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 帶領崛起?帶往崩潰?

<div><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color: #000000;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 medium none;">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經濟規模擴大許多倍,並藉此重塑國際大國地位。然而中國卻未遵循西方、亞洲過去的發展模式,政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改革發生。獨特的「中國模式」引發中西學界討論:西方式的發展模式是否已被中國顛覆?<p>就在兩岸簽定ECFA之後,本報系邀請剛出版「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的耶魯大學金融系終身教授陳志武,與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吳玉山,針對中國經濟與政治制度,以及後ECFA時代的兩岸關係等議題,展開對談。</p><p>問:有人說中國「大國崛起」,也有人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請問兩位的看法?</p><p>陳志武(以下簡稱陳):很多學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解讀,有很大的誤解,把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政治制度看成一種單變量的關係。</p><p>中 國的「大國崛起」,是在人口世界第一的優勢上,以廉價大量的勞動力,通過模仿、加快工業革命的進程完成。相較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中國18世紀乾隆時代發生 了勤勞革命&#9472;透過許多人販賣廉價的勞力,抵消制度不利於市場之處。當勤勞高到一個程度,它可以代替制度的缺失,這也可解釋中國這30年來的發展。</p><p>&#9679;勞工個人權利 被忽略了</p><p>中國這30年崛起的過程忽略了勞工的個人權利,效率固然可以很高。但在下個階段,若要透過自主、創新的方式獲得進一步發展,整個制度就面臨改變的需要。</p><p>吳玉山(以下簡稱吳):中國的崛起只是在「補課」,以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歷史大國,過去在特殊狀況下坐到世界的後列,現在只是一個矯正的過程,坐回他原本應該坐的前列。</p><p>&#9679;長期政經失衡 終將促變</p><p>陳:「中國即將崩潰」,是由於政治改革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所產生種種問題。但我認為「中國崩潰」的機會不是太高,這些問題在未來十幾年不會使中共崩潰,但會形成壓力促使中國進行實質的改革。</p><p>吳:中國即將崩潰?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問題,為什麼要問「中國即將崩潰」,而不問「中國即將改變」?「崩潰」指的是經濟解體或內戰,我認為中國目前不會發生。但政治經濟長期失衡所積累的矛盾、壓力,可能改變中國政治制度。</p><p>吳: 天安門事件時,因為東歐和蘇聯共產政權的解體,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共產體制也無法維持。沒想到這20年來,這個以消滅資本主義為主要意識型態、全世界最大的 共產黨,控制發展了一個成長最迅速的新興資本主義體系。把兩種最不能想像的極端現象,放在一個國家之內,卻還能維持穩定的狀態,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p><p>&#9679;中國東歐對比 過度簡化</p><p>陳:許多人拿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東歐的休克式改革對比,認為前者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下獲得快速經濟成長,遠比後者以政治快速改革造成社會動盪聰明。我個人認為是過度簡化的看法。</p><p>俄羅斯人口有2億,中國人卻有10億,人口勞動力的數量使得鄧小平可以利用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在沿海發展製造業,讓人民嘗到甜頭後,支持政府的漸進式改革。</p><p>問:陳教授最近出版新書「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兩位怎麼看「中國模式」?</p><p>吳:今天中國的制度是走了一半,既非毛澤東式的極權主義加社會主義,也不是西方的民主法制加資本主義,而是夾在中間。學界爭辯的議題是:中國現在這個狀態究竟是殘缺的、必須繼續往西方那一端走去;還是就停在這裡,因為這就是最好的混合制度。</p><p>過 去亞洲四小龍創造的「亞洲模式」,也是允許經濟官僚調控市場政策、有違自由市場原則,卻被認為是後進國家最好的模式。如今中國這種中間模式也冠以「中國模 式」之名,被認為是最適合中國的模式。金融風暴之後,許多西方學者對這種看法推波助瀾,加上中國的自傲,許多人認為「中國模式」可以讓中國在21世紀成功 超越美國。</p><p>&#9679;讚揚中國模式 後患無窮</p><p>陳:中國模式和亞洲模式並不相同。台灣、日本都有一套政治上的制衡機制,抑止政府的權力失控膨脹,中國卻缺乏此類制衡機制。金融危機之後,過去一年中國政府的權力比起金融危機前明顯被強化。我擔心大家對中國模式的讚美,會引導中國政府權力走回七、八&#9675;年代的狀態。</p><p>現在害中國最有效的方法,是吹中國模式有多好;而真正對中國社會有益的,卻是那些推動中國崩潰論的學者。</p><p>問:劉曉波此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兩位覺得會對中國造成什麼樣的衝擊?</p><p>吳:挪威選擇把諾貝爾和平獎給了一個被中國關在牢裡的犯人,劉曉波又跟天安門事件連在一起&#9472;在當時,天安門事件代表中國政府做出「我要經濟改革、不要政治改革」的抉擇。中國如果要在劉曉波事件上鬆口,一方面證明他所代表的自由民主是對的、一方面暗示天安門是不是要翻案?</p><p>陳:中國知識份子對劉曉波的認識,遠遠超過六四。五四運動期間的知識份子,不論左派右派,普遍存在一個盲點&#9472;不理解私有制度的經濟基礎可以保障個人自由民主的實現。劉曉波卻能指出這一點。</p><p>劉曉波所引起的討論,不止於六四是否要平反,而是藉此呼應溫家寶所呼籲的政治改革&#9472;理想社會是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獲得尊嚴。透過諾貝爾獎,讓一般人知道劉曉波和他的主張、讓民主法治的知識更廣泛地傳播開來。</p><p>&#9679;北京慌亂反應 令人驚訝</p><p>吳:中國對劉曉波的反應讓我驚訝。我一直以為北京非常熟悉國際的公關手法,想好一套說詞,但一開始北京的反應卻相當慌亂,控制媒體與網路。劉曉波獲獎,對於一個處於中間模式的國家最是尷尬。中國現在是黨國統治、卻又在乎網民和年輕人、西方世界的看法。</p><p>陳:中國若想進入世界舞台、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諾貝爾獎這種國際大事,應該預見各種可能性,事先安排各種可能的方案。</p><p>今年挪威把諾貝爾獎頒給劉曉波,做出一個對中國未來十年、甚至一百年都影響深遠的決定。它對中國政府如何監督媒體、處理事情的方式、民主議題的敏感度,都將產生具體的影響。 </p><br /><br />Read more: <a style="color: #003399;" href="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0032166/article-%E4%B8%AD%E5%9C%8B%E6%A8%A1%E5%BC%8F-%E5%B8%B6%E9%A0%98%E5%B4%9B%E8%B5%B7%EF%BC%9F%E5%B8%B6%E5%BE%80%E5%B4%A9%E6%BD%B0%EF%BC%9F?instance=top_rec#ixzz13hisutQ4">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中國模式 帶領崛起?帶往崩潰?</a>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