为人民的委曲没有适当的出口,而08宪章揭示的理念正是经由民主、法治建立更公平的社会,因此箝制刘晓波这样的爱国的异议人士,把他们以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下到监里,反倒无助于国家安定。社论说,颁奖给刘晓波,是鼓励全世界拒绝被独裁者残害心灵的勇者,不只是昂山素姬,也包括缅甸其它两千位政治犯;不只是刘晓波,也包括八千位在08宪章上签名的勇者;&#8220;他们绝大多数不会出名,绝大多数不会获奖,但他们依然甘冒凶险,因为他们追求自由,或者要让他们的孩子较有机会享有自由&#8221;。</p> <h3>有助中国民主</h3> <p>西岸的《洛杉矶时报》指出,颁奖给刘晓波,会使中国的平民百姓对刘晓波这个人产生好奇,从而有机会了解08宪章;也让党内死硬派意识到,镇压只会制造烈士。这篇文章特别引用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女士最近有关中国人权议题的演说,美国的立场坚定且直言无隐。</p> <p>中国官方试图封阻刘晓波获奖的消息,不过《洛杉矶时报》引述人权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的专家Sophie Richardson的话说,&#8220;毫无疑问,整个中国到处都有人试图透过Google查询刘晓波及08宪章,谁能让他们噤声不言?&#8221;</p> <p>《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社论说,这个奖有助于中国的民主,而且来得正是时候,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5日即将召开,领导人可以好好讨论政治改革议题;而再过几星期,亚太经合会议的领袖会议将在日本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可以谈谈中国的未来走向,奥巴马也可以顺便促请胡锦涛释放刘晓波。</p> <p>社论说,借着这个奖,各界也会更注意中国的政治改革,因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政改,可是胡锦涛很少谈,而储君习近平的态度不明。</p> <h3>刘晓波与温家宝的神似</h3> <p>中文报纸中,《世界日报》社论说,刘晓波不是一个人得奖,里面有魏京生的成分,有胡佳的成分,甚至也有彭德怀、刘少奇、胡耀邦、赵紫阳的成分,当然也包含了《零八宪章》所有签署者的成分。</p> <p>社论说,刘晓波得奖之时,正是温家宝倡议政治体制改革引起瞩目之际,而且刘、温的思想旨趣有令人惊异的神似之处,例如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等。社论说,这座奖也许无法送达刘晓波的手中,但其精神讯息却已送达中国大陆亿万追求民主改革者的心中,无论他在体制外,或体制内。</p> <p>《星岛日报》的社论以&#8220;和平奖惹龃龉,各自表述免扩风波&#8221;为题指出,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显示西方对人权普世价值观的坚持;即使与中国生意愈做愈大,各方面的互相倚赖和利益关系愈来愈深,但没有完全放弃对大陆民主人权的关注。</p> <p>社论说,民运及维权人士认为这个奖会增加中国政治改革开放的道德压力,但中国政府大大不以为然,预计在政改步伐和路向上,北京仍然会坚持&#8220;走自己的路&#82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