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海外巨亏反讽“低人权优势”

<p> 中国铁建(上市央企,下称&#8220;中铁建&#8221;)爆出沙特轻轨工程项目可能亏损41.53亿元。这家央企巨头的官方发言人认为亏损原因是工程采用议标方式,而非投标方式,即指定由&#8220;中铁建&#8221;进行承建。具体而言,在项目分包过程中,有许多非中国企业在参与,而这些企业普遍按照8小时工作制度来推进工期,&#8220;一些工人都甚至执行不了8小时工作制&#8221;;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沙特方面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按&#8220;中铁建&#8221;管理层的说法是&#8220;很多拆迁他们都不完成,一直干到最后他们才拆迁&#8221;(据10月29日新华网报道)。</p> <p><br />  在单一的海外工程项目中巨亏四十亿元,对于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普通民企或外企来说是难以想象,也是无法承受的。作为承担着运作全民资产重责的央企巨头,&#8220;中铁建&#8221;酿成如此巨亏,尤其不可原谅。如此巨亏实际上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巨额蒸发,造成了全体公民所共同拥有的财富份额的缩水;这一事件也让人疑窦丛生,对类似的超大型海外项目的监管,莫非已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问责的决心与强度因此成为最关键因素,相关的更高管理层理应启动严厉的问责程序,从项目的评估、审核、避险机制等过程着手,查清这些最基本的决策程序是如何走过来的,一路追查下去,找到责任者应非难事。而是否启动严格的问责程序,则直接关乎能否避免更多类似的巨亏风险在今后重演。</p> <p><br />  因为做项目的工人只愿意接受八小时工作制,不愿加班和&#8220;三班倒&#8221;,因为拆迁进度赶不上工程进度,这些造成巨亏的具体原因特别让人心酸。这也表明一些中国企业特别是巨型央企&#8220;走出去&#8221;的底气,主要的不是源自高人一筹的技术实力或管理水平,而有赖于劳动力本身的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也离不开一些特别的社会环境,如让外人瞠目结舌的拆迁速度。这样的&#8220;路径依赖&#8221;,理应引起国内舆论的充分警觉,也是对众多恐龙式央企巨头屡屡创下一个个利润奇迹的辛辣讽喻。当坐享垄断护佑的央企创造出炫目的利润,高管们心安理得地拿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年薪时,底层的工人们(很多是农民工)正默默地以超强度、超时限的劳作去挣得微薄血汗钱。当一个个工程项目拨地而起,拆迁户的悲歌久久回荡在祖国大地之际,却有官员怀有&#8220;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8221;的信念。</p> <p><br />  以国内经验来从事国外的项目,&#8220;中铁建&#8221;在沙特陷入巨亏的大坑,表面原因似乎是这家央企巨头没有国外的问题研究透彻,更实质的深层根源却是已有发展模式的偏差与乖离。在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中,按照&#8220;计划&#8221;以独占或垄断为基础喂养起来的恐龙式巨型央企,其对要素资源的凶狠占据,是中小企业的噩梦;而森严的等级式员工待遇,也不是第一线劳动者特别是大量农民工的福音。央企第一线工人的工资成本,劳动者的福利权利,同样是被最大化地压制了。这就是为什么劳动者收入过低的问题会引起公众关注,也是为什么&#8220;让工人有尊严地工作&#8221;的呼吁会激发强烈社会共鸣的原因。</p> <p><br />  进而言之,就算叱咤国内的&#8220;中铁建&#8221;没有在沙特遭遇八小时工作制与&#8220;拆迁难&#8221;的双重阻击,就算&#8220;中铁建&#8221;奇迹般地扭转了巨亏,也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值得自傲。我们也必须体认,在所有&#8220;中国经验&#8221;或&#8220;中国奇迹&#8221;的背后,都离不开第一线工人的超常付出,而这样的超常付出,也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度,是不能予取予求的。市场、竞争与发展的极限制约,即来自于劳动力本身的权利诉求,也来自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8212;&#8212;&#8220;低人权优势&#8221;总有走到尽头的一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p>